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麻疹2例误诊报告
2011-02-09高志伟林建军浙江丽水市人民医院323000
徐 勇 高志伟 林建军 (浙江丽水市人民医院 323000)
1 病例摘要
例1 患儿10个月,因发热、咳嗽10天,加重2天入院。入院查体:T 38.3℃,P 120次/min,R 26次/min,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口周无青紫,无鼻翼翕动及三凹征。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WBC)12.6×109/L,中性粒细胞(N)0.235,血红蛋白(Hb)121g/L,血小板(PLT)329×109/L,C反应蛋白(CRP)<8mg/dl。大小便常规正常。胸片示:支气管肺炎。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风湿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心肌酶及电解质正常。入院后初步诊断为“急性支气管肺炎”。治疗上给予阿奇霉素及阿莫西林舒巴坦抗感染,痰热清化痰,但患儿仍发热(38.5℃上下)。入院后第4天患儿出现蛋花汤样便,每日4~5次,检测大便轮状病毒阳性。复查血常规:WBC 6.2×109/L,N 0.308,Hb 111g/L,PLT 345×109/L。加用更昔洛韦抗病毒及口服补液盐。入院第7天患儿仍发热(38.3℃),准备次日行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培养检查。第8天早晨查房时发现患儿耳后、头面部及背部可见粟粒样红色皮疹,且口腔黏膜可见柯氏斑。询问家属,患儿曾有麻疹疫苗接种史。请感染科会诊后符合麻疹临床诊断,转感染科继续治疗,后检测麻疹抗体-IgM阳性而确诊。
例2 患儿9个月,因呕吐、腹泻伴发热1天入院。入院查体:T 38.3℃,P 117次/min,R 30次/min,急性病容,神志清醒,前囟稍凹,头围49.5cm,无明显脱水貌。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17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未见异常。因头围偏大,门诊做头部CT,示:轻度脑积水。血常规:WBC 16.4×109/L,N 0.730,Hb 115g/L,PLT 454×109/L,CRP 1.46mg/dl。大小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35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38U/L。肾功能、心肌酶及电解质正常。X线胸片及腹部肝、胆、胰、脾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抗体、EB病毒抗体、肝炎系列阴性。TORCH检测:巨细胞病毒(CMV)-IgG 179.2AU/ml(明显增高),CMVIgM正常。初步诊断:腹泻病;临床CMV感染;轻度脑积水。治疗上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阿莫西林舒巴坦抗感染,阿托莫兰护肝,及补液、营养、降温对症治疗。但患儿仍反复发热(38~39.5℃),4天后腹泻好转,呕吐症状消失。7天后复查血常规:WBC 7.2×109/L,N 0.170,Hb 115g/L,PLT 389×109/L,CRP正常。复查肝功能示:AST 168U/L,ALT 232U/L。在入院后第13天患儿出现皮疹,以颜面部、躯干部及四肢明显,呈粟粒样,口腔黏膜见柯氏斑。追问患儿曾有麻疹疫苗接种史。感染科会诊:符合麻疹临床诊断。转入感染科,麻疹抗体-IgM阳性确诊。
2 讨论
我国麻疹疫苗的普遍使用,使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非典型麻疹由于早期缺乏麻疹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本文例1以肺部感染为首发症状,随之又出现腹泻,腹泻好转后,患儿仍有发热,病程超过15天后才出现皮疹。例2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临床医师的诊断思维一直围绕查找引发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在患儿发热长达14天后出现皮疹才考虑麻疹。鲁学明等[1]发现,麻疹病毒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本文两例均有长期发热,发热至出疹时间长达近15天,文献相关报道少见。临床上怀疑麻疹时,患儿发热不应轻易降温,把体温控制在38.5~39℃,以利于出疹。口腔黏膜柯氏斑是麻疹前驱期特征性表现,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皮疹出现后逐渐消失,对于麻疹的诊断极有帮助。
本文提醒我们,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患儿,也不能完全排除麻疹。本文2例患儿均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秦学军等[2]认为,即使儿童期已接种过麻疹疫苗,在青年期体内抗体水平也已经消失,故一旦接触麻疹病毒仍会感染。总之,对长期发热患儿,如有皮疹出现,应高度怀疑麻疹的可能,检测麻疹抗体-IgM等尽早请感染科会诊。
[1]鲁学明,姜芳清.婴儿麻疹94例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3):418-419.
[2]秦学军,崔长奎,沈占国.成人型麻疹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