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鲁迅小说中的夸张

2011-02-19付成辉湖北省大悟县阳平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车夫外貌孔乙己

付成辉 (湖北省大悟县阳平中学)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尤其受人青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某一种思想感情,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鲁迅先生深谙这一修辞格的精髓,并轻松自如地用之于小说,对于人物的感情表达、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小说主题的表现都起到了一箭中的的艺术效果。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但如何把人物内在的情感通过外露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这一点先生是很注重方法的。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是“我”回到故乡时宏儿出来迎接的一个细节描写,一个“飞”字就把宏儿即将见到亲人的那种急切、欢快、好奇的心情传神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尽显孩子天真无邪的个性,真是令人称奇。无独有偶,在《故乡》中,对另一个人物杨二嫂的动作描写:“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以为很有功,便拿了那狗杀气,飞也似地跑了。”同样一个“飞”字,同是一种夸张,把一老一少两个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优秀的思想家,他很善于解剖人的思想灵魂。在小说《一件小事》中,当人力车夫扶那老女人走向大门时,是这样表现“我”的内心感受的:“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文中的车夫再高大也不会超出“我”的视线之外,可见作者是运用夸张,从一种超感觉的层面来写的。车夫的人格让“我”敬佩,故觉其形象高大,须“仰视才见”。这一夸张手法的运用,把“我”的自私自利的“小”与车夫高尚、正直的“大”形成对比,传神地表现“我”当时的内心活动,甚见夸张之妙。

鲁迅先生不仅擅长运用夸张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也善于运用夸张描写人物的外貌,“欲显其内,先显其外”,达到以形显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从而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画龙点睛之笔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长衫是孔乙己身份的象征,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竟然还穿在身上,这可能吗?显然作者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极言孔乙己的穷、懒、脏,把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老儒生的形象推到读者面前,充分表现人物穷困潦倒、思想迂腐、死要面子、好喝懒做的性格特征,真正达到了以其外貌显其内心的效果。在《明天》中也不乏这样的经典之笔,作者描写庸医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生活中留有一寸多长指甲的人已属罕见,显然作者依然是在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外貌,因为在这里长指甲是医术高明的象征,作者以此揭露封建社会庸医误人的丑恶本质。

一篇文章用什么修辞格,并不是由作者决定的,而是“要确切地揭示事物或人物的精神”,鲁迅先生使用夸张手法,也是为文章的精神——主题的需要。在小说《药》中有一句话:“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里描写了两个人,一个康大叔,一个华老栓。刽子手康大叔的目光既凶狠又尖利,说它像两把刀,这显然是比喻中兼有夸张。老栓心地善良,老实巴交,胆子又小,根本禁不起刽子手凶狠眼光的威逼,所以他瑟缩,但是他的身子无论如何也不会缩小一半,这显然也是一种夸张。这种夸张完全是为了突出刽子手康大叔的蛮横凶狠和平民华老栓的胆小怕事而设计的。但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当时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善恶分明的两类人呢?原来是因为辛亥革命后反动势力猖獗和人民思想觉悟低沉麻木。这样就触及小说的主题。可见,夸张手法服务于小说的中心,有利于表现深刻的主题。

由上观之,夸张为文章服务,但又不是任意夸张,随心所欲,没有节制。鲁迅先生说:“夸张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必须有根有据,不能凭空臆造;夸张又须有节制,不能不着边际,夸张到别人不敢相信的地步。”他在小说创作中,完全实践着自己的这一理论。在《阿 Q正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眼睛能穿透皮肉,这显然是夸张,然而这也是有几分真实在里边的,城里的人不能轻易体会,要看动画片才知道,但乡下人对见了狼那心惊肉跳的滋味是非常熟悉的,特别是胆小的人,见了狼群浑身哆嗦,简直骨头都要酥散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狼眼能穿透人的皮肉这一夸张手法,就有了真实的生活基础。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又说,阿 Q“使用了平生的力画圆圈”,这也是夸张,但含有写实的成分。一字不识的农民学文化,常常可以听到笔杆子比锄头把子还重的说法,他们写一个字累得满头大汗的情景也是有的。所以说,从未拿过笔的阿 Q画圆圈要使尽平生的力气,也有几分“真实”在里头了。

猜你喜欢

车夫外貌孔乙己
“三个车夫”之鉴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你是第几个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