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2011-02-10张美萍
张美萍
(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云南 蒙自 661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好发于下肢[1]。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如不及时治疗,可继发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该病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溶栓、抗凝、祛聚)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超过72h,我州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已超过3d,加之本院医疗条件所限,因此溶栓、抗凝、祛聚疗法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我科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急性DVT患者16例,在应用尿激酶溶栓同时,给予抗凝、祛聚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给予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DVT患者16例,经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超声多普勒确诊,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6~80岁,平均54.2岁;病程8~16d;左下肢14例,右下肢1例,双下肢1例;混合型12例,中央型2例,周围型2例。本组患者均于发病后1~10d内入院,临床表现: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相差2.5~11cm。
1.2 治疗方法
用止血带扎于患肢踝关节上方(松紧度以使患肢循环无障碍,皮肤无发红或青紫为宜),以阻断患肢浅静脉血流,使用22G静脉留置针离心逆向穿刺足背浅静脉,用尿激酶20万U~30万U溶于0.9%生理盐水50mL中,于患肢足背静脉用微泵在30分钟内缓慢泵入,在注入时不松开止血带,以利于药物从足背浅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直至注射完毕再松开止血带,每天1次,5~7d为1个疗程,并根据治疗效果决定疗程;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口服拜阿司匹林等抗凝祛聚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汤药内服或外敷患肢)综合治疗。
2 结 果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修订的DVT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患肢肿胀消失,双下肢周径差小于2cm,站立或活动后无下肢肿胀痛,静脉造影管腔再通,瓣膜清晰;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双肢周径差不大于3cm,站立或活动后下肢轻度肿痛,静脉造影后管腔以再通为主,瓣膜模糊不清;有效:患肢肿胀减轻,双下肢周径相比较治疗前有所好转,站立或活动后下肢胀痛改善,静脉造影示静脉管腔部分再通或不通,但侧支循环较治疗前丰富)。在本组急性DVT患者16例中,通过以上综合治疗及护理后,临床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1例。
3 护 理
3.1 心理护理
急性DVT患者突发下肢剧烈疼痛和肿胀,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本病相关知识、溶栓治疗意义及预后,以消除其不良心理,并教给患者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同时关心和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向患者分析情绪不良的危害,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2 患肢护理
急性期抬高患肢并制动,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这样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疼痛,同时禁止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并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屈伸运动,踝关节趾屈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程度。待急性期过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应下床活动,并教会使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站立时间不可过长,并经常以足尖着地,以加强腓肠肌收缩,发挥肌泵的作用[2],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观察肢体消肿情况,在同一平面测量双下肢周径(患者仰卧,用软尺测量,大腿周径以髌骨上缘10 cm点以上,小腿周径以胫骨粗隆以下10cm点上缘),并进行对照比较,每天2次,并做好记录,并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
3.3 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应用尿激酶治疗期间,尽量减少周围静脉穿刺的次数,使用留置针,防止反复穿刺造成出血;定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及血小板计数,防止出血,APTT应保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3]。并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便血、血尿等),同时观察神志及瞳孔的变化,以警惕脑出血的发生;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4],为此溶栓后应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咳嗽、血痰、呼吸困难、胸痛等不适,应警惕肺栓塞发生,并及时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此外还需注意观察下肢疼痛情况,认真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和范围,根据情况酌情调整止血带压力,同时还要观察止血带加压缠绕后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若皮肤青紫、皮温明显降低,说明动脉供血受影响,应适当减小压力;为了减小绷带对皮肤的刺激,可以在患肢加压处缠绕1圈棉花或薄的棉垫。
3.4 饮食生活护理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应给与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且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同时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同时告诫患者戒烟,防止尼古丁刺激使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5 健康指导
①急性期(发病2周内)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保暖并抬高30度 ,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屈髋屈膝活动、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5]。并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屈伸运动,踝关节趾屈运动。②恢复期:协助患者适当下床活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并教会使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站立时间不可过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多饮水,使血液的黏稠度降低,同时给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外敷,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肿胀。③出院后嘱患者继续服用抗凝药物6个月,定期复诊,如有出血应及时就诊;避免进食富含维生素K类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花生、芝麻、松子),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疗效;戒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而影响血液循环;鼓励患者适当加强日常锻炼,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4 讨 论
尿激酶因无抗原性、无热原性,不良反应小,来源广泛而作为临床最常用的溶栓药物[6];尿激酶常规静脉给药属全身治疗,血栓局部药物浓度低,药物作用时间短,溶栓效果不甚理想(由于病例因素,未进行治疗对比)。根据下肢深静脉造影的原理[7],利用深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浅静脉血流可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深静脉血流则不能返流至浅静脉,从足背静脉穿刺,用止血带扎于患肢踝关节上方,以阻断患肢浅静脉血流,使溶栓药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加上微量注射泵的动力作用,增加了血栓部位的药物浓度,促使血管再通。我科在应用尿激酶溶栓过程中结合抗凝祛聚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并给予其精心护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也未发生并发症。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2.
[2] 周美化,张原. 肺栓塞护理新进展[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58.
[3] 柳韡,宋建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8.
[4] 陈律,陆军.重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8):448-449.
[5] 程正平,朱莉萍.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19);45-46.
[6] 吴红瑛,罗仁,范建中.脉冲磁场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康复,2008,23(3),165-166.
[7] 段克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