APP下载

日本的“三”、“五”、“七”数字文化

2011-02-19李琨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奇数发音数字

李琨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04年,日本新闻生活门户网站“イトイ新闻”(丝井报)在全国范围内就日本人所喜欢的数字类型展开问卷调查[1],问题主要涉及对奇偶数的喜好及其原因,以及喜欢的具体数字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奇数的日本人占到52.8%,高出喜欢偶数人数5.6%;在所喜欢的数字方面,最为突出的数字依次为“三”、“七”、“五”,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奇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偶数。这说明在日本人的心目当中,对奇数的喜好较偶数更加强烈。

本文将从现象和本质等方面出发,对日本的数字文化,特别是“三五七文化”加以探究。

一、日本的数字文化

在我们所了解的日本文化之中,日本人对于数字“三”、“五”、“七”有着特殊的喜爱,与此相对,其他的数字在生活中又是处于何种地位呢?相对于“三”、“五”、“七”,它们“失宠”的原因又在于什么呢?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说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1.发音。在日本,由于数字“四”(し)的发音与“死”(し)相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为人喜欢,除不得已的场合很少被使用。又如数字“九”(く)的发音与 “苦”(く)的发音相同,虽同为奇数,也成为语言使用中的禁忌。而数字“六”(ろく)在发音上容易让人联想起“ろくでなし”(废物、草包),也并不是很受欢迎。从根本来讲,这些数字在日本“遭受冷落”的原因还要归结于它们的谐音[2]。

2.含义。日本人不仅会从发音方面来做出对数字好恶的判断,数字本身的含义或字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判断。例如,数字“二”在日本的婚丧嫁娶中很少作为礼金数额出现,这是因为:从数学角度来讲,“二”容易被整除得丝毫不剩,在婚礼中会代表“祝福”一对新人的分别;又或是“二”是一加一的结果,在葬礼中送上二万的礼金,会让人感到赠与方“希望”接受方祸不单行。

3.字形。数字“八”,由于字形方面从上到下逐渐扩张,会让人感到前路宽广,逐渐繁荣之意,因此被广大的日本民众所喜爱。据说日本的富士山也是由于其形状与“八”相似,而受到了日本人的顶礼膜拜。

除以上这些数字外,相比较中国文化而言,数字“一”在日本并没有受到过多的特殊对待,其仅仅作为一个多音数字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二、日本的“三”、“五”、“七”文化

与上文提及到的数字相比,数字“三”、“五”、“七”在日本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尤其是“三”更是作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数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文化层面的“三”、“五”、“七”

在日本文化中,“三”、“五”、“七”可谓无处不在。上至祭天之礼,下至日常生活,可谓随处可见。例如,在日本一年的13个节日中,除体育节(国际奥委会决定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幕日)外,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都是由奇数构成,分别作为女孩及男孩节日的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作为回家省亲重要节日的盂兰盆节(七月十五日),以及七月七日的乞巧节等,这些重要节日都是在奇数的月份和日期举行活动进行庆祝,足以体现日本人对奇数的偏爱。而最能体现这种偏爱的,还要数日本特有的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七五三节”。不但节日定在月份和日期都为奇数的十一月十五日,就连庆祝的对象(三岁和五岁的男孩子“以及”三岁和七岁的女孩子)也都限定于奇数,其对奇数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在神社举行的结婚仪式上,新郎与新娘要行“三三九度”的交杯之礼——新郎、新娘每人要用三只一组的酒杯连饮九次,以此体现对上天的感激以及对对方的衷心。

在日常的生活中,“三”、“五”、“七”作为吉利的数字还经常出现在各种庆祝仪式上。例如,在正式的宴席中,作为上菜的道数,通常第一组上七道菜,第二组上五道菜,第三组上三道菜,如此进行。在婚丧嫁娶中,礼金也一般以“三”、“五”、“七”这三个数字为主,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选择三千、五千、七千、一万、一万三千、一万五千等数额作为礼金。另外,在日本料理之中,也与奇数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五法”(切、煮、烧、炸、蒸)、“五味”(甜、咸、酸、苦、辣)、“五色”(白、黑、黄、红、绿)、“五适”(适温、适材、适量、适技、适心)、“五觉”(视、听、嗅、触、味)等都是日式饮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另外,在赛场的助威声中,啦啦队也往往采用“三、三、七”的节拍为运动员加油助威。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在决定一些大型活动日期的时候,也往往会考虑到日期的奇偶。例如,2006年的世界排球大奖赛被定在10月31日,而不是11月1日举行,原因就是男女各14天 (另外各有2天的休整)的赛程之后的结束日期刚好可以赶在12月3日这个奇数日期结束。

(二)语言文学层面的“三”、“五”、“七”

“三大美景”、“明治维新三杰”、“日本三名山”、“镰仓五名水”、“京都五山”、“七福神”、“七大奇迹”等等以“三”、“五”、“七”为词首的带有数字的专有名词更是不胜枚举。据池田弥三郎所著《言叶の中の暮らし》介绍,日语中带有数字的专有名词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多数在佛教、儒学或一些古昔的典章制度中所使用[3],而且这些都被整理到《名数一览》一书中。据此书统计,使用“三”字的专有名词占了绝大多数,总计150条,使用“五”和“七”的名词也分别达到48个和37个。与此相对,使用“一”、“四”、“九”的专有名词数目仅分别为11个、13个和21个。由此可见,在日本人的心目之中,奇数拥有着极大的权威力量。另据统计,在日本《现代に生きる故事谚辞典》中与“三”相关的惯用语及故事数量约占总数的40%,使用的“五”和“七”的也分别占到了11%和32%[4],这也足以见得数字“三”、“五”、“七”在日语中使用广泛。其中,“三”字典故主要用于作为教训教育后面避免重蹈覆辙,如“三日天下”、“三日坊主”、“猫は三年饲っても三日でその恩を忘れる”。而与“五”和“七”相关的典故则经常用于传授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如“五里雾中”、“七つ鹿三つ熊”等。以上这些带有数字的专有名词以及与数字相关的惯用句及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对奇数尤其是“三”、“五”、“七”的喜爱。

在文学当中,作为日本文学瑰宝的“和歌”和“俳句”,在韵律方面也分别用了“五、七、五”“五、七、五、七、七”的规则形式,不论是从单句诗歌的音数来看,还是从整首诗的句子数来看,无不采用了奇数的形式,这也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日本保留的“奇数情结”。

三、日本人喜欢“三”、“五”、“七”数字的原因

日本人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奇数尤其是“三”呢?从历史的角度究其原因,可以说,日本人对“三”的顶礼膜拜,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结果。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儒家文化中,同样充满了对奇数的崇拜以及敬仰之意。先秦时期道教及儒教曾致力于用“数”的观念构造宇宙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图式。《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其中的“一”、“二”、“三”都各自有实际的含义。一般认为,“一”指元气,“二”指阴气和阳气,“三”指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在老庄哲学中,“三”即作为有限的终结,也作为无限的开始,成为万物生化之关键。另外,在儒学的代表作品《周易》之中,也阐述了对于数字的理解,尤其是“一”、“三”、“五”三个数字更是在以“数”构造的宇宙图式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周易》以八卦作为六十四卦的基础,每卦之中又有三画,分别代表天、地、人,三画代表一个基本卦,根据天地人“三才”合一推导出相对的含义,并阐明宇宙人生变易的规律。我们看到,“三”作为八卦的基本画数以及天地人三大因素的基数,在这个“天人之学”中出现,具有以有限寓无限,包罗万象,总括一切的意义。因此,“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受到特别的重视。

重视奇数尤其是“三”的儒教以及道教等意识形态在公元4世纪左右传入日本,之后又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思想成为构建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一直为日本民族作为哲学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在日本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也可以说,日本人对于奇数尤其是数字“三”的喜爱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5]。

除此之外,日本人受中国古文化的影响,将奇数作为阳数,认为其会带来好的运气也是他们偏爱奇数的原因之一。

四、中、日数字观之比较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奇数有着极大的喜爱。相对而言,我国文化中偶数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一些具体的数字上,两个国家的喜好甚至完全相反,这一点在今后的交流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注意。

具体说来,中国文化中,“四”虽然同“死”的发音相似,但其作为平安、祥和的代名词,自古以来却一直受到国人的喜爱。“四大名山”、“四平八稳”、“四通八达”之类的固有名词不绝于耳;四合院之类的经典建筑广受欢迎;在家庭的餐桌上,四菜一汤也作为固有的搭配流传至今。

除此之外,在中国文化中,“九”作为单数中最大的数字,自古以来常会与“天”联系在一起,象征“永远吉利”,受到广泛喜爱。历朝的皇帝都会称呼自己为“九五之尊”,意为自身权利“由天所赐”以及祈求皇朝的“永久不衰”。 故宫房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故宫的太和殿高度的九丈九尺,皇帝身穿的九龙袍,同样也都包含了吉祥长久的含义。此外,“九”还象征事物的极限,故汉语中有形容广博、宏大、多数之意的词语多与数字“九”相关,如:“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重天”,等等[6]。

这两个数字虽然在我国文化中一直作为吉利的数字被大家所认同,但如前文所述,由于发音与“死”、“苦”相同,在日本一直受到排挤、冷落。由此可见,两国的数字观点可谓大相径庭,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需要我们引起注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数字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文仅就日本人的“三”、“五”、“七”文化及其成因,以及中、日两国数字观的比较,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较,旨在尽量减少跨文化交流中所产生的误会,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不过,数字观差异也只是两国文化交流所面对诸多问题中的一小部分,在今后的交流与研究中,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对方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避免冲突与摩擦,更加顺利地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

[1] 编者.日本人の思い[N/OL].[2004-07-30].http://www. 1101.com/omoi/2004-07-30.html.

[2] 包央.中日数字文化漫谈(1)[J].日语知识,2005(3):34-35.

[3] 池田弥三.言葉の中の暮らし[M].东京:河出文库,1986:56-57.

[4] 汤艳.中日数字文化比较[J].佐佐木女子短期大学研究纪要,2006(40):32.

[5] 林娟娟.论中日数字文化的民族特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增刊):280-284.

[6] 刘志荣.从数字的喜好看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J].日语知识,2005(7):27-28.

猜你喜欢

奇数发音数字
奇数凑20
奇数与偶数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成双成对
Playing with u_e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