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创建新型高校的尝试*——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办为例
2011-02-18刘颖
刘 颖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北京 100091)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全国的革命战争即将胜利完成,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设任务也逐渐被提上中共考虑的日程。要实现建设新中国这一目的,就必须培养一大批能为新中国所用的、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专业人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的提议应运而生。1949年7月6日,率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秘密访问的刘少奇致电斯大林,其中就涉及了由苏联帮助中国兴办一所大学为中国培养建设和管理人才的问题[1]。后经过双方多次协商,决定在北平设立一个中国大学,由苏联派出教授。为了创办这所大学,中共专门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筹备委员会。在筹备过程中,苏联还派来两位专家费辛科及菲里波夫进行协助。经过筹备委员会克服各种困难,筹备工作于当年11月完成。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11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同日,教育部根据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关于成立人大的决定,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计划的决定》。1950年2月19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原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为人大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1950年10月3日人大开学典礼隆重举行。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朱德,教育部部长马叙伦等4000余人出席开学典礼。人大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的、新型的”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创办新式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实践,它也是中共教育思想的一个浓缩。人大各个方面的“新型”既体现了中共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思想理念,同时也为之后中共大规模兴办其他高等学校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一、旗帜鲜明地贯彻“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为教育确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的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以为工农服务为目的的。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应该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我们的大学要教育出为人民服务的干部。”[2]刘少奇的讲话实际上就为中国人民大学指明了办学思想,即“教育为人民服务”。
人大成立之初为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思想,在招生政策方面就有意识地向工农干部倾斜。其中本科生的招生条件就规定为:1.参加革命工作8年以上,具有相当于初中程度文化水平,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干部。2.参加革命工作3年以上或在解放区参加有关业务部门三年以上,具有相当于初中程度文化水平,年龄在32岁以下的干部。3.具有相当于初中程度文化水平,有3年以上工龄,暂无家室之累,思想进步可以深造的产业工人,年龄在17岁至32岁者。4.具有高中毕业以上程度的文化水平,思想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年龄在27岁以下者。
中国人民大学为了有效地培养工农学生,还在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办预科和工农速成中学,为工农学生补习文化,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照顾到工农学生学习特点,便利工农学生的学习等。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之前的1950年3月份本科各系即先行开课,当时的本科生成分已有大量的革命干部和工人了。当时吴玉章说到:“现在各地来学习的,有八年以上的干部,有三年以上的干部,有工厂里较先进的工人,也有经过改造或正在改造中的知识分子,其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是有高度热情的前途是很有希望的。”[3]而人大学生的成分也主要以工人和干部为主,胡锡奎在1951年介绍人大时说到:在人大在校的2930人之中,干部和工人约占72%。[4]1950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文中论述大学为工农开门时,对人大给予了褒奖和高度评价,他特别要求各大学向人大学习,他指出:“我们一切大学和专科学校都要以中国人民大学为榜样,逐渐地但是坚决地吸收有适当程度的工农青年与工农干部入学,并且给他们特别的关照。”[5]
二、着力实现“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
“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制定的根本办学目标。刘少奇在在人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不只是破坏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而且还要建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此,要培养建设新中国的干部。”“为了培养建设新中国的干部,我们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6]刘少奇的讲话,实际上就为中国人民大学指明了办学目标,即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服务。
新诞生的人民大学基本上是严格遵循着“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目标来办学的。这首先体现在人大的专业设置方面。人大成立之初,学校设立了8个系: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与外交系。另设9个专修班:经济计划、财政信用借贷、贸易、合作社、工厂管理、统计、外交、教育、法律。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和经济领域相关的,这充分反映了人大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干部的这一个目的。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也体现着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连的特征。为了密切结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人大的教育与科研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密切与经济建设各部门的联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和科研。在《人民大学第一学年工作的总结与第二学年主要任务》中提出:“根据中央指示,通过财委与各有关部门建立了这种联系,有的已订阅契约,实行互助协定。”[7]1951年2月12日,胡锡奎致信刘少奇提出:“我们与中央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一般较好,特别是财经部门,自去年财委会通令专人与我们建立联系及给予我们的帮助较大,也有个别联系较差的。我们认为加强这种联系是使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关键”[8]中国人民大学与新中国各职能部门的联系相对是比较密切的,显示了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一个特点。
三、全面引进苏联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人大从筹备到成立再到运转,处处都体现了对于苏联模式的学习。在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人民大学的办学方针是: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9]可见,在人大创建伊始就已经确立了学习苏联的办学目标模式。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学习苏联,引进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第一,由苏联向中国派遣专家进行帮助。在人大的筹备过程中就提出了聘请苏联专家为顾问,至人民大学成立之时,人大计划聘请苏联顾问50人。由于各种原因,截至1950年4月,到人大进行援助的苏联专家共有36人。[10]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共聘请了苏联专家98人。苏联专家对于人民大学的帮助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其一,帮助培养教师。1952年之前,主要是由苏联专家给教师讲课,然后由教师再给学生讲课。也有部分专家直接给学生讲课。其二,给研究生讲课。据统计,人大成立后7年间,苏联专家曾为研究生2974人讲过课。其三,指导教师编写讲义和教材。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7年,由苏联专家直接编写的和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编写的讲义、教材共达101种。在人大“除了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以及某些基础课以外,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以苏联已有的或苏联专家在我校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作基础的。”[11]
第二,引入苏联的教学方法。当时参照苏联的做法,人大规定了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员讲授、由教员领导的实习和课堂讨论、教育帮助学生自习的辅导、在教研室专门指定的教员领导下进行的生产实习、学生的自习、考试或测验。[12]在教学方法中,最为突出的是人大当时首先明确引入了苏联的“习明纳尔”教学方法。人大的“习明纳尔”的步骤主要是:选择题目和进行准备工作,而其方法主要是“问答与讲解相结合”。[13]
第三,学习和引入苏联的教学制度。在人大创建之初,就参照苏联经验,特别强调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规定:马列主义、国家与法权理论、中国革命史、人民民主原理等为各系共同的课程。在本科总共142门课程中,政治理论课占20-25%。[14]此外,人大还经苏联专家引进了学年作业、专题作业、毕业论文的教学制度。
第四,引进苏联的教学管理体系。人大在建校之初就吸收苏联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模式,建立了校(院)-系-教研室的三级教学组织。人大的系是学校内部按专业划分的教学行政单位,系由校长直接领导。人大参照苏联经验,明确地规定教研室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截至1954年,全校共建立起44个教研室。教研室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并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培养研究生与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在人大校部分设教务部、研究部,专管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四、承继传统,创新领导管理体制
人大在建校之初在领导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其建立了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0年2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党委会转报中央组织部批准,由11人组成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受中央人民政府机关党委会领导。党委书记为阎子元,副书记为丁禹畴。1950年11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成立。党组由胡锡奎(书记),吴玉章、阎子元、成仿吾、李培之(女)(成员)等组成。党组讨论决定学校工作中的一切重大问题,校党委对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起保证作用。
人大实行的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方面保证了中共对高校的领导,另一方面也是对革命时期传统的继承。1937年8月,筹备成立的陕北公学即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陕北公学设立了由正、副校长和各部、处长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的职责是决定学校的章程、教学计划、招生、基本建设、预算等决策事宜,成仿吾任校务委员会主席,负责整个行政工作。中共陕北公学党团同月成立,由成仿吾、邵式平、周纯全、袁福清四人组成党团(党组),成仿吾为党团书记。陕北公学党团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领导。党团是学校最高领导机构,讨论并决定学校的重大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共接管与改造旧中国大学过程中,中共并没有立即在接管的大学中实行党的领导。根据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大学及专门学院采校(院)长负责制;大学设校长一人,专门学院设院长一人,其职责如下:(一)代表学校;(二)领导全校(院)一切教学、研究及行政事宜;(三);领导全校(院)教师、学生、职员、工警的政治学习;(四)任免教师、职员、工警;(五)批准校(院)务委员会的决议。[15]
可见,人大在成立之初所采取的领导体制与其他原有高校是有本质区别的。此外,人大在内部领导方法上吸取了苏联高等学校的领导经验,建立了各级的单一负责制。各系主任的主要任务是拟订教学计划,并监督其执行;领导整个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工作;领导与检查其所属的教研室及学生的工作;而且一定要任课。根据苏联高等学校的经验,人大的系直接由校长领导。全校设有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校代会),吸收各方面的代表参加。凡属全校范围内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校代会的讨论,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决议,经校长批准付诸实行。
五、推进科研工作,赋予科研工作以新的地位和作用
在旧中国的大学里,实际上也进行科研工作。但是,旧中国大学的科研工作存在无组织、无计划,脱离实际需要的问题,而且在不少研究者中存在着“为科学而科学”的幻想。1950年人大建校伊始就明确意识到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明确把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和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将科研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进而将科研引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轨道。人大具体是通过以下途径推进科研工作的:
第一,建立科研工作领导机构和明确科研工作的执行主体。人大建校之初就设立了研究部,作为全校科研工作的领导机构,校长对于各教研室科学工作的领导,是通过研究部来贯彻与实现的。研究部下设科学研究处,负责督促、检查各教研室科学研究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组织教员的及研究生的科学会议,组织各种科学工作活动——报告、座谈、科学作品展览,进行有关科学工作的对外联系,编印科学刊物等,组织与推动全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而教研室则是全校科研工作的基本组织。科研工作的具体执行主体是各教研室的教员和研究生。各教研室的教员和研究生都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并得到苏联教授直接帮助从事研究工作。截至1951年4月,人大负责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员、研究生约为400余人。[16]
第二,创新推动科研工作发展的途径。为了推动全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人大在建校后就借鉴苏联经验不断创新科研发展的途径。具体有:其一,举行科学讨论会。1950年10月人大举行了第一次科学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共组织了两次全会和七个分组会,前后由21个教研室做了31个科学报告并进行了讨论。[17]此后,人大又多次举办科学讨论会,极大地推动了全校的科研工作的发展。除了举行全校性科学讨论会外,人大还积极推动教研室举行小型科学讨论会。在1951年上半年,人大各教研室结合各纪念日,分别组织了小型科学讨论会与科学座谈会。其二,推动协作研究。1951年,人大开始积极推动教研室之间合作进行科研工作。如:实现了统计学与数学教研室合作开展关于统计应用数学的研究、银行事物与货币流通教研室制定了四个题目的合作研究计划。此外,人大还积极推动本校教研室与其他学校机关及科学研究机关的科研工作者的协作,推动与企业部门的科研协作。
第三,明确科研工作原则。人大在开始进行科研工作之初,就明确了科研工作的原则:服从当前的政治任务、服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和新中国积极建设。[18]这点显著地体现在人大科研工作者科研选题方面。1950-1951学年第二学期的科研选题计划里,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有110个,包括经济计划、农业经济、合作、贸易、工业经济等十多类问题,约占全部研究选题的55%;有关国家建设方面的选题有50余个,约占全部选题的25%;关于马列主义、历史、教育、语文及其他方面的选题约占20%。[19]
作为中国第一所新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诞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在1950年的10月给予人民大学的创办以高度评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教学指导思想的中国人民大学,已经为新中国的人民高等教育事业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20]而人民大学的办学经验、方法、模式等也成为之后中共改造和新建新的高校的母版。
第一,人大经验被官方充分肯定和认可。人大在开办后不久就开始注意总结办学经验,而人大的办学探索和经验总结,也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肯定和认可。1954年1月20日,高等教育部指示:“为总结经验,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经验”,决定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经验讨论会”。第二,为中共改造和创办其他新型高校提供了参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及其教育领导部门就确立了学习苏联的思路,人大的做法和经验无疑为中共改造和新建大学提供了参照。这也正是创办人大的一个主要动因。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21]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大学是在中共中央亲自过问下创建的,是中共创建新型大学的最初尝试。它的创建遵循了当时提出的教育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因此,从它的历史地位来看,它是中共创办新大学的起点。
[1]刘少奇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650.
[2][6][21]刘少奇论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92、93、91.
[3]吴玉章教育文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112.
[4]胡锡奎.中国人民大学的简略介绍[J].人民教育,1951,(1).
[5]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25.
[7]人民大学第一学年工作的总结与第二学年主要任务.人民大学校史办档案,A8.
[8]胡锡奎致刘少奇的信.人大校史办档案, A52.
[9]陈大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49年-1976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
[10]中国人民大学大事年表(1937-1985)初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43.
[11]胡锡奎.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经验的总结报告[J].教学与研究,1954,(10).
[12]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方法[J].教学与研究,1953,(4).
[13]刘经宇.中国人民大学的“习明纳尔”[J].人民教育,1951,(5).
[14]张腾霄.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工作概述[J].人民教育,1951,(1).
[15]高等学校暂行规程[J].人民教育,1950,(5).
[16][17][18][19]张向一.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工作底开端[J].人民教育,1951,(3).
[20]新国家的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介绍[N].人民日报,195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