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海外传播现状及对策——以老子文化为例
2011-02-09温军超
温军超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稳定的持续性和包容性,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表现出强大的应变力和再生力。它涵盖政治、思想、农耕、商业、宗教、民俗、武术、姓氏等范畴,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而身居其中的老子文化也承担了类似的功能。但是老子文化海外的传播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老子文化的定位、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问题。
一、老子文化及其特征
1.老子文化的定义
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劳动创造成果的总和。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广义的文化。而狭义上的文化则是指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至于老子文化,它也是广义与狭义的双重构建。它既可以指围绕老子出生地(河南省鹿邑县)、老子的作品《老子》《道德经》等所形成的宗教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养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混合体,也可以指称这个混合体中的任何一要素。这些文化因素之间紧密勾连所形成的总体则规模博大而内容深邃。河南省老子学会会长王明义认为,“老子文化中的‘主张静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以柔克刚,重视济世利人、服务社会,崇尚节俭、摒弃浮华,强调天人同源、道法自然’思想和理念,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1]当然老子文化对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动功能也不言而喻。
2.老子文化的特征
老子文化由于其核心文本《老子》、《道德经》内容的丰富性,而具有多元性、涉身性和和谐性等特点。
(1)多元性
多元性涉及老子的宗教观、政治观、文化观、道德观等。首先,由老子、庄子开创与奠基的“老庄流派”,沿着宗教的路子走,便造就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道教从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老子被道教崇奉为教祖,《老子》一书被尊称为《道德真经》,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成了道教的核心理念。在政治上,老子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民为本,和光同尘”、“修身积德,去私寡欲”、“循道交往,为强不霸”等,其中“‘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2]。其主要特点是不论政权,只论大道;不重政体、国体,只重天下,其理论应属“政治伦理学范畴”[3]。他强调的这些思想分别与现代政治原则、群众路线、政治道德和国家关系规范具有相通性,是我们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另外,老子思想在文化观念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强调三方面:“在文化控制上注重”自化“、在文化理想上追求事理、在文化取向上重视个体,‘贵身’、‘贵虚’、‘贵明’、‘贵善’。”[4]此外在道德观上,老子从宇宙本质的哲学高度论及道与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德非道、德不离道、德是道之功、物之性和道之反的思想”[5]。“以道为最高德、以超越为最高原则、以无为为最高理想、构建以道为中心的道德体、追求为而不争的理念可以促进人们人格的独立和完善。”[6]
(2)涉身性
涉身性在此所指的是宇宙的创生与个体生命的存在,即宇宙论、根文化观与养生观。在宇宙观上,老子的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道生万物、大道无形、宇宙循环、有无相生。”[7]在科技昌明的时代,宇宙大爆炸理论、量子理论、天文观测资料,可以对老子的宇宙观作出较好的科学诠释。其次,老子是中国养生学的开创者,老子的生命观遵“道”顺律,要求“形神合一、清心寡欲、守中、虚静”[8],其养生智慧“集中体现在‘知不知’的要求上”[9]。谢清果认为老子养生学的基本内容共有十条,即以“尊道贵德为养生之本、以道法自然为养生之法、以专气致柔为运动养生之要、以病不病为养生防病理念、以死而不亡为养生长生的终极关怀、以见素抱朴为精神养生的要诀、以味无味为饮食养生的要领、以复归其明为性爱养生的法则、以功遂身退为行政养生的范式、以修之于天下为社会养生的圭臬”[10]。鉴于此,2009年11月8日,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国的100多名专家参加老子文化与养生国际论坛进行悟道体道。另外,以老子李姓建构起来的拜祖仪式正在显示其根文化的魅力。中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根。它上可以推到伏羲女娲,甚至可以推到盘古。关于人类历史根源的传说主要在中原,也最完整。而老子的根文化观也汲取了这种营养。鉴于此,2009年10月17日来自全世界近十个国家的760多位李氏宗亲召开世界李氏宗亲大会,集李氏祖根地,共叙乡梓情。
(3)和谐性
和谐,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三对主体关系。在《道德经》一书中,“和”字共见八处,“合”字亦有三处,如“音声相和”、“和其光”、“知和日常”、“和大怨”、“冲气以为和”、“天地相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然和(合)的基础是天道,“天道是无私的、均平的、好生的,且天道无为”[11]。老子认为,我们能通过“‘法自然(天道)’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通过统治者的‘无为’实现官民关系的和谐,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通过‘知和’、‘知常’、‘知容’等身心修养,实现人们身心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起和谐社会”[12]。
虽然老子文化有其上述优点,但是《老子》、《道德经》文本中也有其消极的因素,比如充斥其中的玄学色彩、老子主张中的愚民弃智、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观点等等[13]。
二、老子文化的定位
在2010年河南省“两会”上,时任鹿邑县县长的刘政和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仰峡同时呼吁:河南应像山东打造孔子文化一样打造老子文化。而且,河南应尽快筹建“老子学院”[14]。2011年2月,河南省文改办主任李宏伟在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座谈会上表态:“在文化走出去方面,要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和推动少林寺海外寺院、太极学院、老子学院等民间文化机构在海内外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15]
作为老子的故乡,河南非常重视老子文化的研究学习和传播。近十多年来,先后成立了省、市、县三级老子学会,积极开展老子思想文化研究学习宣传交流,取得了一定成效。周口鹿邑、三门峡灵宝、洛阳老君山、济源王屋山、嵩山中岳庙等地在老子道学文化遗产保护、整理与研究以及中原老子道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河南省老子学会成立以来,全省共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50多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原老子文化研究的发展,世界第一所老子学院、海南老子文化研究会、珠海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也相继在国内外成立。另外中华老子网、老子养生网(江苏)、中国老子网、道教之音(山东)、老子网、老子天地网(安徽)、老子文化论坛也先后成立。
老子文化的定位是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世界;以道德文化传统为中心,辐射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现状
在传播学领域,无论是传统的单一线性传播模式还是现代的复杂网络传播模式,传播的五大要素都是一致的,都得涵盖美国的拉斯韦尔提到的5W,即是谁(who)作为传播者、传播的什么讯息(what)、传播的媒介渠道是什么(in Which channel)、传播的受众是谁(to Whom)以及传播的效果如何(with What effect)。河南省有三张文化牌:少林寺、太极拳、老子。其中少林寺的海外发展之路走的是文化+商业的双驱模式,最为成功。太极拳则主要靠武师单打独斗,去海外教学进行推广。但是这两张文化牌成功的要义在于前者将传播的五大要素做到了完美的平衡,后者极尽了一些传播要素的最大功效。至于老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则相当滞后。因为它的传播无论在各个传播要素的功用上以及对所有要素的整体把握上都欠缺太多。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仍然是以内向为主、外向为辅,当然这包括老子文化核心文本《老子》、《道德经》的翻译,它的传播媒介仍然主要是传统纸质媒体,对老子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几乎没有。
1.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模式以内向为主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基督教的《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在德、法、英等发达国家一再翻译出版;在德国,几乎大小书店都有老子著作的译本。“据西方学者的估计,到1993年为止,《老子》的西语译本超过了250个;其中单是各种英语翻译本、改编本和传评本就超过了100个。”[16]
但是国内对《老子》、《道德经》的翻译译本只有英文版的,而且主要有外文出版社(王柯平译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辜正坤译本)、五洲传播出版社(徐远翔、印永健译本)、现代出版社(蔡志忠《老子说》)、新世界出版社(周春才《老子图典》)、南京大学出版社(汪榕培,曹盈,王善江,老子《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七家。至于国内的七个宣传老子文化的网站,没有一个有汉语版本之外的其他语种的版本。
可见老子文化文本的海外传播模式仍然是以内向为主、外向为辅的。
2.老子文化的传播者未形成系统性的规模团队
对于老子文化的传播,虽然我们有场地、有杂志期刊、有支持者、有定期的会议(省级的、国家级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出版界对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编辑出版,还没有形成气候和规模效应,最重要的是,对于老子文化的出版研究虽有突破和创新,但似乎仍缺乏有深度、有力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如何用现代意识诠释老庄?怎样用现代科技烛照道家?道家文化的研究能否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在这环境破坏、生态危机,全球性的信仰缺失,行为无序的时代,《道德经》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目前,还没有出现类似港台现代新儒家“阵势的”现代新道家。至于中原经济区内的老子文化研究也犯有同样的通病。
3.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媒介仍是传统媒介起主导作用
媒介是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出现的,但在麦克卢汉那里媒介本身却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当然在这里我们无须论证谁对谁错。我们所取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的目的在于强调新媒介(电视、电影与网络)在当今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是老子文化的传播目前是什么媒介占主导作用呢?通过应用国内两大搜索引擎谷歌与百度对“老子视频”一词的搜索我们会发现,虽然有《老子传奇》电视剧、《老子》戏剧的出现,仍然是传统的纸质媒介起主导作用。至于“通过俄罗斯国际民间组织‘文化交流统一世界’,于2009年10月初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和中国的郑州分别塑立了老子铜像。同时,邀请‘文化交流统一世界’主席拉斯兰·贝拉莫夫、中俄文化交流基金会总经理提马斯等9人莅临老子故里参观考察。”这些类似信息仍属于传统的媒介传播。只不过这些信息出现到了网络上推动了纸媒等传统媒介向网络等媒介的转化。更何况,国内的老子文化宣传网站还不到十家且更新相当慢。
4.老子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国内少见
通过运用CNKI对老子(道德经)与传播两个主题词的搜索,我们发现从1987年到现在国内对老子的传播思想倒是穷根尽源(接近十篇文章),但是对于老子《道德经》的传播效果的研究很少见、至于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的研究更是少见,只有一篇硕士论文,只不过这篇硕士论文还是从翻译角度切入而进行的探讨。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找到将来发展的动力,因为老子学院的创立已被列上议事日程,国内甚至国际的老子文化研究组织日益集中化,而且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老子文化依靠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
四、老子文化海外传播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经费的短缺,一直成为制约老子文化对外传播的瓶颈。鉴于此,省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投资力度,并设专项基金,用于老子文化的对外宣传,尤其是支持老子文化向海外的推广,促进国内外老子文化研究者的交流合作。
(二)国内相关组织要加强与整合国内老子文化走向世界的团队力量
老子文化的主体在河南,而且海外的传播目前还比较缺乏团队意识、品牌意识,但是国内也有很多组织正在努力促进它的发展与繁荣。鉴于此,我们要把国内老子文化作为一个团队、一个品牌有计划地对外推介。其措施如下:组织省内外、国内外老子文化研究者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与海内外翻译出版机构加强合作,加大老子文化作品外译力度;在对老子经典作品发掘翻译的同时,摄制更多的老子文化影视节目,对老子文化网站进行及时创建更新,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同海外华文媒体沟通,冲破西方为约束中国软实力编织的“复杂的网”,实现国内外媒体的融合;通过创办国内外老子学院促进老子文化的传播。
(三)国内相关市场化主体应努力打造老子文化在海内外的产业链
老子文化产业链是指由老子文化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产业,通常由手稿——纸质媒介——音像制品——网络媒介——民用产品开发——旅游资源经营等一系列产业构成。但是过去,老子文化传播方式单一,对产业链的拓展重视不够,许多老子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鉴于此,应加大老子文化产业链的打造:第一,要实现杂志、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出版等媒体的联动;第二,加大与老子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民用产品、商标品牌的开发步伐;第三,要大力挖掘老子文化中的风景名胜、民情民俗、老子故居等旅游资源;第四,要培育海内外老子文化经纪人队伍,从而促进前三个目标的实现。
(四)国内老子文化研究者要加强内外功夫的修炼
但是无论政府的努力、市场主体的促进还是国内相关组织团队的创建都得依赖于我们对老子文化的多元兼容性、涉身性、和谐性等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国内老子文化研究者要力改内敛、封闭、自我张扬意识缺失的性格特征,多渠道挖掘老子文化的内涵,突破原有老子文化的局限,实现老子文化在当前信仰缺失、生态混乱的世界的烛照力量。
[1]高秀昌.“探寻绿色发展之路 弘扬老子生存之道”[EB/OL].http://www.hnass.com.cn/html/Dir/2010/09/20/00/36/92.htm.2010 -09 -20.
[2]武铁传.老子政治思想与当代政治文明的互通[J].求索,2009(6).
[3]李文琴.老子政治思想浅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86.
[4]田文棠.老子与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1995(7):5-11.
[5]杨俊彩.老子道德观管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69.
[6]高成,黄承贵.老子的道德哲学及其现代道德观的构建[J].青海社会科学,2003(6):69 -72.
[7]汪天文.老子字宙观的现代诠释——用现代宇宙学理论与量子理论看老子思想[J].江汉论坛,2008(8):67.
[8]万岗.老子养生观辨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5):50.
[9]谢清果,李春朋.老子“知不知”的养生观[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3.
[10]谢清果.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学诠释[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20.
[11]唐诚青.论老子的和谐观[J].中国道教,2007(3).
[12]于洪卫.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109.
[13]曲辰.老子思想批判[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02e6b0100c4gj.html.2009 -03 -04.
[14]王鲁峰.“河南代表委员呼吁应尽快筹建老子学院”[N].大河报,2010-01-29(A02).
[15]何雄飞.老子西行记[J].新周刊,2011(7).
[16]Damian J B,Shannon M F.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elected English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ao Te Ching[J].Asian Philosophy,200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