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机理
2011-02-14本刊编辑部整理
本刊编辑部整理
通心络胶囊是应用中医脉络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方中药,通心络胶囊以其独特的理论组方特色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引起国内外中西医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年中医药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至今国内外中西医学专家已发表的关于通心络胶囊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达2 000余篇,应用通心络胶囊研究的博士、硕士生毕业论文70余篇。这些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确切疗效,进一步验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防治中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作用。通心络胶囊以其独特的理论、现代创新的制剂工艺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目前通心络胶囊已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甲类品种、国家科技部保密品种等,成为心脑血管病市场主导品牌药物,并已注册出口到韩国、越南等国家。
通心络胶囊用药的理论支撑
运用脉络学说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首先要明确脉络与血管以及络病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寻找“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根据其病机演变规律、临床证候特征,制定其辨证方法及治法方药,对指导血管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脉络-血管系统病”的相同病机
依据“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概念。“脉络-血管系统”作为脉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病也体现了脉络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脉络-血管系统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机演变规律,因其所处部位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心、脑、周围血管等不同疾病,中医均称之为络病,这为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奠定了基础。络气郁滞和(或)虚滞引起的脉络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功能异常,与西医学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失衡密切相关,是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贯穿于疾病始终,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由此演变的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络息成积与多脏器病理改变等,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病理机制,对于认识血管病变共性病机变化及治疗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营卫承制调平”理论指导脉络病变治疗
“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血)脉络生理功能与病变的内在机制,为指导脉络病变治疗并阐明其效应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脉络-血管系统”概念的同一性,对冠心病病机的研究首次提出了络气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病机新认识,揭示了“脉络绌急-冠脉痉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内在相关性。络气郁滞或虚滞作为血管病变始动因素并贯穿全过程,痰、瘀、热既是病理产物,又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提出“搜剔疏通”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把辛味通络、虫药化瘀、搜风通络、藤药通络、络虚通补等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应用于血管病变,把2 000多年中医积累的络病治法方药应用于血管病变防治,极大地扩展了中医治疗血管病变的视野及药物选择范围,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制,从而开辟了不同于血瘀证的新研究领域。基于上述认识,选用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组成通心络处方。
通心络药物组方特点
根据上述“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及“益气通络,解痉止痛”的治法,通心络胶囊选用“搜剔疏通”4类特色药物,即搜风通络药全蝎、蜈蚣、蝉蜕,剔除络瘀药水蛭、土鳖虫,疏畅络气药降香、乳香,络虚通补药用人参以补药之体作通药之用。上述4类药物针对了“脉络-血管系统病”络气虚滞(或郁滞)与内皮功能障碍、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共性病机与病理环节,是“营卫承制调平”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