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1-02-10徐玉红刘艳芳赵林侠王秀华
徐玉红 刘艳芳 蒋 云 赵林侠 王秀华
(安徽省怀远县中医院,233400)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是外科常见的严重损伤。外固定支架结构简单,拆装容易,对组织损伤小,并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的痛苦,尤其适用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但若操作护理不当,亦可产生支架或螺钉松动、断钉、钉孔感染、骨折不愈合等现象,又因下身无法穿衣服,不注意时易刺伤自己或他人,患者常有尽快拆除外固定支架的心理。我院自2006年以来,对85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女38例,男47例;年龄15~67岁。车祸致伤44例,重物砸伤29例,坠落伤12例。骨折部位:中上段骨折33例,中下段骨折52例。骨折类型:粉碎型35例,螺旋型19例,长斜型17例,多段骨折14例。全部为开放性骨折,均采用外物固定支架治疗。
治疗结果
本组9例出现针眼周围反应,但无临床感染;5例外固定针眼浅表感染,针眼有渗出物,局部皮肤红肿,加强局部换药,保持针眼周围清洁,联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发生骨与关节及深部感染。
临床护理
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多为急诊入院,因疼痛、意外事故、开放创面、骨外露、失血以及伤肢是否会致残、截肢等问题,使患者焦虑、悲观、失望、害怕。护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用温馨的话语,诚恳的态度安慰病人,使病人能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对待病情并配合治疗。
一般准备:针对患者病情,临床包扎及外固定以减少出血并防止加重污染;观察骨折周围血管神经,观察生命体征及末梢血液循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外固定支架的优点,以及术前、术中、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通知手术室准备外固定支架,准备手术。
术前准备:常规清创保护创口。备皮时避开伤口,搬动时用夹板临时固定,以防止骨折断端移动而损伤邻近的血管和神经。
2.术后护理
基础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测量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鼓励患者咳嗽、咯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坦。做好皮肤及生活护理。
患肢护理:患者术后膝关节保持中立位,屈曲20°~30°,小腿下垫一枕头,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并防止患肢肿胀。通过观察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的搏动、局部皮温、创面及末梢甲床的血液循环、足部的感觉及运动,来了解是否有血管及神经的损伤。如出现疼痛、肿胀、脉搏减弱、皮肤苍白、患肢(趾)麻木等骨筋膜室间综合征表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予以切开减压。
创面的护理:术后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渗面情况及引流是否通畅,观察创缘皮肤色泽及皮温,如渗血较多可用碘伏清洁换药并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观察局部皮温及引流管的引流物,判断创面是否合并感染。如引流物较少,48~72h内应拔除引流管。对于开放创面可用0.9%生理盐水500ml加抗生素连续冲洗,每天2次,创面保持清洁。
3.中医分期调护
术后初期:指术后1~2周。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伴发热或感染,此期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法治疗为主。对气血两虚型,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治疗为主。多食甘温补脾的食物,如山药、扁豆、党参、砂仁、大枣、瘦肉、鸽肉炖汤。对于气滞血瘀型,饮食调护应清热祛瘀、利湿健脾为原则。可食用金针菇、黑木耳、苡仁冬瓜炖瘦肉,也可食用荠菜、丝瓜,有助消瘀血,利湿热。切忌排骨、牛、羊、鸡等温补滞腻之品[1]。中药以攻利之法为主,采用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祛瘀活血。
术后中期:指术后2~4周。此时饮食调护重在补养气血,应以调和营卫,甘温平补为主,以使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旺盛。对血虚肝虚患者,应用当归、生姜炖排骨。黄芪、党参补脾益气,胡椒炖猪肚温中散寒。中药内服新伤续断汤加减方,祛瘀生新,接骨续筋。
手后后期:5~6周以后。此期以滋补肝肾为主,可予以滋养肝肾食物,如猪肝、羊肝、骨头汤、鳖或以枸杞泡茶以达到强壮筋骨、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中药内服八珍汤或六味地黄汤加减以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4.螺钉及外固定支架的护理
预防针眼感染:针眼感染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必须加强对针眼皮肤的护理,每天2次用碘伏滴于针眼处,无菌敷料加压包扎,保持针眼的干燥,同时要注意针眼处分泌物的颜色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多时及时更换敷料。
观察外固定支架松动情况:术后患者由于进行肢体的搬动、功能锻炼,有可能引起外固定支架螺丝及固定针的松动。因此,护士应注意观察,及时调整螺丝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以免由于外固定支架的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的移动,影响骨折愈合。裸露在外的螺钉可用绷带包扎,以免损伤健肢。
5.患肢功能锻炼
动静结合是中医治疗骨折的一大特色,术后功能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促使肿胀消退,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且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坠积性肺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褥疮及骨不连的发生。因此,要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暗示以消除恐惧心理。
术后当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进行患肢功能主、被动踝关节伸屈运动和向心性按摩,指导患者主动用力足趾背伸、跖屈等活动,每次1~2min,每日30~40次,促进肌力及功能的恢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第2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及足趾的屈伸运动,指导患者肌肉绷紧或伸直膝关节,每天2次,每次15min,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2]。术后2~4周扶双拐下床活动,患肢不负重;术后4周患肢由不负重逐渐到部分负重,术后10~12周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直至弃拐行走。外固定支架拆除后可配合中药熏洗,以促进功能全面恢复。
6.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学会针眼护理及检查外固定支架松动的方法。病人出院后定期复查(1、3、6个月及1年)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弃拐步行及去除外固定支架时间。
[1]尹梅君.浅谈骨折患者的中医饮食调护.中医药导报,2006,12(9):62-63.
[2]文化娟,白桂荣,等.下肢骨折术后内固定物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