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证的治疗与针刺顺序
2011-02-11蔡英姿王爱玲
蔡英姿 王爱玲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264300)
针灸治疗痛证的疗效是众所周知的。临床上多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为指导,针刺时选取疼痛局部腧穴,并配合循经远取,以达“疏经通络”之目的。但针刺顺序多无一定规律,或仅依据传统的“从上向下”的针刺顺序。笔者近年来按一定的顺序针刺,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治疗组81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1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68岁;病程短者 1天,最长 4个月;上肢肩背疼痛者36例,腰骶下肢疼痛者45例。对照组60例,其性别、年龄、病程、病位与治疗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局部选穴配合辨证循经远取,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针刺顺序与疼痛发展传变的顺序相反,即疼痛从上向下扩展,则先针下部腧穴,后针上部腧穴;疼痛由下向上扩展,则先针上部腧穴,后针下部腧穴。对照组不按顺序针刺。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疼痛基本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正常,6个月内未复发。显效:疼痛显著减轻,仍有酸痛不适,肢体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无效:疼痛有所减轻,或疼痛反复发作。
治疗结果:治疗组81例,痊愈56例,显效20例,无效5例;对照组60例,痊愈30例,显效15例,无效15例。
第1疗程治疗组痊愈40例,显效15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5例,无效10例。第2疗程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0例,无效 5例。
典型病例
患者,男,26岁,1999年11月初诊。患者于1999年10月21日因受寒致腰部冷痛,2天后疼痛沿右下肢后侧传至右小腿外侧,活动后痛甚。
查体:腰椎活动范围可,腱反射对称,右直腿抬高试验30°,右臀部环跳穴处压痛,并放射至右小腿外侧,舌质淡白,苔薄润,脉紧。证属寒痹,病在足少阳胆经。治宜疏风散寒,通经活络。针刺首取环跳穴,继取阳陵泉穴,治疗1次疼痛即感减轻,治疗5次疼痛明显减轻而近痊愈。依此治疗1个疗程后,未继续治疗,半月后复发如初。故改顺序针刺,先针丘墟穴,次针阳陵泉穴,再针环跳穴,治疗1个疗程后病愈,1年未复发。
体会
痛证的病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皆因经络气血不通所致。依传统针法循经取穴或以痛为腧,且“自上而下”针刺,或不按顺序针刺腧穴,其收效慢且易复发。根据《灵枢◦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之理,故选用该法按一定顺序针刺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同时缩短了疗程,降低了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