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晔《后汉书》帝后纪论中的“春秋笔法”
2011-02-10杨朝蕾
杨朝蕾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论范晔《后汉书》帝后纪论中的“春秋笔法”
杨朝蕾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范晔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运用于史论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史论笔法,在其《后汉书》帝后纪史论中更是多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微言见意,婉而成章;言近旨远,文略理昭;伏脉千里,褒贬互见。使其史论情感表达曲折幽深,讽喻多致,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体现出其史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诸细意甚多”的特点。
范晔;《后汉书》;帝后纪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为历代史学之权衡、史家之悬鹄。最早对其内涵进行阐发的当属《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孰能修之!”[1]钱钟书指出:“五者乃古人作史时心向神往之楷模,殚精竭力,以求或合者也,虽以之品目《春秋》,而《春秋》实不足语于此!”[2]161“春秋笔法”,概而言之,实体现出史笔“真”、“省”、“效”、“雅”的特点。尽而不汙者,“不隐不讳而如实得当,周详而无加饰”[2]163,求其“真”;婉而成章者,乃“文词简严,取足违意而止”,求其“省”;志而晦者,乃“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3]161,求其“效”;微而显者,乃“义生文外,秘响旁通”[4]632,求其“雅”。真实雅达,言简意赅,为“春秋笔法”之精要,而传情达意又为其目的,具有“惩恶劝善”的社会功利价值和“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的修辞原则与方法[5]。
历代史书多将“春秋笔法”运用于史传中,视其为史传叙述的手法,以达到“一字定褒贬”的美刺效果。关于范晔《后汉书》中“春秋笔法”的运用,章学诚曾言:“范史列传之体,人自为篇,篇各为论,全失马、班合传,师法《春秋》之比事属辞也。”[6]在他看来,范晔《后汉书》之列传则全失春秋大意。殊不知,范晔的新创之处却在于巧妙地将春秋笔法融入史论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史论笔法。尤其在其《后汉书》帝后纪史论中更是多处运用,使之情感表达曲折幽深,讽喻多致,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体现出其史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诸细意甚多”[7]2519的特点。
一、微言见意,婉而成章
范晔《后汉书》史论以《光武帝纪论》开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范晔之前已得到较多论赞,如三国时曹植就称其为“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乃规弘迹而造皇极,创帝道而立德基。”[7]1149袁山松《后汉书》、薛莹《后汉记》中对其亦多褒奖。姚之骃对薛论大为称赞:“此篇简括精悍,自是杰作。末段如神龙掉尾,使人不可捉摸,更佳。”又较之范晔《后汉书》之《光武纪论》,曰:“范论但叙光武符瑞,不及开创大略,失史体矣。”[8]
今人瞿林东先生在《说范晔〈后汉书〉帝纪后论》[9]一文中对范晔《后汉书》帝纪论进行了评价,揭示了其对东汉皇朝从中兴走向衰亡的几个转折的卓识,然,亦批判了范晔在《光武纪论》中对刘秀的神化,称其为“不能脱俗的开篇”,“一切可以用来说明‘王者受命’‘有符’的手段都派上了用场。对于一个确信‘死者神灭’,‘天下决无佛鬼’的史家来说,这篇史论无疑是一堆胡言乱语。”那么,范晔真的在“胡言乱语”吗?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范晔是否在“曲笔阿时,独成光武之美”?[3]183
为了更好地看清此问题,先将《光武纪论》全引如下:
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舍,有赤光照室中。钦异焉,使卜者王长占之。长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明年,方士有夏贺良者,上言哀帝,云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于是改号为太初元年,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厌胜之。及王莽篡位,忌恶刘氏,以钱文有金刀,故改为货泉。或以货泉字为“白水真人”。后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郡,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及始起兵还舂陵,遥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初,道士西门君惠、李守等亦云刘秀当为天子。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不然,何以能乘时龙而御天哉![10]86
论中范晔并没有直言自己对光武帝的评价,只列举了光武称帝的诸多祥瑞。作为南朝史家,范晔距汉已远,关于刘秀事迹的传说,只能根据前代史家的记载进行撰述。这篇史论实出自《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
皇考初为济阳令,济阳有武帝行过宫,常封闭。上将生,皇考以令舍下湿,开宫后殿居之。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上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皇考异之,使卜者王长卜之。长曰:“此善事不可言。”是岁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因名上曰秀。是岁凤凰来集济阳,故宫皆画凤凰。圣瑞萌兆,始形于此。上为人隆准,日角,大口,美须眉,长七尺三寸。在舂陵时,望气者苏伯阿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11]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光武帝纪论》实本于此,只增加“初,道士西门君惠、李守等亦云刘秀当为天子”等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东观汉纪》中,此是传中正文,而范晔将其放在论中,看起来似乎在补传中之不足,实际上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不然,何以能乘时龙而御天哉!”一反问,一假设,表明他对这些祥瑞的怀疑。史传的叙事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所记载历史事件的真相,不宜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而史论则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范晔充分利用史论的这一特色,将自己的观点寓于反问与假设中,不必明言,而意在其中。
再联系《宋书·范晔传》,也可看出范晔对光武帝的真实态度。《宋书·范晔传》称范晔“常谓死者神灭,欲著《无鬼论》;至是与徐湛之书,云‘当相讼地下’。其谬乱如此。又语人:‘寄语何仆射,天下决无佛鬼。若有灵,自当相报。’”[12]范晔确实是一位无神论者,在无处伸冤之时,与徐湛之书信中所说“当相讼地下”实为泄愤之语,自不必以为其真信鬼神。在《光武帝纪》中,范晔丝毫没有神化刘秀,写道:“(秀)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等到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10]1光武的态度是“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10]2在纪中,刘秀对谶纬的理性态度,实际上表明的是范晔对谶纬的客观认识。再联系《章帝纪论》,更可以了解范晔对谶纬的观点。《章帝纪》中详载其诏书,以淳厚之文传出淳厚之治,惟上下铺张祥瑞,是当时莫大之弊,故在纪中屡屡书之。在《章帝纪论》中范晔引述魏文帝对章帝的评价,“明帝察察,章帝长者”,肯定其忠厚长者的德行,又于论末总结一笔曰:“在位十三年,郡国所上符瑞,合于图书者数百千所。呜呼懋哉!”[10]159诚如李景星所云,“只一‘懋’字,便是微辞,犹言何如此多也”[13]267。所谓一字之贬,严于斧钺者矣。由此可见范晔对谶纬符瑞之类实持批判态度,而当时社会上确实盛传许多符瑞,当然,刘秀称帝后也确实依据谶纬神学做了许多神化自己的工作。范晔不将其载入纪中,只在论中补叙,一则彰显当时历史之事实,二则表明自己怀疑的态度。
很显然,瞿林东先生因为没有注意《光武纪论》中史笔的运用,而对范晔之意图有所误解。这篇史论实为“婉而成章”的典范。所谓“婉而成章”,杜预称其为“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壁假许田之类是也。”婉,曲也。辟,亦作“避”。谓屈曲其辞,有所避讳,以示大顺,而成篇章。这里主要讲的是避讳,通过委曲之辞以达避讳之意。作为东汉开国之君的刘秀,范晔在其他传论中对他多有褒奖。如《中兴二十八将传论》中称光武“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所谓导之以法,齐之以刑者乎”,赞赏之意溢于言表。在《光武纪论》中,范晔没有对光武大加褒扬,而是将自己客观与理性的评价通过反问与假设句式表现出来,既避尊者讳,又没有违背自己的本意,反映了他不扬恶、不隐晦的史学态度。
在范晔之前的《史记·高祖本纪》之开篇,笔笔写刘邦为龙种,都带有明褒暗贬的特点。所以沈国元提醒我们:“史汉《高祖本纪》亦引云气以著异,而此通称符瑞,不及行事,正见王者当失,非狐鸣鱼帛可假托。史家之意深远,岂贪奇好怪,故神其说,读者当善会之。”[14]如此看来,不管是将符瑞载于纪中,还是置于论里,其史家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并非就是完全相信,而是明褒之而暗贬之。
汉桓帝、汉灵帝与汉献帝当政时期,东汉日趋走向灭亡。对于这三位君主的评价,范晔更多采用“微而显”的笔法,或寓褒贬于一字之中,措辞幽微却含义明显,或直书其事,具文见意。范晔在《桓帝纪论》中写道:“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斯将所谓‘听于神’乎!”论中“听于神”,取《左传》“国将亡,听于神”之意,实括尽桓帝一生,不言其国将亡,而寓意明显,以典故而达意。灵帝时宦官当权,大兴宫室,为遮蔽灵帝而编造谎言,说是皇帝登高而百姓离散,使灵帝果不登高。《灵帝纪论》曰:“《秦本纪》说赵高谲二世,指鹿为马,而赵忠、张让亦绐灵帝不得登高亲临,故知亡敝者同其政矣。”[10]359引《秦本纪》,以赵高谲二世为比,其实赵忠、张让辈有更甚于高者,从而指出古今“亡敝者”的心计与行迹有相通之处。赞称“灵帝负乘,委体宦孽”,其实赵、张辈又不足责矣,对灵帝昏庸无能的批判寓于其中,不必明言而旨意全出。东汉至献帝,衰败之势已定,献帝亦无回天之力,范晔在《献帝纪论》借鼎为喻,归之“运穷”,曰:“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10]391于献帝不下一贬语,意境特超。此处范晔将其归之汉之国运已尽,并非为献帝开脱,实是因为他认识到东汉的衰败之势由来已久,非献帝所能挽回,在对历史发展大势的洞察中表现出范晔的灼见。
二、言近旨远,文略理昭
刘知几认为《后汉书》为皇后立纪不当,指出:“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矣。”[3]42“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其书事委曲,付之列传。此其义也。”[3]35范晔立《皇后纪》,意在反映东汉女主专政的史实。东汉时期,“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帏帟”[10]401。皇后的权力很大,实际上就是女皇帝,范晔称“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10]397。所以应该为皇后立纪,客观记录历史。其实,《皇后纪》始自华峤《后汉书》,范晔只是根据史实要求,采用华峤的体例而已,这正符合史家变通之旨,是无可厚非的[15]。汪荣祖称“范氏之明通”[16]不无道理。
清代姚范批评道:“按郭后之立,据《刘植传》,乃光武当时藉后舅刘扬兵众以破王郎,平河北,纳后以结其心,及光武元年,东海王生,后既素贵,而又生皇子,故得立,及建武四年而明帝生,聪知绝出,且阴后又帝少所慕悦,故废郭后而立阴后,郭后本无罪,故加恩增宠不衰,而范氏以为爱升欢坠,又信为宠衰怨怼而见废,似不得其实也。”[17]在对郭后的评价中,范晔果真“不得其实”吗?
先来看《光武郭皇后纪论》:
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而崇替去来之甚者,必唯宠惑乎?当其接床第,承恩色,虽险情赘行,莫不德焉。及至移意爱,析嬿私,虽惠心妍状,愈献丑焉。爱升,则天下不足容其高;欢坠,故九服无所逃其命[10]404。
联系《后汉书》卷21《刘植传》与《耿纯传》有关记载来看这则史论,范晔的真实看法就比较明显了。《刘植传》载:“时真定王刘扬起兵以附王郎,众十余万,世祖遣植说扬,扬乃降。世祖因留真定,纳郭后,后即扬之甥也,故以此结之。乃与扬及诸将置酒郭氏漆里舍,扬击筑为欢,因得进兵拔邯郸,从平河北。”[10]760再看《耿纯传》:“时真定王刘扬复造作谶记云:‘赤九之后,瘿扬为主。’扬病瘿,欲以惑众。”[10]763刘扬见耿纯,却被耿纯突然袭击,兄弟悉被诛杀。范晔叙述此事,前后情感,隐晦自见。光武被王郎缉拿,四处逃亡,侥幸逃到真定,得到郭后舅舅刘扬的收留。为了得到刘扬的全力援助,打败王郎,在河北站稳脚跟,所以光武纳郭后,这场婚姻一开始就带有十分露骨的政治目的。后来刘扬谋反,郭后的被废也就在自然之中。
范晔这支扑朔迷离之笔,留下的蛛丝马迹,不细心地前瞻后顾,是不易体察到的。因此李景星指出:“论光武郭后之被废而有微辞。”[13]274微辞寓于隐晦中,可看作“志而晦”的特例。“‘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是也。”《疏》曰:“志,记也。晦,亦微也。谓约言以记事,事叙而文微。”“晦”指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以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晦之时义,不亦大哉!”[3]162因此,省而晦,文略理昭。
三、伏脉千里,褒贬互见
李慈铭曾指出范晔对邓太后的论述有矛盾之处。《越缦堂读书记》指出:“《和熹邓太后纪论》有曰:‘建光之后,王柄有归,遂乃名贤戮辱,便孽党进,故知持权引谤,所幸者非己’云云。是称邓后之德,直不亚于马后,而安帝为不克负荷。及《安帝纪论》,则又曰:‘孝安虽称尊享御,而权归邓氏,令自房帷,威不逮远,始失根统,归成陵敝。遂复计金授官,移民逃寇……既云哲妇,亦惟家之索’,云云,则全归过于邓氏。虽史家美恶,不妨彼此互见,然太相矛盾,未免轻重失伦。”[18]除此之外,其他史论亦有矛盾之处。如《顺帝纪论》批评顺帝“何具效僻之多与”,《左周黄列传论》则曰:“顺帝始以童弱反政,而号令自出,知能任使,故士得用情,天下喁喁仰其风采。”则又对顺帝甚为赞美,两论对照,太过矛盾,有损全书前后观点的一致性。对于范晔这种貌似前后矛盾的写法该如何理解呢?其真矛盾吗?
众所周知,司马迁在《史记》传记中多处采用“互见法”,北宋苏洵在《史论》一文中认为,司马迁之所以采用“互见法”是因为人难免“功十而过一”,是为了在本传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正面特征。而当代学者则多从叙事艺术、文学技巧方面进行解读。是否可以认为范晔在其史论中借鉴了司马迁叙事写人中采用的“互见法”呢?如果从此角度来理解,那么一切所谓矛盾之处都会化解。
汉安帝是邓太后与其兄车骑将军邓骘策划所立,13岁即位,当时,“太后犹临朝”[10]243,安帝时期,各种矛盾不断激化,自然灾害严重,安帝虽屡屡下诏自责,却缺乏有效的措施,出现了“计金授官”之举与“京师大饥,民相食”的局面[10]212。范晔称之为“始失根统,归成陵敝”是恰当的,将之归因于“令自房帷”、“惟家之索”显然是其思想的局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范晔自称其作史之目的在于“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其根本即在于“归本儒学”。《诗经·大雅·瞻卬》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儒家伦理重尊卑,别男女,慕贞洁,认为阴不得居阳位,女主不得与政,后妃不得恃宠惑帝,以色取媚,而在专制政体下,幼主即位的可能性极大,母后“垂帘听政”时有发生,更要约束“司晨牝鸡”。在此思想指导下,范晔将安帝朝的衰败归因于邓氏当政,实有其警世之目的。然而,在《和熹邓太后纪论》中,范晔则客观地评价了邓后的功绩。李景星指出:“序论于前代宫阃善否言之极悉,‘自古虽主幼时艰’一段,不惟直揭一朝之弊,并可永为万世之防。其明德、和熹二纪叙次独详者,一则德冠后宫,一则终身称制也。论光武郭后之被废而有微辞,论和熹邓后之称制而多恕辞者,一以见开国贻谋职不善,一以见嗣主即位之无能也。”[13]274此可谓的见。
东汉政权至顺帝时期愈加衰落,顺帝亦在集团纷争中年幼时即位,无管理国家之能力,大权旁落。范晔论曰:“《顺帝纪论》:“古之人君,离幽放而反国祚者有矣,莫不矫鉴前违,审识情伪,无忘在外之忧,故能中兴其业。观夫顺朝之政,殆不然乎?何其仿僻之多欤!”[10]274并没有直斥顺帝之无能,而是以“古之人君”作旁白,从反面立论,“用笔含蓄,极似史迁神理”[13]270。以假设出之,将其褒贬情感深深掩藏起来。在《左周黄列传论》中对顺帝幼年即位而能号令自出加以肯定,实为说明东汉在顺帝朝衰败更甚,而顺帝也非一无所长,从不同侧面展现顺帝的历史功过,更客观,更理性,从而达到“义生文外,秘响旁通”[4]632的效果。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对其《后汉书》史论颇具自负之情,特别指出其史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诸细意甚多”。在帝后纪论中创造性地运用“春秋笔法”,在“约其词句”的同时,又真实、简省、有效、文雅地传达出自己的“精意深旨”与“甚多细意”。不仅揭示了东汉从兴盛到衰败、灭亡的历史轨迹,而且在对帝后人生悲剧的揭示中使其史论上升到更为博大、也更为深刻的对于人性的探求。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870.
[2]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 李洲良.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J].文学评论,2006(1):91-98.
[6]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767.
[7]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6.
[9] 瞿林东.说范晔〈后汉书〉帝纪后论[J].学习与探索, 2000(6):112-118.
[10]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 刘珍,等.东观汉记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
[12]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28-1829.
[13] 李景星.四史评议[M].长沙:岳麓书社,1986.
[14] 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卷 5[M].明崇祯十年(1637)大来堂刻本.
[15] 陈清泉.中国史学家评传[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97.
[16] 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M].中华书局,2003:1350-1352.
[17] 姚范.援鹑堂笔记[M].南京:江苏古籍刻印社,1987.
[18]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226
Writing Techiques Typical of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Comments of Emperors and Queens’Biography of The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by Fan Ye
YANG Zhao-l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Fan Ye inherited the writing style typical of Spring and Autumn Aunals.This style is characteristic of combining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meaning in one word.Fan Ye used the writing techniques typical of Spring and Autumn Aunals in the comments of emperors and queens’biography of The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both ideas and art.Fan Ye’s creative use of the style typical of Spring and Autumn Aunals can be summarized as being terse but meaningful,being tactful and having much implication,being metaphorical but very clarified.
Fan Ye;The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Comments of Emperors and Queens’Biography;writing techiques of Chun and Qiu
I262.39
A
1009-105X(2011)01-0132-05
2010-08-30
杨朝蕾(1977-),女,山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