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
2011-02-12朱洪涛
朱洪涛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环境评价类课程,以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监测及其相关学科为基础,研究规划、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1]。当前,高校的某些非环境类专业(如草业、林业等),由于专业涉及到某一部分的环境,所以对环境评价也有所涉及。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为本校非环境专业(如草业、地理信息专业等)的本科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环境监测与评价”,该课程就包含有关环境评价的教学内容。与为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环境评价”相比较,为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环境评价类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如果照搬环境专业“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一、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存在学习动机问题
笔者在连续承担了2个学期的北京林业大学非环境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教学任务之后,对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首先,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由于学生学习环境评价类课程的动机不是非常纯正,所以该类课程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笔者教授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前半部分为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实验,所以学分相对较高。因此,几乎绝大部分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学分,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相对靠后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而对学习成绩相对靠前的优秀学生来说,他们要么已经修满了必需的专业选修课学分,不需要再选修这类课程;要么虽然选修了这类课程,但认为这类课程与其专业领域相差较远,与今后所要从事的本专业工作关系不大,所以对这类课程往往也提不起太多的兴趣。
(二)课程时长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存在矛盾
笔者在教授“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过程中,感觉课程设置的学时相对偏少。通常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只有16个学时左右。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这么短的学时内,要讲授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污染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各个单项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土壤、区域、生态、视觉、社会经济等的评价,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课程时长较短与教学大纲要求讲授的内容较多之间的矛盾,使该类课程的教学大多采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从而导致本来学习兴趣就有限的学生更加产生无趣或者厌烦的情绪。
(三)任课教师缺乏与本科生专业相结合的案例经验
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或者学生熟知的一些领域结合起来,就能够产生唤起学习兴趣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印象。这就要求教授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的教师做到尽量熟悉学生的专业情况,以及掌握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际案例。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环境评价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可以比较清晰地讲解知识点,但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和方法的本科生听起来却不甚明了。此时,如果辅以生动的实例,学生对概念和方法就可以有更好的理解;如果实例再能够与学生的专业领域相结合,那么学生的理解就可以更上一层楼。笔者曾旁听了本学院一位有几十年环评授课经历的资深教授的课程,通过对比发现,笔者在运用实例和曾经的经验生动地阐明概念和方法方面,与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笔者参加实际环评的经验尚少、资历尚浅,接触的实际环评项目类别也较少。因此,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增强将知识点以极其生动的方式进行阐述和讲解的能力,特别是要增强在授课过程中将知识点、案例与学生的专业领域相结合的能力。
二、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解决根本矛盾,激发求知欲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任何一个问题的完美解决都需要先抓最根本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在高校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要[2]。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因此,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非环境专业学生对环境的认识相对比较浅薄的特点,特别强调了在社会领域进行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并且没有只是简单地进行语言灌输和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向学生进行展示为主,再辅以一部分的讲解和提示。例如,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历史上著名的工业污染事件及其后果,以说明对很多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和视频,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告诉学生“环境污染很可怕,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均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对建设项目和规划等社会活动进行完善以及合理的环境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笔者建议,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倡导学生通过取得注册环评工程师资格证以利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来激发学生对环境评价类课程的求知欲。虽然如前所述,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往往更专注于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尤不愿意做更长远的打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注册环评工程师资格的获得将直接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益,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适当地以注册环评师考试引导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大有裨益。
(二)丰富课程教授环节,加强案例教学
教学方式单一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3]。为了丰富“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活动,笔者采取了加强案例教学的方法。为此,笔者积极参与了多项环评项目,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实际经验,以弥补自己实际环评经验的缺乏,从而提高了自己对环评概念和技术的理解力和讲解能力[4]。笔者认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关键点是案例的选择。因此,课程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2个原则:一是学以致用的原则,即课程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领域和技术方法最好能够与已讲授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在整个教学链条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例如,在为草业专业学生讲授课程时,笔者就选择环评对象包括草地或者主要环评对象为草地的课程教学案例进行讲解。这样,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且对环评对象“草地”这一概念有熟悉感,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这样,课程教学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进而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环境评价类课程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三)延伸第一课堂,探索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尝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作用。虽然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环境评价类课程并非其专业课程,但是在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对环境评价类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因此,笔者为这部分学生增加了一些实践教学内容;而对其余学生,由于课程学时较少且课程目标内容较多,所以一般不再作实践教学的要求。例如,笔者借助于北京某高校附属环评机构正在进行的一个环评案例,为具有实践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在课后观摩实际环评工作的机会,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这部分学生争取到能够参与环评实践工作的机会。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第一课堂的教学得以延伸,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这部分学生对环境评价类课程的兴趣;并且通过这部分学生与班级其他学生的交流,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做好教学升华,改进课程考核环节
要提高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应该改进课程考核环节,做好教学升华。不可否认,对任何一门课程来说,考核都是必要的。通过课程考核,既可以体现优秀学生的努力程度,又可以督促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以往的课程考核仅仅是开卷或闭卷形式的理论考试,这导致一些学生存在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可能根本没有认真听课,但在考试前根据教师划定的考核范围,通过死记硬背也有可能蒙混过关。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考核环节进行了一定的变革,考试内容从单纯的理论内容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课程闭卷考试中,考核内容除了包括纯理论的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很多分析实际案例的题目。
此外,笔者还加强了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具体做法是:教师以课堂所讲授的案例分析为模板,设置一系列大类相同但具体细节有较大差异的题目,要求学生模拟制定环评方案,并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到讲台上进行现场介绍,对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答辩。
三、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探讨
在大学非环境专业环境评价类课程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以图片形式讲解历史上著名的工业污染事件,绝大多数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都会震惊于环境污染的危害,进而深刻地认识到很多社会活动甚至自己身边正在进行的很多活动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环境评价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对辅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方法接受起来较慢,大脑会有一定的排斥反应,但对与抽象的概念和方法相关的案例则较为容易接受。这是因为案例大多更贴近现实,特别是教师所选的案例大多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较大的关联性。例如,在为草业专业学生授课时,教师讲解了一个果园环评案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课堂气氛非常好;甚至在课程结束以后,还有学生发电子邮件与任课教师进一步讨论草地垃圾的处理技术和目前的相关政策等。这与单纯讲授抽象的概念和方法相比,课程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在案例选择恰当的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此外,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也激发了不同学习层面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客观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
[1]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0.
[2]叶招莲.浅析提高“环境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1):27-31.
[3]黄川,王里奥.“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构建中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9(12):54-55.
[4]徐颂.以科研促教学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