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1-02-12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6期
关键词:自理精神病老年人

巨 平

(长春市心理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加快,老年期精神病患者得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因为老年人身体逐渐衰弱,生理、心理上抵抗疾病的能力都有所减弱,给患者家属和医疗机构带来沉重负担,故而其护理问题成为日趋重要的课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医疗机构的重视[1]。老年精神病患者多为老年性痴呆,目前我国老年性痴呆患者已达600万以上[2],由于早期症状较轻,往往不易察觉,严重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影响社会安全和道德问题。患者入院后经过个性化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笔者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长春市心理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患者,男48例,女22例。年龄62~86岁,平均72.5岁。本组患者中有老年痴呆患者37例,基本上不能自理;抑郁症患者19例,特点是情绪低落,失眠,沉默寡言;狂躁症患者14例,表现为烦躁不安,大吼大叫,语言错乱,拒绝配合治疗。以上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

1.2 护理方法

1.2.1 老年精神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

①形象改变。老年人须发脱落稀疏,变白;结缔组织弹性减低,皮肤出现皱纹;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变薄;骨骼肌萎缩,骨质增生或骨钙丧失,关节不灵活;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体质量、身高随增龄而降低(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身高在35岁以后,平均每10年降低1cm[3]);老年人体力减弱、灵活性降低,患病后老年患者可变得生活懒散,少食懒言,运动障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需别人协助或督促完成。②器官功能下降。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如视力和听力的下降,出现视物模糊8例,耳聋耳背22例;心脏搏出量减少,引起体位性低血压5例,劳力性心脏病及多种心脏疾患;肺活量减少31例,导致长期咳嗽、气喘,严重甚至端坐呼吸,夜不能眠;肾脏清除功能减少,导致尿潴留2例,尿频、尿急、尿等待14例;脑组织萎缩,引发老年性痴呆37例,生活不能自理;胃肠功能失常,导致便秘33例、慢性胃溃疡19例、胃炎14例等。总之,老年人器官储备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③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老年人学习能力减弱,反应速度和操作能力均降低,加之记忆力衰退和性格改变,常常出现睡眠时间减少,反应迟钝,甚至老年性痴呆[4];因身体机能的减弱,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出现狂躁症和抑郁症;性格改变如孤僻、多疑、固执等;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不能自理;老年人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内感染,胆囊炎,尿路感染等;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常有发热、肺部感染、腹泻,且易患各种癌症。

1.2.2 生活护理

①老年精神患者大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和智商减退,有些患者不能回到自己住的床位或房间,甚至找不到厕所,护理人员要加强照顾。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般应避免与其他兴奋患者在一起活动和休息,以免受到伤害[5]。一些精神障碍痴呆患者,或精神分裂症伴有躯体疾患,或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还要定时让患者如厕大小便,避免患者随地便溺或弄脏衣裤被褥,一旦弄脏要及时清洗,及时更换,以免发生泌尿路感染和褥疮。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容易跌倒,发生骨折,故外出时一定要有家属或护士陪同。老年精神病患者需要专人照顾,重点护理,使患者的饮食起居在医护人员的观察和帮助之下完成,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②在饮食上,老年患者一般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糖、低脂、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生活不能自理者需喂食,并控制摄入能量总量,如患者拒绝进食应进行鼻饲,甚至静脉输入营养液;同时每天要让患者摄入足够量的水。在满足机体对食物和饮水的需求,同时应督促患者经常活动,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有利于增强体质,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③在睡眠上,老年患者睡眠障碍非常常见,入睡难、易醒、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少,一些情绪抑郁患者甚至彻夜不眠,由失眠而发生的狂躁型精神病也较为多见。要给失眠患者营造良好、安静的环境,有基础疾病的及时解除其身体的不适,失眠严重的给予短效或中效的安眠药物。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时间,改善其睡眠状况,是有效缓解精神类疾病的方法之一。

1.2.3 心理护理

老年精神患者多数在患有精神病的同时,都患有各种不同的躯体疾病,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让患者常处于焦虑之中,要耐心开导患者,增强他们对抗疾病的信心,这是心理护理的关键。在护理工作期间,态度要热情、和蔼,带着对家人、对长辈的爱护、体贴和尊敬的态度去护理患者。对于老年患者多年保持的习惯不要强硬的改变,尽可能解决老年人提出的合理要求,不要刺激、惹怒患者。对于受病态支配的患者,应该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与患者进行交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包袱而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策,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提高对精神病的对抗能力,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宽慰,最终目的即安心住院又服从治疗。

1.2.4 安全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加之生理功能下降,常可发生意外,因此,安全护理是对老年精神患者护理的重中之重。①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极易产生焦虑、偏执、易受精神症状支配、抑郁等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往往对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容易产生偏执情绪,甚至发生医患矛盾。护理人员要以和蔼的态度对待病患,并不失时机的劝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还应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严密防护患者的自杀和自残行为。②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给老年患者喂食,要耐心慢喂,以免噎食、呛食,不吃易发生危险的食物,对药源性的吞咽困难,劝患者缓慢进食或吃流质食物,谨防窒息。③老年精神病患者常有骨质疏松症,但其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病情稍稳定后即想出院,甚至伺机出走,故对患者情况应完全掌握,让患者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以防发生外出迷路及出走等意外。④老年精神病患者常伴有各种脏器损害,如患有心功能不全,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体弱患者在换季时常发生肺内感染;随着用药年数的增加,还有可能发生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应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严重后果出现。⑤对于有急性起病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有时表现兴奋,话多,情绪易激动,易发怒,有骂人、伤人冲动的患者,除了必要的耐心劝导外,更应注意防止患者伤人伤己,严重时有约束和打镇静药物的必要。对于患有抑郁类精神疾患的患者,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此类患者往往有自杀倾向,要加强巡视,避免发生遗憾。

2 结 果

经过药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本组70例患者,治愈23例,有效43例,无效4例自动出院。总有效率94.29%。

3 小 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精神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如何提高老年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是精神科护士必须注意的问题,老年精神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只有从其疾病及身心特点出发,进行护理,才能提高老年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1]郭田荣,赵金英.重症精神病患者男女同病区的护理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5.

[2]黄鲲鹏,李凤丽,聂利梅.长期滞留住院无主精神病患者87例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4):79.

[3]朱亚珍.浅谈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5):137.

[4]杨丽,薛丽平,李宏利,等.老年期精神病的护理经验[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7):54.

[5]陈鸾凤.老年期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健康天地,2010,4(8):7.

猜你喜欢

自理精神病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我会“自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