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纲目》治疗神志病药物规律探讨

2011-06-05贾竑晓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8期
关键词:大辞典胃经神志

刘 杰 贾竑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100088)

神志病指多种原因引起脏腑受损,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而出现情志、言行失常的一组疾病,包括脏燥、百合病、郁症、不寐、癫狂等疾病,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得眠、惊悸、发狂等症状。《本草纲目》[1]系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学专著,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李时珍最早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对神志病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探讨治疗神志病用药的规律,我们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本草纲目》中相关的药物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方法

凡在《本草纲目》中出现具有“安魂定魄”、“止惊”、“除烦”作用的药物均认为是治疗神志病的药物,进行收录。以《中药学》[2]教材为标准,归纳出目前常用的中药,对其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查找《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3]中具有治疗“心烦惊悸”、“惊狂失志”、“魂魄不定”等作用的方剂,统计治疗神志病的药物在这些方剂中出现的频率。

结果

1.《本草纲目》中治疗神志病药物的种类。《本草纲目》中具有“安魂定魄”、“止惊”、“除烦”作用的药物共有70余种,现在常用的有40种,将药物归纳如下:①安魂定魄类:生地黄、甘草、人参、朱砂、磁石、远志 、防风 、升麻、麦门冬、茯苓、侧柏叶、桑椹、夏枯草等。②除烦类:知母 、黄连 、玄参 、牡丹皮、木香、栀子、百合、石菖蒲 、淡竹叶、石膏、酸枣仁、浮小麦、沙参、黄连、龙眼肉、黄芩、柏子仁等。③止惊类:天麻、代赭石、丹参、旋覆花、琥珀、青黛、天花粉、龙胆草等。

2.《本草纲目》中治疗神志病药物的归经情况见表1。

表1 药物的归经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神志病的药物以入心经、肝经、胃经为主。

3.《本草纲目》中治疗神志病药物的五味情况见表2。

表2 药物的五味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神志病的药物以甘味和苦味为主。

4.治疗神志病药物在方剂中的应用规律。在《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中具有治疗“心烦惊悸”、“惊狂失志”、“魂魄不定”等作用的方剂,均认为是治疗神志病的方剂,我们共选出48首方剂,统计治疗神志病的药物在这些方剂中出现的频率,如表3所示。

表3 治疗神志病药物在方剂中的应用频率

我们把出现频率大于20%的药物称为高频率药物,出现频率小于20%的药物称为低频率药物,在高频率药物中,寒性药物居多,占58.3%;而低频率药物中,寒性药物较少,占25.0%,可见治疗神志病的药物以寒性为主。

讨论

治疗神志病的药物以入心经、肝经、胃经为主,药味以甘味和苦味居多,药性以寒性为主,这与脏腑的功能和疾病的特点有关。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见,心为神明的最高主宰,人的精神、意志、思维等活动,都由心来主管,神志为病,多本于心,故治疗神志病的药物,入心经的居多。心火亢盛,心神被扰,出现心中烦热、急躁,甚至狂躁谵语等,宜以苦寒药物清心泻火;心阴不足,心神失养,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宜以甘寒药物滋阴润燥。

《灵枢◦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可见,肝与神志病的关系也很密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情志正常。肝气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出现脾气暴躁、烦躁易怒等。应用苦寒药物清肝泻火;肝阴不足,魂不得藏,出现不得眠,宜以甘寒药物滋阴柔肝。

治疗神志病的药物入胃经的很多,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的表现,胃为水谷之海,是五脏六腑经气的源泉。“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故正常的精神活动与胃关系密切。《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阳明)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素问◦厥论》记载:“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妄见而妄言。”胃络通于心,阳明胃热大盛,循经上扰心神,神明不安,则见胃热神昏、烦躁谵语,宜应用苦寒药物清胃泻热;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虚热内扰,神无所安,可见虚烦不安之状,治以甘寒药物滋阴润燥。

[1]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2]凌一揆.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大辞典胃经神志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一条经络,可让你“面如桃花”,不信试试
微商“侵入”中老年朋友圈 老人不想“入坑”该怎么办
简单搓搓可养生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以症求因的中医神志病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初探※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别私藏,给朋友们都看看!
养心重在养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