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患者80例的抢救体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1-02-09杨进兴赵国江欧阳其适
杨进兴 赵国江 欧阳其适
呼吸或心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死亡率较高[1],若不采取正确措施,将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心肺复苏除了与患者本身因素有关外,还与复苏过程中方法的正确使用有关[2]。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我们对80例心脏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5年3月~2009年4月本院共收治呼吸心跳骤停患者80例。男62例,女1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4岁,平均43.9岁。发病原因:急性中毒12例,急性呼吸衰竭13例,心脏病骤发30例,一氧化碳中毒8例,脑血管意外14例,电击伤3例。发病先兆:胸闷6例,晕厥8例,昏迷10例,呼吸困难18例,其它10例,无先兆28例。合并病症:恶性肿瘤8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病并糖尿病6例。
1.2 方法 参照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意识评估,确定心脏复苏方案,根据临床表现及致病因素,优先选择电除颤或气管插管,脑卒中、溺水、支气管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或触电、药物过量、窒息及外伤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患者,首选气管插管;心律表现为无脉性室速或室颤、由明确的心脏疾患性引起发病首选电除颤。根据心脏电击除颤后情况,及时确定经口喉镜引导下紧急气管插管。心脏按压频率100次/min,深度为4~5cm,一次电复律后不间断按压;尽快建立静脉通路,静脉内注射阿托品、肾上腺素、脱水剂、激素等,根据血气分析情况给予碳酸氢钠,头部降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自主循环恢复标准:大动脉开始搏动,可听到心音和测量到血压,出现睫毛反射和吞咽反射,瞳孔由大变小或出现对光反射。心脏在自主心律或起搏心律下能维持平均动脉压≥60mmHg或血压≥90/60mmHg,且维持时间超过24h。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4例,成功率为42.5%,死亡46例,死亡率为57.5%。相关因素统计如表1统计。死亡组和存活组在年龄,发病原因和合并疾病等方面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存活组和死亡组相关因素统计[n(%)]
3 讨论
从临床统计来看,患者年龄较大者,一般体质较弱,各项生理功能均处于较弱状态,在心脏骤停后不能很快复苏,本组复苏成功5例60岁以上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在10min以后。年龄较小者,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部分生理功能还未发育完全,所以复苏能力较差,但总体来说强于老年患者。有呼吸系统和心脏疾病者的患者,由于其本身平时呼吸功能或心脏功能就相对较差,而发生心跳停止后,病变部位供血和供氧更差,死亡的可能性更差[3]。突发性损伤中,外力性损伤由于病情严重,多有其他部位或器官的损失,预后较差;而对于过敏患者,只要准确确定过敏原,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及时缓解病情,一般能成功复苏;溺水患者若本身体质健康,由于无基础性损伤,一般能成功复苏。但应抢救及时,否则时间越长,预后也会急剧下降。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本身体质就比较差,在发生心跳停止后,对于抢救,机体不能很快做出相应,而且此类患者一般年纪较大,预后一般较差。
本组40例患者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为42.5%,死亡23例,死亡率为57.5%。我们认为,复苏成功率除了患者本身因素外,与正确的抢救方法也有关系。从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看,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复苏方案。如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注重加强呼吸系统的恢复,而其他病因患者则应首先注重心跳的起搏。必须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做好气道处理和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处于平卧位时,应立即采取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发现呼吸道有异物时,不再常规进行呼吸道异物清除,为争取复苏的最佳有效时间,应随时进行清除[4]。电击除颤时机的选择对有效除颤极为重要,在心搏骤停1min内行除颤成功率一般可达到70%~90%,因此要尽早除颤。心搏呼吸骤停者有室颤波时,电除颤一次后立即CPR,实施5个周期CPR后如有室颤再除颤,效果不明显者配以胺碘酮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维持,同时给予持续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增加室颤波幅,延长室颤时间,使室颤更易转复,争取抢救时间。人工呼吸均应给予>1s的人工通气,按压/通气比一般为30:2,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位置要正确,应保证有足够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为使更多血液返回心脏,按压放松时让胸廓充分回复到原来位置,抢救人员应轮换按压以减少疲劳,确保急救质量,轮换间隔必须控制在5s以内。关于气管通气,尽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不强调早期通气或气管插管,因为早期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可提供机体组织25%~30%以上的正常供氧,从而可起到部分通气代偿功能,另外心脏按压与自主气喘所产生的潮气量已足已将动脉血氧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我们还是提倡对于呼吸停止但脉搏存在的患者,立即给予气管插管,以有效供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心脏复苏与患者自身因素和有效的复苏措施均有关,总之,心脏骤停病情危急严重,死亡率高,应快速判断病情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制定适合患者的抢救复苏方案,并在复苏过程中规范科学操作,从而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1]翟荣慧.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4):285-287.
[2]隋向前,邓曼,周燕华,等.心肺复苏123例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20-21.
[3]戚克岭,刘艳霞,李保国.257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1):35-37.
[4]肖雪,汪松,马懿,等.呼吸心脏骤停心肺复苏48例相关因素综合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83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