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科技园区转型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2011-02-18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高新区园区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

南京科技园区转型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

科技园区是南京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园区在转型发展中出现了经济总量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矛盾、现有产业结构和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土地的有限供给和需求扩张之间的矛盾、考核指标和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问题、发展优先还是转型优先等等一系列的矛盾,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矛盾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科技园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科技园区作为南京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它的成功转型将对南京“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科技园区在转型发展中的问题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宁高新科技园区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高新科技园三家高科技园区,就园区转型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分析。

一、园区转型发展中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与发展创新能力的矛盾。电子信息产业是南京经济开发区和江宁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占整个园区经济总量的71%和47%,但是在液晶产品线近360多亿人民币的投入中,中方却没有获得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我们仍然沿袭的是走价值链低端发展的老路,没有通过新产品线的投产实现向价值链上游进发和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可见,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还没有在企业和政府的行动中体现出来。

(二)抢抓产业发展机遇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车辆制造业是江宁的支柱产业之一,以汽车的整车和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制造为主2009年车辆制造业产值208亿,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8.4%。高新区是以MG汽车制造项目和地铁、城际轨道车辆制造为主导产业之一。2009年,园区车辆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6亿元,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12%。可是这两个产业在全国汽车产业和动车制造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却微不足道,时逢中国汽车产业和高铁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黄金机遇期,企业和园区在这一新的战略性产业的布局中没有占据有利的位置,在技术和规模上没有形成领先的优势。

(三)资源与能力的矛盾。高新区以创新服务能力强、孵化成功率高著称,但因为区位和交通等环境资源的不利常面临为别人做嫁衣的窘境,企业在高新区孵化成功后常常跳槽到一些区位条件和生活设施更加便利的园区,周边的环境制约了孵化企业在高新区的集聚和成长。相反,新港科技园区虽然有着很高的经济总量,有一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的资源,但它主要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缺少研发设计的环节,创新发展的资源集聚不足,如果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将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园区创新环境的建设问题是科技园区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土地需求的无限扩张和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目前,三个科技园区都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在园区建设的初期,土地的优惠供给是园区吸引投资的一个重要工具。随着土地资源的提供越来越少,园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了制约,因此每一个园区都在提出要增加土地供给。虽然各园区已经在现有土地存量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比如对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用地通过协商进行回购,也有的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将现开发区的企业转移到开发区外等等,但是腾笼换鸟的难处和代价也是比较大的,这样置换出来的土地量相对较大的土地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土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五)考核指标的导向性不够。现行对园区的考核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进行的,可是在产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许多的工作是跨年度的,一时很难被测量出来;二是对园区的考核指标基本大类是相同的,但每个园区由于特色和资源、能力和优势的不同,发展的绩效是不同的,而能反映不同园区发展特点的细化考核指标目前没有;三是目前看到的是一些显性的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些数据,对园区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的工作现有的考核体系中没有相应的指标进行测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市里三个发展的战略目标未能完全通过这些指标来体现,指标对园区转型发展的引导性作用不明显。

(六)新兴高科技产业的规模偏小。从三个科技园区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1.5%,产业规模在整个园区中占2.4%。此外新能源产业中的风能、生物能、核能等,除江宁科技园有风电制造业的落户外,其它的两个科技园区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航空航天产业也是这样,虽然南京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相关技术领域有着十四所、二十八所、五十五所等知名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但是只有江宁有该产业的企业落户,其它园区还没有相应的企业,因此从总体上看,新兴高科技产业的规模偏小,这种状况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发展。

(七)资金短缺正成为各园区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各园区都面临着大拆大建的问题,在进行这些基础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生产环境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仅靠税金返还等来源获得的资金远远解决不了园区发展中的需要,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向和货币政策的调整,银行贷款也越来越紧,因此各园区普遍面临着资金问题的困扰。

二、原因分析

园区转型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可归纳为以几个方面:

(一)转型发展的理念没有落到实处。目前南京市政府提出通过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来实现南京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但是这些新的理念的落实要有相应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虽然我们都知道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创新能力的培育来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发展过程,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几个政策出台就能立竿见影的事,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的创新能力的培育可能会需要二三年甚至四五年的时间,而且还有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机遇和市场条件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型经济尚未成形的时候各园区的转型发展就面临着一定的难度,不易落实,出现了一个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政策上,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的尴尬局面。

(二)园区发展的现实困境。面对转型的要求,园区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因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需要时间和投入,也有一定的风险;而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需要时间、需要机遇更需要企业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园区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和制度创新的能力相匹配,因此这些要素的组合现状影响着园区转型方案的制定和目标选择。所以园区面对转型发展的现实办法是在现有产业的基础进行微调,这是代价最小的一种方式,若要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则涉及对园区现有企业布局的大范围变动,还需要相应的土地和政策资源的配合,这些都不是一个科技园区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所以应对市里的转型发展的战略各园区是理念认同,但操作上力度不大,甚至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转型发展的成效一时还无法显现。

(三)现有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的影响。从目前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来看,三个科技园区都实行行政区和园区管理体制相融合的做法,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在各个园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但这是目前为止相对来说效率最高的一种管理体制,因此现有的考核指标也就沿袭了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考核和评价。可是从园区发展的实际来看,由于区位的不同、产业结构的不同、资源能力的不同,园区转型发展面临着多种路径的选择,或是建设创新型园区,或是实现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或是建设某一特色园区、品牌园区,可是这种多样性在现有的考核指标里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考核指标考的是共性,差异只是体现在量的多少上,而没有体现在考核类别和园区自主发展的考核上,而且现行的考核指标对转型发展的量化指标的设置一是不够全面,二也不够科学,不能起到引导园区进行转型发展的作用。而园区在工作中首先考虑的是迎合考核指标、完成考核任务,然后才能谈得上自主发展,作转型的思考和布局。

(四)普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龙头企业支撑园区的转型发展。综观三个科技园区的主导产业,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有规模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例如新港科技园区的第6、8代液晶面板的生产线已投入建设,总投资达400多亿元,但是如此巨额的投资却没有换来日方核心技术的转让,我们依然只能在价值链的低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向价值链高端进发的路仍然充满艰难,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转型发展的遗憾,因为在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园区、我们的政府的行动中仍然是总量优先,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居后;类似的情况在江宁科技园的汽车产业上也能看到,如果如此巨大的投资都仍然被外方主导,我们只是满足于总量的增长,我们的转型何时才能实现?二是有自主核心技术规模小,这一点无论是在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还是江宁科技园的风电产业、电子通讯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的产值上都能看到,说明我们新产业的成长环境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五)投融资体系的缺失也是影响园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研发投入是培育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而研发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健全完善的投融资体系。目前各园区在投资体制的建设和创新上均乏善可陈,有的有一些创投资金,但是规模较小,江宁和国内的一些知名的风投有着合作关系,但是在培育本土的创新投资基金或投入体系的建设上各方均无突破性的举措,也没有太多成功的案例,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制于园区自身有限的财力,有着操作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投融资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三、对策与建议

南京的科技园区要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一)转型发展的理念要细化落实到园区发展规划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仅仅有理念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则转型不会完全实现。因此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和细化的政策指导来引导园区进行转型发展,每一个项目的引进、每一个产业的政策制定都要体现这样的理念,进而通过每个园区的特色发展来实现园区的转型发展,从而创出园区自己的品牌。

(二)高新区的转型发展要与创新环境的优势相结合。高新区的优势在于创新基础好、创新服务设施完善、创新孵化能力强、综合创新环境好,劣势在于江北交通的不便和相关生活设施的不完善。因此高新区的转型一定要与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要关注那些和生产制造相关的技术的孵化,因为生产制造的成本沉淀下来后,再加上良好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会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这样企业孵化成功留在高新区发展的概率要增加许多;同时高新区要致力于提供高差异性的创新要素和服务,让企业如果离开高新区就享受不到同等水准的服务环境,如果离开就会得不偿失,从而形成高新区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在产业转型的方向上要跟上国家的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前高新区有一些税收政策上的优惠,现在这种优惠随着税收政策的调整而不再存在,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从区域优惠向产业优惠转变,因此我们的园区在产业转型时也要有相应的规划,要在兼顾本园区产业特点和能力的基础上跟上国家对重点产业的发展要求,成为国家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向价值链高端转型。电子信息产业在三个科技园区的经济总量中均占据着较大的份额。面对存在的问题要从过去一味追求经济总量和规模的发展方式向追求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和追求更高的产品增加附加值转移。航空航天业和动车制造业也要从外围配套向积极参与核心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充分利用南京的科技优势和产业面临的市场机遇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五)新兴产业要加速聚集创新主体,实现产业融合。在发展生物产业时要从现有的生物医药向生物电子、生物能源产业拓展,因为医药业的研发周期长、成本巨大、进入门槛高,而且目前的医药业多被跨国公司垄断,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很难有大的发展。反之,利用生物技术与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可以实现对现有产业的优化升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生物与能源产业的融合也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六)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的设计要创新。考核是指挥棒,对园区各项工作起着导向和调节作用。因此在考核指标中要增加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指标设计并在权重上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根据每个园区不同的发展特点设计共性指标和差异性的考核指标,而且在指标设计时应征求被考核对象的意见,以避免自上而下设计指标体系可能出现的偏差。

(七)创新资金的融通渠道。针对各园区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要注重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运用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来支持园区发展比如发行专项企业债券和组织产业定向资金,形成了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集创业孵化、产业投资、融资担保为一体的多样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创业板的成功发行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南京目前尚没有一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也没有一个科技园区的管理机构在创业板上市,积极争取在创业板融资是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八)提高科技投入比例,支撑园区转型。按照全市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的1.5%用于科技创新专项投入,分类设立种子基金、重点扶持基金、创新奖励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基金等,扶助光电显示技术研发、新材料应用技术开发、新能源产业开发,帮助开发区企业依靠高端创新驱动、品牌与关键技术驱动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总之,南京的科技园区如果能加快新产业、新技术上有所突破,快速集聚一批高端化、高效益、高增值的创新型企业,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产学研紧密结合,将有希望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高科技园区。

(责任编辑:铭 尘)

F299.27

A

1672-1071(2011)01-0099-04

2011-01-11

课题组长:方辉振,课题组成员:王春梅,郭霖,黄科,执笔人:王春梅。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高新区园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