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诊疗分析
2011-02-11郑发德黄元鲁韦恺陆双政
郑发德 黄元鲁 韦恺 陆双政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广西 百色 533000)
随着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发展与普及,术后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其中以术后出血为多见,因此全面分析术后出血的原因,对具有二次开胸止血的患者及时果断的再次手术,对降低心脏手术的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及本人在进修学习期间的29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二次开胸止血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2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6例,年龄1~75岁。其中心脏瓣膜病变16例(包括风心及退行性变),先天性心脏病8例,大血管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Bentall手术2例,其中3例既往有心内手术史。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出血性疾病,心脏瓣膜病变均行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行相应畸形矫治术,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大血管行血管置换术。CPB结束后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之比为1.0~1.5∶1.0,使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恢复到术前水平,术野出现凝块为标准。术后常规放置纵隔、心包引流管,如胸膜破损不能修补者,将纵隔胸膜打开,心包开窗,放置胸管及心包引流管。术后24h内二次开胸28例,1例为拔管后出现心包填塞。其中2例为床边二次开胸,1例为三次开胸。
2 结 果
全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见有明显出血点的18例,其中心脏切口4例,右室流出道补片处1例,胸骨后穿钢丝处3例,主动脉插管处2例,血管吻合处3例,主动脉切口,腹直肌小动脉,主动脉过带处,胸骨上凹处小血管,胸腺小动脉各1例。其他的为胸骨后纵隔弥漫性出血或无明显的出血点。其中有2例为床边二次开胸,1例为三次开胸。术后死亡4例,其中低心排2例,肾功能衰竭1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1例有胸骨感染,3例切口感染,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3 讨 论
出血的原因及术前准备:出血分为弥漫性出血和活动性出血两种情[1]。前者主要原因为:①低体温及体外循环;②慢性肝功能不全;③肝素中和不足或肝素反跳;④术前使用抗凝药物;⑤既往手术致使术野粘连;⑥术中大量使用库血。由于心脏疾患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存在淤血性肝功能不全,凝血因子生成减少,凝血功能差,该类患者术后出血往往为弥漫性的,因此术前充分的准备对预防该类患者的术后再出血有积极的意义,包括改善心功能,护肝,纠正低蛋白,输注新鲜血浆,给予维生素K1等。而对于术前应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至少停药1周以上。而对于大血管及Bentall手术,我们术前常规配好同型血小板15U,待CBP结束后输注,这样可以减少因CBP对血小板的破坏,改善凝血功能。弥漫性渗血通过使用药物综合治疗有可能纠正。对于能确定为活动性出血,需要二次开胸手术治疗。活动性出血以动脉部位多见,其次为心脏切口出血,胸骨创伤出血。心脏表面切口出血以右心常见,尤其是右心室流出道切口及补片加宽处等。关胸时应严密检查。
二次开胸的指征和手术时机: 如出现急性心脏压塞,大量血胸,应及时二次开胸探查。但有部分患者不一定出现典型心脏压塞征。在不能确定是否为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如患者条件许可,可以按弥漫性出血给予处理。如经处理后,仍然存在术后引流量成人>150~200mL>h,儿童>l00mL/h,持续4h以上无减少趋势者,不管是活动性还是弥漫性出血,我们认为有手术指征。因为即使是弥漫性出血,在开胸探查后,一可排除活动性出血;二可清除积血,利于患者康复;三有部分患者即使没有找到明显的出血点,但其二次开胸后引流量亦明显减少。
关于手术操作的一些经验:在活动性出血中,胸骨后出血较常见,我们认为在缝合胸骨时,经肋间穿钢丝较经胸骨穿钢丝更能减少出血的可能。因经肋间穿钢丝,如有出血无法止血时,可将钢丝退出用丝线缝扎,但需注意避免损伤内乳动脉。对于成年先心的患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由于其右心室心肌明显肥厚且质脆,容易造成缝线切割伤而引起出血,缝合时尽量带垫片,必要时可用夹心垫片,尽可能减少切割损伤。
总之,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出血,是一种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重在术前预防及术中严格仔细操作,术后在ICU时严密观察及积极处理,如有手术指征,应果断及时再次手术探查,以免延误抢救患者的时机。但不可否认,二次开胸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的。
[1]Hall TS,Brevetti GR,Skoultchi AJ,et a1.Re-exploration for hemorrhage following open heart surgery differentiation on the causes of bleeding and the impact on patient outcomes[J].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1,7(6):35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