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针治疗下肢栓塞性静脉炎30例
2011-02-12孟伟
孟 伟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医院,272057)
芒针治疗下肢栓塞性静脉炎30例
孟 伟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医院,272057)
血栓性静脉炎是以静脉内膜损害为主要因素所致的一种静脉血管疾病。笔者近年来采用芒针治疗下肢栓塞性静脉炎30例,同时设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新编诊疗常规》[1]中四肢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2岁。发生部位:左下肢26例,右下肢4例。发生原因;男性因静脉注射3例,外伤后引发2例,不明原因6例;女性因产后4例,子宫切除术后6例,静脉注射2例,不明原因7例。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6岁;发生部位:左下肢28例,右下肢2例。发生原因:男性因静脉注射4例,外伤后引发2例,不明原因6例。女性因产后5例,子宫切除术后7例,静脉注射3例,不明原因3例。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35 mm×200mm芒针,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针缓缓捻转进针,分别由足三里向承筋穴方向透刺;由条口向承山穴方向透刺;由阳陵泉向阴陵泉方向透刺;由悬钟向三阴交方向透刺。每次针刺时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局部均要有酸胀感,或向上扩散,或麻电感向下扩散。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
对照组:取足三里、承筋、条口、承山、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穴,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m in,期间行针3~4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下肢水肿明显消失,周径差(患侧周径较健侧)<2 cm;站立行走1000m后无明显肿胀疼痛;皮下硬结较软或消失;色素沉着转浅或肤色正常。显效: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周径差<2 cm;站立行走1000m后肿胀疼痛比治疗前好转。有效:下肢水肿减轻,周径差稍减少;站立行走500m后肿胀疼痛比治疗前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治疗结果:经治疗4~6个疗程后进行统计。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21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讨论
下肢栓塞性静脉炎多是炎症或手术创伤后使血液中的有形物质积聚、停滞,沉积于血管内形成血栓[3]。中医认为,本病属“脉痹”、“血瘀证”范畴。《备急千金要方》注:“气血瘀滞而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素问·痹论》曰:“痹在脉者,血凝而不流。”其病因多由湿热蕴结、寒湿凝滞、外伤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脉中。气虚则血滞,瘀血阻络,营血回流障碍,聚而为湿,湿郁久下热,湿热下注而发诸症。活血通络、散瘀化结乃为治疗之关键。因下肢栓塞性静脉炎多发生在小腿深部的静脉血管,所以常规针刺法其力量远不及。笔者近几年从临床观察发现,运用芒针透刺治疗深部组织、深部器官的疾患是其他针刺疗法不能代替的。通过芒针透刺治疗本病正是针对病机使两经脉(或两条以上经脉)及深部组织络脉的气血得以沟通协调,达到活血通络、散瘀化结、泻热散滞的功效,故对下肢栓塞性静脉炎能收到满意效果。
[1]张学庸.新编诊疗常规.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253.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临床荟萃,1990(增刊):29-31.
[3]贺普仁.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238.
2010-09-13)
单方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