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外传播探析
——以《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为例
2011-02-10赵明
赵 明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10 - 12 - 06
赵明(1957-),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外传播探析
——以《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为例
赵 明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本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核心概念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加以论述,探讨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根据《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材料进行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着的是自然的色彩,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愫,体现的是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精华。本文说明服饰对外传播不是停留在绚丽服饰的浅层次上,而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在对外交流中,其承载的中国文化的自然性与西方的神性可以交融互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对全球性对话和中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天人合一;服饰;对外传播
绚丽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国文化象征体系,在对外交流中起着不可取代的文化传播作用。本文将以我国目前唯一一本面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月刊——《中国妇女》(英文月刊)为例,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外传播效果。
一、 自然性:东方文化之精髓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徐飞教授认为:在东方文化中,自然性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是由于东方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长达数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使其先民们意识到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东方人青睐自然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其二,师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其三,顺其自然,推崇水到渠成,因势利导,乘势而上,自然而然,无为而为。”[1]50在此,徐飞教授以此三层含义高度凝练、极度贴切地概括了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史无处不渗透着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情韵与美妙乐章。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具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妙赏自然的审美意识与仁爱情怀,将喜好自然、观赏风景、陶冶性情作为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2]7。从自然中获取一份闲适与安谧,一份娴静与满足,摆脱世俗的纷扰与浮躁,进入一种“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清高境界。因此,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还我自我,则是自然而然的了。自然对人的恩赐是慷慨无限的,自然会赋予人以自然的灵性、自然的风格、自然的处世哲学与自然的行事方式。同样,中国先哲们至今流传的千古名句都是自然之灵性使然,皆来自自然的养分与滋润。基于此,人师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凡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事求是,才能取得成功,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实践中得出的成功之秘诀。中国人一向奉行的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深刻阐明了这第三层含义,说的是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谁违背了,谁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走向灭亡的下场。中国人常说的“遭天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这个“天”与宗教或迷信无关,更不是西方的“上帝”,而是“自然”和“良心”。因此,翻译成英文的“Heaven”无论在语义内容或是在语用含义上都不够准确,译成God 则更离谱。笔者认为译成Nature 或Conscience则更能向国外读者传播其特有的中国文化内涵。“遭天谴”译为“Nature Forbidden”或者“Conscience-stricken (have a guilty /bad conscience )”可能会在语用意义上更贴切一些,或者更自由地译为 be doomed to failure。道家的“无为”论概括的就是这种自然性的精髓,遵奉的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因势利导、乘势而上、自然而然[1]50的自然观,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遵循自然规律的则积极为之,违背自然规律的则不为之。无为不是一种怠惰和懒散,而是为“有为”开辟道路,创造条件,它不是绊脚石,而是助推器,是一种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态度,是一种积极旷达的处世方式,是一种明智的超脱。因此,基于这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无为”译为“doing nothing”显然不能达旨,如将其译为“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3]160,则能道出其真谛。《老子》第二章中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被译为 “Thus also is the Man of Calling . He dwells in effectiveness without action . He practices teaching without talking.”[3]158-161英译文之佳在于其揭示了汉语原文之内涵,不折不扣地再现了原文之精神,此处无为则有为,此处无声则有声。译文的点睛之处在“effectiveness”和“practice teaching”,“无为”和“不言”之后果能够产生理想的效果(effectiveness),能够进行教导,不为犹为,不言犹言,如此妙境,何乐而“不为”呢?《古文百篇英译》对《老子》第五章的题解词为:“作者认为:天地和圣人都无所偏爱,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因此,应该无为,不要发议论。”[3]162英译文为:“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neither Heaven nor Earth ,nor the saints show favor to anything . They let the world run its own course . Therefore , people should neither do anything to interfere with the world nor make any fuss about it .”[3]163此例译文也道出了“无为”之要旨,即“不做违背自然(万物)(the world)的事”,(neither do anything to interfere with the world ),随其自然 (let the world run its own course )。中国老百姓经常说:“某某人做了坏事,老天爷不容”。在此,“老天爷”(Heaven)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主办的第四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华佗治病的一个小片段:“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4]。显然,华佗是在有意激怒郡守,使之将郁积的顽疾沉疴吐出,促进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华佗的医术是神力吗?非也,是不医而医、顺其自然使然也;同样,驰名中外的中国针灸是神力吗?非也,是根据人体特点、顺其自然使然也。我们一贯倡导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也是顺其自然之典范原则,试想,不深入实际、一意孤行、臆想天开、逆自然之规律而倒行能够取得成功吗?到头来必将到处碰壁,一事无成( get nowhere ) 。由此看来,顺其自然与否有如此高低成败之分,人顺其自然则为自然而然之事了。
基于以上分析和翻译可见,中国文化中的“自然”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大自然,自然界(nature);②宇宙中千事万物(world),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强调万事随缘;③中国文化中的“天”(heaven),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强调自然法则至高无上的主宰性;④良心(conscience),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自然性或人性。……中国文化的“自然”含义如此深奥丰韵,非本文所能穷尽。
徐飞教授所说的人与自然的三层含义并非分离独立、孤立并列的,而是密切相关、互补递进的。人只有从心底里真正热爱自然,才能在行动上真正师法自然,从而达到顺其自然之崇高境界;或者可以阐释为人通过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和向大自然学习,最终进入顺其自然之佳境。因此,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首要基本的,师法自然的过程应是持续不断的,顺其自然的较高境界则是令人欣慰不已、终生追求的。总之,三层含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三层含义之间存在着条件/结果、方式/目的、方式/结果和原因/结果等内在逻辑关系。
以上三层含义的分析还仅囿于“物是物,我是我”的状态,“我”(人)作为主体,物(自然)为客体,我为主动,物为被动。何以达到“物我两忘”、“主客不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这需要另加一层含义,即“融于自然”。如果说徐飞教授所言的三层含义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还有主、次(主/客)之分的话,这第四层含义“融于自然”则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极致境界。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张载云:“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2]6他将世人视为同胞,将万物视为同类,表达了万类皆同,平等相处的思想。他认为“气”为世界之本源,人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人的本性也同于天地万物的本性,其“民胞物与”被用来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并可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5]。笔者认为,这扩展延伸意义也就是“融于自然”的含义,我即自然,自然即我,“天人合一”,人不可以作为外在因素游离于自然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融合的,不可分离的。人只有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一元素,作为物中之物,才是一个真正的自然之人,才能够不矫饰、不做作;人只有具有天人合一之思,才能够拥有超尘脱俗之怀,宁静淡泊之志。法国思想家、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施韦兹指出:“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2]6只有真正融于自然的人才能具有这种高尚情怀。“在天人精神关系中,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成就自己(成己)和万物(成物)的过程”[6]79。只有自然人才能将自然、社会与人生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气质才是人之本源。
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东方自然性之体现
民族服饰是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是一种文化符号。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衣服里”[7]113。服饰表现我们的生活,代表我们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是怎样表现其丰富的生活、灿烂的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的呢?在此,将以《中国妇女》(英文月刊)的部分对外传播材料为例。例如:
中国大西南的康巴地区是一块迷人的神秘的土地,享有“南北动物的走廊”、“物种分化中心”、“世界上最大的最原始的生态公园”之美誉[8],其罕见的植物和珍稀的动物使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长期在康巴的交融使康巴藏族成为最具特色的民族,康巴文化成为最具特色的文化[8]。这种特色文化从康巴服饰即可见一斑,这里的山美、水美、人也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康巴服饰就映照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流光溢彩。下面摘自《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4期的引文就是这方面的介绍:
Kangba Clothes ——Bright as the Shining Sun
The Kangba people live on a wide plateau in southwestern China.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ey have led a nomadic life.The nature inspires them to create unique, ethnic clothes , which reveal their great imagin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Tibetan people have lived there,and the nature has inspired the people to create glorious and colorful clothes ——that are truly unique.
……The various bright colors are the soul of Kangba clothes. The people tend to prefer the colors blue, white,green, scarlet, yellow and black. In Tibetan people’s opinion, blue stands for the sky; white for the clouds; green for rivers; yellow for the earth; and scarlet for their God. They blend nature and their clothes to show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eople[9]82-83.
……Bangdian is a hand-made apron that is made from wool. It has more than 10 colors ——including red, yellow, blue, green and white. …… Kangba men’s adornments, made of gold and silver, are exquisite, and come in various shapes; for example, the sun and the moon[9]83.
自古以来,居住在中国大西南万里雪域高原的康巴藏族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自然色彩是其民族服饰之精髓,康巴服饰五光十色,展示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黄土地、鲜红的太阳和柔情似水的月亮。太阳给康巴以温暖,带来光明,孕育着万物的生长,太阳就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所以,以上英文中用scarlet for their God 加以表达。用金银做成的康巴男子服饰的佩饰,形状各异,威武张扬,也常呈太阳和月亮形。藏族妇女喜爱的手工制作的羊毛围裙——邦典/邦垫(Bangdian)更是缤纷多彩,斑斓绚丽,展示的不仅是自然的色彩,更是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源自大自然的珊瑚、宝石、动物皮毛、象牙等更增添了康巴服饰的高贵华丽,大自然给康巴人以灵感,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康巴藏族服饰是天人合一的杰作。以下同样是摘自《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5期的有关佤族服饰的英文对外传播文章,其表现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Va minority people believe they are the children of Awa Mountain , in Yunnan Province. They have gathered around the mountai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colors of their ethnic clothes reflect the mountain’s main colors. The colors of black and green represent stones and trees, respectively ; the red, flowers …… Red and black are the two colors used in the Va people’s clothes .Va people especially like to wear black clothes with red accessories[10]78-79.
……Va women prefer to have long hair. …… The hair hoops have unique Va characteristics:A lune shape . Usually the hoops are made from silver, and some are made from bamboo.[ 10]79
阿佤山就像母亲,阿佤人世世代代围着山转。大山、鲜花、绿树是他们熟悉的自然生存环境,山川秀丽,红花遍野,绿树成荫,阿佤人的服饰取材于大自然,象征大自然,其服饰多以黑色为主,以红色为饰,山一样的黑,花一样的红,女性半月形的发箍也颇具佤族特色,一般由银制的,或由竹制的。阿佤人是凝注了自然精神、汲取了自然精髓的人,阿佤人是山的孩子,花一样美的人。《中国妇女》(英文月刊)2006年第1期所介绍的彝族服饰又是什么样的风采呢?
……Yi people prefer to use sharply contrasting colors on their clothing , such as scarlet, bright yellow , black , green , orange and blue . The patterns on their clothes originate mainly from nature; for example , the sun, moon, rainbow, waves, mountains , cows’ eyes , animals’ horns, flowers, birds and / or leaves[11]82.
彝族服饰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服饰图案源于大自然的灵感,日月彩虹,山川溪流,花草虫鱼,牛眼兽角,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五颜六色的彝族服饰着的是自然的色彩,展开的是一幅幅自然的美景。
……Red skirts scattering, as if they were burning torches ; felt cloaks spreading , as if they were eagles’ wings ; wide legs of trousers dancing , as if they were winds from the mountains; colorful garments flickering , as if they were blossoming trees; patterned caps , as charming as the star-filled sky; and embroidered shoes, flying as if they were butterflies ——the description resembles a beautiful painting. In fact , though, it is a vivid depiction of the colorful clothing and adornments of China’s Yi people .纵观彝族服饰,那撒开的红裙像燃烧的火把,张扬的披毡像雄鹰展翅;舞动的大裤脚似山风起舞;摇曳的彩襟如花树婆娑;绽放的花帽如繁星满天;飘香的绣鞋似彩蝶飞舞。一幕幕、一幅幅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画卷。[11]83
在此,红裙,火把;披毡,雄鹰;大裤脚,山风;彩襟,花树;花帽,繁星;绣鞋,彩蝶;着装人与自然,多美的天人合一的图画啊!
徜徉在中国服饰文化的百花园中,撷取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万花丛中的一朵,即可给我们以无尽的审美享受,从中可以嗅到自然的香味,看到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自然之景。花草虫鱼、天地万物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不仅给我们以无尽的视觉享受,而且还能给我们以无穷的通感享受,使我们聆听到美妙的天籁之声,触摸到自然跳动的脉搏,品尝到自然人生的甘美。从斑斓多姿、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我们可以理解山峦湖泊的灵性,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体味人生价值的真谛,激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遐想。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12]14审美的产生源于自然与人的融合,自然只有当人们注意到它,才为美,只有当人们欣赏到它,才为美;人也只有热爱自然、学习自然、顺其自然、融于自然才具有一种自然的气质,才为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可以使我们真正感悟到天美、地美、人美,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之精髓与自然性之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并非停留在宣传服饰之华美与绚丽的肤浅层次上,而是体现在中国文化自然性寓意的丰富多彩上,即人与自然的四种关系上,升华为对人性的表现和人对宇宙万物的博爱上。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现的是自然的色彩,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想象,代表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民族的情愫。
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中西互动交流 精华荟萃交融
与东方自然性相对的是西方的神性。神性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美国主流文化的特点是:English-speaking , western European, Protestant and middle-class[13]117.有94%的美国人信仰宗教,新教( Protestantism )在中国常称为基督教(Christianity)[14]1889,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徐飞教授认为:“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之所以谓之黑暗的中世纪,就是神性压制了人性,神权压制了人权。”[1]50从这个角度分析,与自然性相比,神性显然扼杀人性,控制人性。神性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15]。西方世界视神性高于自然性,陈力丹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上帝在《创世纪》(Genesis)中向人类发出了“征服自然”的命令,所以信奉基督教的美国人长久以来便认为自然是可以征服并且必须被征服的[16]224。作为“职业”和“天职”观念的新教伦理认为:“上帝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完成个人在现世生活所处角色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要珍惜时光,辛勤劳作,增加资本,节制,不图悠闲享乐,才能为上帝效劳。”[14]1889这种职业观念或伦理道德是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一个基本要素。由此看来,神性作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有其积极的作用。西方文化是一种“认为人类能控制自然的文化类型,鼓励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去征服和主导自然力量”[16]224,超越自然力量,美国文化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应具开放的心理和客观的态度,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差异之分。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国际文化交流成为必要,异质文化会给本土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东方的自然观与西方的神力观尽管在交流中会产生碰撞、冲突,但最终会在保持各自个性的前提下相互融合,双方文化都会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族文化的精华,不同文化的人们会在交流中克服差异障碍,改变认知,取得共识,因此,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最终定会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1]52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翻译作为重要的沟通手段和途径必须传输这种开放的文化交融观,许均教授认为:“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个性,则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但同时又构成了翻译的重要障碍。”[17]91由此看来,翻译的障碍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文化,所涉文化个性使翻译更具挑战性。因此,在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和翻译的过程中,撰稿者或译者应具有文化传播的使命感,着力于将本族文化之精华有效地传递给异语读者,以上引自《中国妇女》(英文月刊)的对外传播材料就是成功的范例,撰稿者(或译者)画龙点睛地将人、服饰与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对外传播中成功地突出了中国文化之自然性菁华。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有助于全球对话,有助于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它是中国对外传播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的是中国文化的自然性精髓,贯注着人文精神与情怀。中国少数民族虽为少数,但不是边缘,是祖国大家庭和睦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情愫,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自然性的朴素原色和天人合一的核心概念。着眼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不是向西方人彰显服饰斑斓华丽的外表,而是为了表达一份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与博爱精神,为了表达对天地人神的融会贯通和对人生百态的哲理性思考。“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到处都浸淫着糜烂、腐朽、噪音、污染、浮躁的时候”[6]81,承载“天人合一”元素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就凸显出了其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文明、现代技术极大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弥补一下自然性的缺失?在强调新教伦理的同时,是否应该坚守生态伦理?在人类沉溺于虚荣与物欲之时,是否考虑重回天地之怀抱?在当今西方文化的强势背景下,是否思考过中国文化精华的传承与有效对外推介?
对外传播应倡导季羡林先生提出的“东西文化互补论”的思想,解决中外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扭转目前中国对外传播“入超”大于“出超”的局面,“以平等的文化意识来构建我们的话语权”[18]24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在深层次上传输的是中国文化的生态观与自然观,这会给神性一统天下的西方带来勃勃生机与别样的清新,会使处于高度现代文明的西方人别具一番温蔼、闲适与自然。中西文化平等互动交流,自然性与神性共存,西学东渐,东学西传,中西文化交融与趋同,中西文化之精华荟萃,这就是具有生态观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对外传播之旨趣所在,愿西人能够彻悟和接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之精妙,在神性的崇高庄严和征服掠夺大自然的奋斗中,多一份“天人合一”的自然情趣,不知西人能否真正理解在服饰绚丽色彩下的这种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这份中华民族的浓浓情愫。
[1] 徐飞. 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比较——兼论跨文化领导力[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 (5):48-52.
[2] 李金坤. 凿池偷天 妙赏自然——杜牧《盆池》诗品读[J]. 名作欣赏, 2008 (2):7; 6.
[3] 王恩保, 王约西(选注). 古文百篇英译[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0: 158-163.
[4] http://dfll.fudan.edu.cn/ymb/dsjjst.doc 2010-3-13.
[5] http://blog.163.com/kabujinuo-ka/blog/static/619163312010055223292/2010-02-28.
[6] 张鹏. 钟灵毓秀 天人合一 ——读葛红兵新作《过年》[J]. 名作欣赏, 2008 (4): 79;81.
[7] 邓如冰. 服饰之战: 绚烂下的悲凉——析《沉香屑 第一炉香》[J]. 名作欣赏, 2008 (12):113.
[8] http://0.book.baidu.com/zhongguotushu/m6/w37/h69/4806b92b5e8b5e.1.html 2010-03-01.
[9] Song Lin and Hu Xiaoping . Kangba Clothes ——Bright as the Shining Sun [J]. Women of China ( English Monthly), 2006(4):82-83.
[10] Hu Xiaoping.The Dresses of Va People ——From Awa Mountain [J]. Women of China ( English Monthly), 2006(5):78-79.
[11] Song Lin and Hu Xiaoping. Bright As Blooming Flowers——Yi Ethnic Clothes, Adornments [J]. Women of China ( English Monthly), 2006(1):82-83.
[12] 王麦巧. 闲人独赏的月夜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读[J]. 名作欣赏, 2008 (6):13-15.
[13] 谢福之. 英语国家概况[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117.
[14] 夏征农. 辞海[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889.
[15] http://baike.baidu.com/view/9438.htm?fr=ala0_1_1 2010-03-05.
[16] 陈力丹. 传播学是什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24.
[17] 许均. 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91.
[18] 赵凤玲. 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J]. 中州学刊, 2009(4): 239-243.
CulturalConnotationofEthnicClothesofChineseMinorities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Drawing on Data from Women of China(English Monthly)
ZHAO M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one of the focal concepts (that of human being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as most typical of Chinese culture. It deals with four typ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drawing on data for analysis from Women of China (English Monthly), which vividly show how Chinese minorities are beautifully dressed in various colors of nature. The paper aims to illustrate that with this tapestry of colors of nature as displayed in the ethnic cloth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 the profound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nature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essence as condensed in the concept of human being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are fully exhibited and expressed. The paper further argues tha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thnic clothes should delve deep into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from which the clothes draw inspirations, rather than just emphasize the mere beauty of the clothes, which would invariably lapse into superficiality. Furthermore, the natural feeling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belief in God and the inspiration of conquering nature in western culture can be integrated and complemented with each other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alyzed in this lin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thnic cloth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global dialogue and the building of China’s soft power.
human being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ethnic cloth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04
A
1009-105X(2011)01-01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