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沟通》案例教学实践分析
2011-02-14杜淑英黑蕴红
杜淑英,黑蕴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宣武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了在校和在职护生《护患沟通》课程的授课任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护患沟通》课程的知识点与甄选案例的案情进行有机结合,注重通过案例教学促进护生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受到了学生欢迎。
1 结合教材甄选教学案例
案例1 某医院消化科病房,一位需要做胃镜检查的老年女性患者正在进晚餐。主班护士来到患者的床前,告诉患者明天要进行的检查和注意事项:“刘同志,明天上午给您做胃镜检查,今天晚饭后不要再吃东西,记住明天早上禁食、禁水。”说完后,护士转身向另外一位新入院的患者询问进食情况。
按照护士的嘱咐,患者晚饭后没有再吃东西。由于禁食、禁水的“禁”字被患者理解为“进”,导致次日早晨由于进食、进水而不能如期检查。
案例2 一位教师诊断为早孕,需要预约人工流产术,医患之间进行了以下一段对话:“大夫,我是老师,想早一点做手术,利用暑假好好休息一下。”“回家等通知吧!”这位教师听到这样的回答急忙追问了一句:“要等多长时间呢?”医生的回答有些不耐烦:“一周以后!”“大夫,那一周以后,多长时间之前呢?”看到患者非要问个清楚时,医师漫不经心地说“孩子大了之前!”这本来是一件没有技术难度、非常简单的事情,却因为医生的几句话引发了一场纠纷。
案例3 某院一名年逾七旬的男性患者术中出现了难以避免的并发症,术后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患者在监护室亲自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特别是护士们为其喂饭、洁身、协助大小便等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使患者内心很受感动。医护人员们不厌其烦,关心照料每一位患者的点点滴滴更使老先生铭记于心。五天后,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当得知子女要与医院讨要说法时,这位大病初愈的父亲阻止了:“医生也不容易,护士们为我做了这么多,连你们都难以做到,如果你们找医院闹,就别认我。”老先生在病房里将自己亲眼见到的一幕幕讲给子女听。最终,子女们与医生、护士成为了生活中的好朋友。
2 确定案例分析教学思路
2.1 以缺定补
确定教学思路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教学思路不同,效果亦不同。是根据教材按章节备课,还是在遵循教育学巩固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护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是确定教学思路应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现在的护生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首先,独生子女问题。大多数护生都是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来自家庭的呵护、社会影响以及独生子女自身的优越感,导致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及奉献精神。[1]第二,教育问题。护理专业是一门对人际沟通能力要求很高的实践性学科,而现阶段的护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第三,缺乏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不善于或不会与人沟通的问题。因此,了解护生这些特点,确定“以缺定补”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2.2 师生互动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将个人整体的内在想法表现于外,让双方能充分了解彼此,进而达成具有建设性共识的过程。“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沟通的过程,双向互动不仅可以反馈教学效果、激发护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发现教师备课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为此,在《护患沟通》教学中,一方面要做到把临床沟通案例尽可能多地提供给护生,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另一方面,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护生参加互动、加深记忆。如将案例1可以通过PPT形式完整地呈现给护生,引导他们结合课程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①护士在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时场景是否合适,患者正在进食对听取护士告知的注意力是否有影响;②患者为什么没能按时检查;③护士忽略了哪些沟通元素等。
结合案例2的案情进行角色扮演。由教师扮演医生,护生扮演患者,通过最初的医患一问一答到最后引发纠纷,护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得到角色体验。最后请护生一起讨论案例带给大家的启示。通过分析,加深了大家对“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含义的理解。其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护生积极分析和思考,通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案例分析,达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2.3 课堂与临床衔接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护生共情、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是学习《护患沟通》课程的目的,如何将沟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并指导临床工作,是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特点,导致护生沟通交流能力欠缺,护患关系基本伦理规范意识淡薄,[2]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施教。第二,护士每天8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都在与患者密切接触,面对性格迥异、病情和家庭状况各不相同的患者,如何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并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问题。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协会于1998年1月修订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将沟通能力定义为护理专业教育中的核心能力之一。[3]《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乏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同理,护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是同等重要的职业技能,是护士执业能力评价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胜任力指标。因此,教师要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当着力培养护生善于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3 案例教学培养沟通能力
3.1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等重要
古希腊圣医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列为首位说明了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务人员不会沟通或沟通不利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护患沟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需要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会贯通。正如案例3给我们的启示,一个沟通效果好的案例,可能只有20%源于专业知识,80%则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能,正是这80%非技术层面的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料,有效化解了一场纠纷。
3.2 教学工作需要换位思考
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换位思考已经成为共识,通过换位思考体恤患者的伤痛、了解患者的就医需求,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换位思考,如果不了解学生就缺失了师生沟通的基础,因为换位思考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需要师生之间形成合力,教师要站在护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希望采取的授课形式、是否希望案例分享等。通过换位思考了解护生的学习需求,从而选择适宜方案,使授课达到最佳效果。
3.3 临床工作需要培养“会说话”的护生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的具体行动。优质护理服务是护理工作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其价值就需要培育一支专业技能娴熟和“会说话”的护理队伍。以医患沟通为切入点,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必选途径,[4]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的落脚点。“不会说话”就无法使患者心情愉悦,也就不能与患者建立起积极、信任的和谐关系。因此,提高护生对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养成自我能力锻炼的品质十分重要。
案例教学是一种较有效的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5]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的“人文科学型”医学人才,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生物医学的理性回归。[6]《护患沟通》与临床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有益于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培养护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 邱小面.加强对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274 -275.
[2] 覃湘庸.提高护理专业学生非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44 -62.
[3] 王蓓,俞群亚,于冬梅,等.临床护理教学中加强护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做法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A):70-71.
[4] 王光明,董耀斌,王朝霞,等.医患沟通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5):50-53.
[5] 林发全,莫武宁,王健.从案例教学谈检验专业学生医学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508-510.
[6] 王力红,杜淑英,李小莹,等.人文管理促进人文服务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7,11(11):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