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心和好的医术是医生必备的两个素质

2011-02-14王振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维甲酸教学大纲基础

王振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

医生所从事的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一个最能体现爱心的职业。医生每天都要接触病人,要看好他们的病,要对他们有同情心、爱心,还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有爱心,没有好的医术,救不了病人;有好的医术,没有爱心,可能还会害病人。这二者缺一不可。如何不断提高这二者的水平,并做到二者统一,以下是笔者自己的一些体会。

1 充实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事情,更会碰到不少疑难杂症,要解决困难,就要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对一个医生来说,基础理论知识十分重要,基础打好了,临床上的思路就会开阔。做医生不要只做一个医匠,而要多思考,因为生命科学比一般的科学要复杂得多,治病不像鞋匠修鞋,修一下鞋子就好了,而是要懂得此病的发生和药物的作用机制。比如说诱导分化治疗,不只是要会用,还要知道为什么有效,可能发生哪些副作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第一次用全反式维甲酸疗法治愈了一名5岁的急性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当时这个孩子出血、高热,病情十分严重,依据当时的医疗水平,治愈是无望的。但最终还是用了这种疗法把病人治好的,有人产生过怀疑,问有何科学根据?其实我们在病人身上用药是非常谨慎的,之前我们已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外可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株和原代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且该药已获批准用于治疗有些皮肤病。治疗第一个危重病人,得到惊人效果,鼓励我们连续治疗了24个病人,结果23个被此法治好。此后,这种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因为这是一种新疗法,过去的疗法都是用化学治疗杀掉肿瘤细胞,但它有一个缺点,即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使正常细胞受到损害。而这种诱导分化的治疗法就是让肿瘤“改邪归正”。

再比如“靶向疗法”这个名词,朝着一个靶点打靶子,效果好,在医学上也是一样。一个病的发生,关键原因(靶点)是什么?可能是一个蛋白质,也可能是一个基因,针对这个靶点用药就是靶向疗法。没有基础研究就不知道什么是靶点,没有很好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则很难奏效。要想在临床上做一个好医生,没有知识储备是不行的。

每一种药物用于临床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怎么去克服这个风险?首先要端正思想,这是临床工作的出发点。第二,用药一定要有科学依据。第三,给病人用药就得负责,一定要密切观察。克服风险需要谨慎有效的临床实践。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只有实践、探索,才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治好疾病。

2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多问一个为什么

医学研究和治疗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总要看到光明的一面,人类进步的一面。医生要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敢于创新和挑战医学难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多思考。

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Fleming)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细菌培养皿上有一块地方不长细菌,换别人也许会想,这是偶然现象,不足为奇,但他却不这样想,他猜测可能有一种未知的物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结果发现了青霉素。所以,每一个异常现象的出现,都是值得注意的。比如说医生给病人看病,用药后80%的病人好了,还有20%的病人无效。一般来说,主治的医生就到此为止,但有心的医生会问,这20%的病人为什么无效,这就会促使他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从而提高医疗水平。

有些医学上的创新就是建立在别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的,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有可能发现新的理论。比如以前的研究结果已提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生长、扩散和复发的根源,但如何将干细胞的性质和检测方法弄清楚,如何消灭它,使肿瘤根治,这就是一种想象。一个科学家要会科学的思考和想象,才能有所创新。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创新就在于此。诱导分化的思路从何而来?并不是空想出来的。以色列人雷奥·萨克斯发现肿瘤细胞在某种化学物质作用下,可转变成为一种成熟的非肿瘤细胞,他的研究1978年就发表在顶级杂志Nature上。我们看到人家的研究工作,就知道这条路可以走,我们现在研究出的这个药比较便宜,在国外,研究出的几种药比较贵。作为医生,病人生病了,但他们没有钱看病,这就促使我们医生产生两种动力,一种是我们自己研究,研制出一些比较好的药;第二种就是考虑有没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我们要面对现实,整个国家13亿人口,大部分人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面对困难应该自己研究,自力更生,找出新的途径。

3 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触类旁通

做基础研究,首先要打好基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因为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书本的,有的基础还要查找文献。有时你发现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如果不知道这些基础医学知识,这个病的发生过程就无法弄清楚,也就难以做到创新。

基础和临床是紧密结合的,二者其实没什么界限。现在有一个叫转化医学(Translation Medicine)的词很时髦,它就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从临床研究到基础。我们研究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际上就是转化医学的典范,因为我们从基础研究中知道可以使肿瘤细胞向好的方向分化,然后应用于临床,得到了证实,再回过头来研究它的作用规律,最后得出一些结论,指导临床实践。要在转化医学中有所创新,一定要有基础和临床两方面的知识。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穆利思(Mullis)发明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方法”。他是一位化学家,有扎实和广泛的基础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他的发明广泛用于医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它对推动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知识面一定要广,要触类旁通。有了广阔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

4 学习掌握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

现在的学习条件比较好,应该抓住机会努力充实自己。知识需要日积月累。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都比较忙,学校规定的书要看,但是规定之外的也要看,不能受制于教学大纲,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这才是过人之处。比如说一本《内科学》的某个章节讲30个病,现在教你25个病,还有5个病也要看一下。拿血液病来讲,大纲里大概只讲五六种,但是病有十多种,我们都要学习,这就是过人之处,也是拓宽思路的方法。有一次我在查房时看到一个病人,他的这种病并不在教学大纲里,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时,旁边一位好心的老师提醒我:“王老师,我们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这种病。”我认为这位老师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病人跑过来看病时不可能先问医生说,我这个病是不是在你们的大纲里。

学习没有止境,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要结合实际,遇到问题就看书学习。以我为例,我在做医生的时候,白天看什么病,晚上就看什么书;检查下的诊断是否正确,有没有漏掉什么。这样坚持几十年,肯定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思路。得到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一般都已70岁、80岁了,有人会叹息这么老才得这个奖。因为这是知识积累的必经过程,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有一天时机成熟了,就会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5 注重医患沟通,正确对待医患关系

医生必然要与患者打交道。在工作中,医生不可能什么缺点都没有,难免会有一些疏忽的事情,而且医生不可能把所有病人的病都治好。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矛盾呢?治病是医患双方的事情,医生一方面要尽己所能,抱着爱心为病人服务,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病人治病,解除病痛;另一方面,医生也要跟病人及其家属讲清楚有些病是治不好的,可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很多医患纠纷的出现都是因为医生没有耐心跟家属、患者讲清楚,所以他们才会有很多意见。如果医生态度好一些,耐心一些,让患者理解这个病的现况,这样很多纠纷就可以避免。

此外,社会舆论应该正确引导,不要对医疗纠纷轻易下结论或推断,因为事物是复杂的,让事实、理智和法律来下结论和处理。随意污辱和损害医务人员的做法是错误的,应受到道义上和社会的谴责。

6 追求崇高境界,不为名利

作为医生一定要淡泊名利,勤劳务实。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后,我们得到了国际肿瘤医学研究的最高奖——“凯特林”奖。有外国记者问:您为什么没有申请专利?其实申请专利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当病人需要看病,但又付不起医疗费用时,做为医生就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应免费给他看病。有的医生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在关键时刻,甚至慷慨解囊,予以资助。我的毕业宣誓中有以下内容“余于任何病人绝不索其力所不及之诊金,并愿每日牺牲一部分时间为贫苦病人免费诊治。余于正当诊金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

也许有人会问“医生不为名,不为利,为什么?”医生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捍卫生命是一种职责和义务,不计较名利得失,做医生就要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还要对名利有正确的认识。搞科研也要淡泊名利,得奖是一个机会,是大多数人一起工作的结果,不能归功于一个人。有的人为了追名逐利,弄虚作假,这是绝对要不得的。中国现在在国外发表论文数量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引证次数最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磨练、自我修养和完善的过程。学习一生,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一个人随着事业的发展,思想、行为、人生观也都在不断成熟,尽管会碰到很多困难,但应该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相信总有一天会看到美丽的前景,得到公正的评价。

猜你喜欢

维甲酸教学大纲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维甲酸与亚砷酸双诱导结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
服用维甲酸的年轻人要避孕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