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实验平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探讨*

2011-02-17杨国平陈敏生王煜非祝延红肖忠明涛傅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年2期
关键词:实验室人员医院

◆杨国平 陈敏生 王煜非 祝延红 肖忠明 李 敏 祝 峰 郎 涛傅 强

责任编辑:姚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研公共实验平台的思路与构想,逐步为公共资源管理者所接受[1]。实验平台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医学研究人才和临床科研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一个效应最大化的实验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构建实验平台的背景和意义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使有限的科研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2]。为适应科研工作飞速发展的需要,上海市部分综合医院先后建立了中心实验室或医学实验中心作为科研平台,以达到科研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然而到目前为止,上海各市级医院在实验研究规模、设备设施、技术水平、人员配备与实验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设置分散、各学科实验室相互分割、规模不大、仪器或缺、人力利用率低、综合效能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专业学科的局限性造成资源浪费、管理困难、技术力量分散的局面,无法达到软、硬资源共享,远不能满足科研教学需求。

科研人员“小而全”或“大而不全”、“己所用”或"“难为他用”的想法也制约着改革试验平台建设的进展。资源可用度、施设设备使用效率、效益都很难提高,既困扰医院管理绩效提高,也制约科研工作持续发展[3]。就我院来说,目前承担着国家多个重大临床与科研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在研的各级各类项目309项,其中国家和省市部级课题为59项和87项。在读研究生312名,计划实施的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10项,“7+2”院重点学科三年建设计划已实施一年。广大科研人员急切希望医院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科研共享平台,保障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从而突破科研工作的发展瓶颈。

2 确定实验平台的功能定位

实验平台的功能定位,是其建设、发展的基础与方向。定位如果不明确,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就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资源。在平台建设的方向上,医院以“开放性共享、软硬件并重、规范化建设”为原则,以“生物安全为基础,服务指导为中心,研究开发为导向,机制创新为动力”为指导思想。

目前,我们确定了实验平台在医院整体中的功能定位,即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形态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为基点,为院内、院外科研人员提供实验场所和技术支持。作为为医院科研工作提供技术、共享服务的开放性平台,主要提供实验场地及公共仪器使用,并代为检测试验标本或标本收集保存,提供实验技术指导,协助完成实验内容,以及参与课题合作、申请、设计实验方案及实施等。实验平台是临床医师与研究生建立科研思维方法、掌握科研技能、完成科研课题,取得科研成果的研究基地。同时,在确保完成科研服务的前提下,实验平台可适当承担自主科研项目,并对外承接科研服务或协作项目。

3 完善硬件设施

我院专辟单体楼层,并将新改建的实验动物中心整合到实验平台的统一管理中,形成了布局与流程较为合理的实验区、辅助区和办公生活区。目前,实验中心平台共有独立的P2实验室34间,标准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4间,组织形态学实验室1间,大型仪器设备专用实验室5间,生物样品储存室1间,实验制备试剂与清洁等辅助室4间;实验动物中心配有饲养与实验室30间;配备了DNA测序仪、凝胶成像分析仪等价值941.5万元的79套(台)设备。按照医院实验中心三年建设规划,目前已经完成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形态学、实验动物学、服务与管理等5个技术平台。

4 制订人员培养方案

长期以来,国内实验室建设都存在重设备轻人才﹑重仪器轻管理的问题,忽略了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管理[4]。目前,我院实验平台已按照所承担的科研实验需求,配备了26名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和辅助工作人员。包括能够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可提供科研咨询服务的研究人员和从事实验技术操作的技术人员等。已经试运行的5个实验平台中,专业技术人员具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形态学和实验动物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与实践经验,具备了开展高级别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今后三年拟配合医院“7+2”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再增加实验中心技术人员培训经费,每年按计划选送3名工作人员参加国内外实验室进修学习和专业培训。同时制订一对一带教指导计划,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每月举办学术讲座。

5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1)制订管理制度、工作手册。管理制度是管理之本,是实验平台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框架[5]。我们收集了其它医院的相关资料,结合实验平台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实验平台管理制度》和《实验平台工作手册》,作为整个工作流程中重要的文件。

(2)完善各类操作规程(SOP)。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标准,结合医院科研教学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标准操作规范(SOP)。对每台设备都统一制作了使用说明标识牌,为实验人员提供规范化的指导和参考。

(3)制订申请准入和经费结算流程。为方便广大实验人员开展课题,在筹备工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实验人员的需求,不断修改和调整工作流程。在整个申请流程中,突出科教处的管理职能,科教处审核同意后方可进入实验平台。

(4)制订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根据医院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验平台的具体情况,完善了《实验平台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并制订了《实验平台工作评价表》,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5)制订收费标准。合理的收费标准是吸引实验人员前来开展项目的前提条件之一。实验平台参照其它单位的收费标准,在试运行的基础上,以前期实验人员的收费情况作为模拟方案,反复核算,从试剂、耗材、平台使用、技术服务、公共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制订出较完善的收费标准。

(6)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目前,实验平台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在院内BBS上发布通知。邀请专家前来讲学,同时也安排平台技术人员做专题讲座,营造科研氛围,充分发挥平台的科研特色和优势。

(7)信息及时更新。平台制作了信息系统,放置在医院主网页面,包括基本介绍、项目与服务、工作流程等,并及时更新。相关的申请表可在网页上下载打印,方便实验人员。

(8)建立严格的耗材、试剂管理制度。平台安排专人负责试剂、耗材的购置、领取及保管,并设立台账,每月盘点一次。所有实验人员领取时均须签字,保证条目清晰、有据可查。

(9)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平台安排专人负责公共安全和生物安全,并为实验平台消防箱全部配备了灭火器,制订实验平台安全规范。根据P2实验室的要求,订做门禁卡,建立门禁领用登记制度,确保实验区域的可控性。

(10)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管理。平台在筹备初期,就把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责任,按照平台设定的工作流程进行服务与管理。为认真准备好实验人员进入平台开展实验所需的试剂、耗材,保持设备完好,并做好实验后的清场和清洁消毒工作。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人员信息在平台告示栏和网站发布,方便实验人员联系工作和监督。此外,在实验平台的管理上,建立了管理与服务专职队伍,制定了严格的平台管理路径。

(11)外树形象,加强宣传,提升平台影响力度。实验平台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接待了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多家医院的来访,积极推广实验平台的做法和经验,以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和范围。

(12)做好实验人员的管理工作。实验平台需加强对实验人员的管理。包括实验人员申请表的审核、经费的预算、进入前的培训、实验室的安排、技术人员的指定、中期管理及实验结束后的经费核算等,平台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和管理。为保证实验人员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照规定流程操作,凡第一次进入平台的实验人员,都必须接受准入培训。同时与实验中心签署责任承诺,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6 创新举措

首先,在实验平台的构建中,我们以制度设计为切入点,克服以往实验平台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技术平台的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将实验动物中心归并到实验平台的管理中,使整个科研流程更为流畅,从而有力促进了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其次,在管理机制上,实验平台聘任专职管理博士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同时配备工程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平台的工程及安全管理。再次,在补偿机制上,实验平台从以往的免费服务转变为有偿服务,进行合理的成本效益核算,医院的科研经费补偿由“暗贴”转变为“明贴”。但不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指标,而是通过收费提高科研人员的成本意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随着科研、教学、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实验平台的建设必将面临更多、更新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找出规律,日趋完善,使实验平台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发挥双重作用,成为连接临床科学与基础研究的桥梁。

[1]Joan Guberman,Barbara Shapiro,Marion Torchia.Making the right moves:a practical guide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positions and new faculty[J].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and Burroughs Welcome Fund,2007,8(2):27-31.

[2]向秋,王建红,黄岚珍,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5,l8(2):71-72.

[3]赵书水,时利民,陈涛,等.医院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及意义[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7(5):384-349.

[4]郑晓娟.浅议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医学信息,2007,20(6):945-946.

[5]管增伟,辛淑琴.中心实验室管理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3(1):53-54.

猜你喜欢

实验室人员医院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我不想去医院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