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运六气基本原理探讨*

2011-02-11刘寨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五运六气素问万物

杨 威,于 峥,刘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五运六气基本原理探讨*

杨 威,于 峥,刘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五运六气;基本原理;变化特征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间规律,见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堪称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思维的具体体现。尽管五运六气的理论表述局限于中运、主客运、主客气、司天在泉等传统形式,但其理论实质是多角度、多层次运动变化特性的层析与集合,以常、变、异描述,源于古人对自然与人体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提炼。本文拟透过繁复古奥的五运六气格局推演表象,探讨其可为理解和应用的基本原理,以期架起沟通的桥梁。

1 定量特征的太过、不及、平气

定量特征反映了运动变化的强烈程度,又与运动变化出现的时间密切联系。如《素问》七篇运气大论中,敷和(敷布和气,物以生荣)、升明(火气高明)、备化(广被化气,资于群品)、审平(金气清,审平而定)、静顺(水体清静,顺于物)是对五运之纪其气适中的平气描述,委和(阳和之气,委屈而少用)、伏明(明曜之气,屈伏不申)、卑监(土虽卑少,犹监万物之生化)、从革(从顺革易,坚成万物)、涸流(水少,流注干涸)为五运不及、其气偏衰,发生(宣发生气,万物以荣)、赫曦(盛明)、敦阜(土余,高而厚)、坚成(气爽风劲,坚成庶物)、流衍(泮衍,流溢)为五运太过、其气过盛。六气当至而至者为和,未至而至为来气有余,至而不至为来气不及。

与自然变化相对应,人体“气血充实、平和,各行其所主”为平气,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由此确定了“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临床采用针、药、导引等治法补虚泻实,以达平和调谐的健康状态。

以太过、不及、平气表达的定量,在程度划分的精度上还存在发展空间。

2 定性特征的温、湿、动

五运、六气各具不同的性质特征,同时兼有多、少或平的程度差异,如热、温、平、凉、寒等。木运或厥阴风气的特征为温、燥、动扰、发散,火运或少阴君火为热、燥、动扰,少阳相火为火、湿(暑)、扰,土运或太阴湿气为平、湿、滞,金运或阳明燥气为凉、燥、降,水运或太阳寒气为寒、固、沉静等。又因五藏生克次第依四时五运六气运行而立,藏府功能盛衰随之而明,故而肝胆性温燥而升,宜温补凉泻、辛补酸泻;肺大肠性凉燥而降,宜凉补温泻、酸补辛泻;心与三焦宜热补寒泻、咸补甘泻,肾宜寒补热泻、苦补咸泻。

运动变化既包含动、静等不同性质,又存在升降枢、出入枢等不同运动趋向。《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升降、出入居常而守,为生化元主,不可失之;反其常道,则神去,生化微绝,灾害、疾病骤至,故称“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天地之气升降更用,“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之气应于天地,《素问·五藏别论》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心火上炎,肾水下泽,而脾胃为升降之枢机。

疾病的病性也有寒热、温凉、湿燥之别,升降、出入动势之异,中药药性也具有寒凉、温热、平淡、滋润、通利、升散、沉降等气味和功用的区别,并确立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湿以燥之、燥以润之及因势利导等治疗法则,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或顺其升降、出入之势,因势利导,以顺其情,如司天天气为病,治宜降,在泉地气为病,治宜升;或调其枢纽,使枢机调畅则升降出入各行其道。

以温、温、动表达的定性,与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的代谢、转输过程之间的联系应当予以关注。

3 空间特征的上升、下降、中枢

空间位置的描述在上中下、左中右的基础上,复合成为五方、八方等,但赋予不同的空间位置或解剖部位以特定的功能变化特征。如地理方位的东部为鱼盐之地、滨海傍水,以暄敷和风、万物始生为特征;南部为阳盛之处,暑热明曜,彰显郁蒸,万物盛长;中部地平以湿,静兼濡溽,万物化生,充盈丰备;西部为金玉之域、沙石之处,水土刚强,凉燥清劲,万物收敛;北部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寒凛凄沧,万物闭藏。

人体的脏腑、经络、俞穴等各具特定功能,如心火肾水、肝升肺降脾枢等;其间气血按特定路线循行,如十二经脉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胆经、足厥阴肝经顺序流行经气等,并按阴阳、生克关系制化。疾病的病位也以脏腑、经脉、表里等空间位置描述,强调其相互关联及变化的时间、程度、趋向,归纳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五运、六气的本病、标病等。对特定空间的特征诊察成为中医诊法,如寸口脉左手候心肝肾、右手候肺脾命等。

中医对变化特征的描述存在时间、空间的交融与交叉,根植于一体化的时空观、大小天地类同的宇宙观,还需结合日渐精细的生理、病理认识进一步细化机体的空间特征。

4 时间特征的常、变、异

通过日月星辰的运行位置(天象)、树杆测影(日冕)及天文历法等计量时间,以不同时间节点特定的气候、物候、藏象、病候特点作为时间特征标准尺度,归纳出不同时间节点的特征表现和不同时间区间的波动变化规律。

其中,当期而至者为正常范围,如“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为四时正气之序,民无疫疠之患,多以主运、主气及平气等描述。先天时而至者(太过而提前),或后天时而至(不及而滞后),为变化波动范围,如五运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太阳、少阴、少阳司天者先天,厥阴、太阴、阳明司天者后天等。非时或逆时的乖戾之气,即与天时应至之气相逆的邪气、戾气,导致异常或剧烈的变化,如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当此易致疫病流行、健康损害。对变、异的规律归纳,参见五运太过不及、客运、客气以及司天在泉、胜复、郁发等。

“四时不失其期,六气为常准者,信之谓也。”应时为正,非时为邪,邪有微、甚之别。《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强调万物与人体应时当期为顺,则天地之气生化不息,无滞碍影响;若不应有而有,应有而无,是造化失常,则气血纷扰而为病,小逆病微,大逆病甚,或病势危急、病死伤重,或传播迅疾、流行广泛。防范不利影响的措施包括,加强预测和观测,以及时准确获知变、异的性质、程度及发生时间、空间;积极采取合理的医学干预,以改善局部小环境或个体状态,如居处条件改善、着装及时增减、脏腑气血补虚泻实以纠偏等;维持适宜的生活环境,如尊重自然、社会和谐、调剂储备、灾害救援等。

细致丰富的时间特征归纳及规律总结,突显着中医学的独特魅力,需要于传统表达中潜心体悟,于临证信息中细心寻证。

5 运动变化的传递次序与调谐法则

无论自然、人体,运动变化均周流不息,充满活力,但必然遵守一定的规则,以维持稳定和持久,或升降相因,或太过、不及相间,或以阴阳相递、五行相生次第而行。如年之四时、日之旦暮,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中运阳干太过、阴干不及,相兼而行,五运依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为序,主气依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为序,客气依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为序;脏腑、经络之气仿之。

按次第周流,则万物荣养,气血流畅,不生灾害;反之,则亢极生害,或迁变(迁正、退位)失时,或气血壅滞,致生灾害、疾病。临证需审失序因、机,或抑强扶弱,或补母泻子,以求滞碍得疏、流动复常。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不同视角或层次下总结出多种运动变化规律,其间存在系统整合与调节法则,大致包括:

其一,太过、不及、平和之间的自主纠偏,是不同程度特征的调谐,强调克制其太过,补充其不足,以平为期。如运气加临的太过得天刑、地刑、不和则平气运,得同气相助则转甚;不及得同气相助则平,得天刑、地刑、不和则转甚。

其二,不同性质特征的调谐,存在于天地、运气、主客等不同层次或视角,强调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同关系与顺、逆、平影响。如客主加临的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上临下为顺,下临上为逆,逆为不当位,郁抑而病生,如土临相火、君火之类。

其三,时间、空间次第失序的适度修正,即对所处时间、空间应当出现的特定性质、程度、趋向等特征进行自主修订或人为干预,以尽可能达到相对平和的理想状态。如先有淫胜,后必有报复;郁极乃发,待时而作,火郁待三气火时而发,土郁待四气土时而发,金郁待五气金时而发(待旺时而发),水郁每发于二气、三气二火时(水阴见阳初退),木郁发无定时(善行数变,其气无常);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亢极则反兼胜己之化,以制其甚。

医疗干预也可看作包含其中的一个层次,因此“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以上所论是对五运六气基本原理的概要剖析,兹抛砖以引玉,翼有助于五运六气的理解与传承。虽然五运六气言辞古奥、内容繁复,但还是有许多共通于中西古今的理法,关键在于不可局限于单一的表达或认知形式,应求医理的贯通。其实,尽管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基础理论、病证认识及语言表达等明显差异,但在差异表象下蕴含着对生命、人体的共性认识,片面肤浅导致误解,透过表象去说明本质才是基础理论研究承担的责任。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杨 威,白卫国主编.五运六气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R226

A

1006-3250(2011)10-1058-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06-07JP50);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传染病专项(2008ZX10005-013)

2011-03-26

杨 威,研究员,从事藏象研究、五运六气和方剂 配 伍 研 究,Tel:010-64014411-2640,13520058801,E-mail:yangwei68@tom.com。

猜你喜欢

五运六气素问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百乐眠治疗“丙申之岁三之气”失眠的体会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词义解奥(一)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二)——顾植山教授对五运六气学说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