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产阶级:中国语境中的概念功能分析

2011-02-09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观念概念

张 月

(郑州大学 文学院,郑州45000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整体国力不断增强,社会财富总量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关注中产阶级这一话题,并对谈论这一话题津津乐道。一时间,中产阶级一词成了一个相当时髦的语汇,知识界文化资本的持有者、公司企业部门的白领、部门经理、管理人员以及中层行政人员视自己为中产阶级成员,并刻意确立彼此认同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打造中产阶级文化。学术界对中产阶级这一话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不时发表论述中产阶级的文章,出版有关中产阶级的专著。迄今除了大量文章外,相关专著已有多部,其中以路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周晓虹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王御覃的《中国当代各阶层生活品味报告》、秦言的《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等较惹人注目。

人们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相当热烈,但就中产阶级的概念,尤其是中国的中产阶级的概念、划分标准、人数和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在认识上分歧巨大。虽然中产阶级在不同的论者那里有着不同意指,但就中产阶级这一概念的存在本身而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力图避开彼此间的争论,拟从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入手,追溯这一概念的来源,考察这一概念在中国提出的社会条件,描述中产阶级概念在社会观念世界的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分析中产阶级在当下中国语境之中具有的丰富意涵,揭示其意识形态特征以及所掩盖的诸种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论述中产阶级概念在塑造未来社会形态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一、中产阶级的定义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这一外来概念,既有着普泛含义,也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特定含义。由于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不同侧重,也有人将其译作中间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等阶级、中等阶层、中等收入阶级、中等收入阶层等。就其普泛意义而言,这一概念指的是在任何时代的社会中具有中等收入的阶层,而在特定的社会学意义上,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内容比此要复杂得多。就社会学意义而言,中产阶级与西方现代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第八卷中曾对此有过论述,他认为,现代社会造就了中产阶级,这个阶级人数众多,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自15世纪开始以来的四个多世纪里,“在作为整体的西方世界较大的和较为重要的领域里,中产阶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11国内学者多喜欢引用马克思、赖特·米尔斯、艾尔文·古德纳(一译古尔德纳)等人对中产阶级各具特色的描述、界定与分析。马克思把中产阶级定义为介于工人与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的中间阶级,其构成成分为小实业家、商人、食利者、自由农、医生、律师、牧师、学者与管理者,划分依据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赖特·米尔斯注重研究新老中产阶级的差异,在其著述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他详细说明了新老中产阶级的两个方面的区别,即老式的中产阶级多数拥有自己可供经营的资产,新式的中产阶级多没有这类资产,其身份多为企业所有者雇佣的经理人和高级雇员,收入处于中间水平;从另一个方面看,老式中产阶级的成员除了雇佣他人之外,自己也从事一部分体力劳动,而新式中产阶级一般多从事脑力劳动,他们多是专业技术人员。艾尔文·古德纳致力于研究拥有文化资本的新阶级,一种类型的新式中产阶级,即知识阶级,他认为,构成这一阶级的成员既拥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又受制于人,在其《知识分子: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一书中,他对于新阶级的性质与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

事实上,关注与研究中产阶级的西方学者众多,如 R.P.科尔曼、L.雷因沃特、L.沃纳、D.罗西德斯、L.伦特、R.森特、本斯曼、维迪奇、戈德曼、迪宾、罗特曼等,而且每个人的看法与立论皆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自身的侧重。譬如,沃纳在中产阶级内部进行细化,划分出中上层阶级与中下层阶级,不过大体来看,研究者基本上认同确认中产阶级的如下数个指标,即收入、财产、职业、教育、个人与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职业声望、主观自认、消费、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政治参与和政治态度、价值观与道德观等。在美国社会学教科书中,涉及中产阶级与阶级划分的部分,多采用罗西德斯在其《社会分层:比较视野中的美国阶级体系》一书中给出的五阶级划分法。如若进一步简化,确认中产阶级的指标可以化约为五个:收入、职业、教育、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即收入居中,受雇白领或专业技术人员,受过良好的教育,政治上保守,文化上传统,道德上中庸,行为上遵规守约,生活上追求舒适、典雅、从容,重视生活趣味与情调。

中产阶级是现代社会(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社会)的产物,其自身有着漫长的历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西方中产阶级业已成长为一个相当成熟的阶级。这一阶级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有着各不相同的职业,但却越来越集中于部门经理、企业管理人员、高级公务员、行政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文化资本的持有者,他们的收入处于上层与下层之间,接受过高等教育,崇尚传统经典文化,政治上处于后卫态势,强调体面人的道德,严于律己,恪守做人的准则,追求舒适的生活,注重时尚,喜欢消费,选择高尚区居住,强调生活的趣味与情调。作为遵纪守法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的均衡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从西方到东方

翻看国内学者的文章与著述的日期,大体上可以认定,中产阶级这一概念是在2000年前后这段时间从西方引入的,引入这一概念的学者明显具有西学背景,其引入的意图是善意的,时机也相对合理。然而,这一概念能否从西方平移到东方,特别是平移到中国大陆,却值得讨论。学者重视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多是看重中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稳定作用以及其所蕴含的其他正向的社会功能,加上这些年来中国社会财富增长迅速,具有中等收入的人群逐步增多,而且中等收入人群之中相当多的人对中产阶级这一概念高度认同,因此,这一概念一经引入,即为相当多的人所接纳。

不过,此中产阶级并非是彼中产阶级,而且国内学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似乎并未对其普泛意义与社会学意义进行区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在两者之间滑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而且他们在界定中国中产阶级时,所看重的常常只是财产抑或收入以及职业等要素,而相对忽视中产阶级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重要指标。这种做法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随后成为有关中国中产阶级论争的焦点之一。

国内学者重视财产收入与职业,而忽视中产阶级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做法,大多是因为无意之间受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决定论左右的结果,仿佛中产阶级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只是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必然产物。而且,他们对于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在意义上不加区分的使用,给人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中等收入者就是中产阶级。事实上,这两者根本不能划等号。有了中等收入并不意味着就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相当一部分中国的中等收入者由于没有中产阶级文化背景与中产阶级价值观作为支撑,他们并不认同中产阶级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守则。他们不甘心现有的社会地位,渴望向富裕阶层进军,只因暂时没有时机,只好暂居其位。因此,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而只是暂时拥有中产阶级的外观。不少研究者为这种假象所迷惑,把这些人当作研究的对象,并试图用量化的方式来测定中产阶级人群的数量,为中国中产阶级确定收入的指标。

有学者提出年收入6万~50万人民币的人,即可归入中产阶级,另有学者提出年收入在15万~30万人民币的,即是中产阶级的成员。彼此之间指标差距之大,一目了然。实际上,这样的量化指标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北京上海有50万人民币的年收入与在海南、云南、贵州有50万的年收入完全是两码事。在内地省份与边陲地区,一年能有这样的收入一定是富裕阶层的成员,而不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的成员。即使是使用量化指标作为衡量中产阶级的主要标准,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区设定不同的标准,先确立富裕阶层与下层的收入标准,再确认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标准为宜。

正是由于概念的模糊,令人们产生了错误的幻觉,以为中等收入者就是中产阶级,在中国中产阶级的队伍正在迅速地发展壮大,有人预测中国有着相当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一位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曾经说,自2001年起的未来5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2]而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更是乐观,他在2001年新加坡的一次讲演中预测说,在未来10年中,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3]不知这位官员与龙永图先生的预测凭借的依据是什么,但略加分析即可看出这样的预测很难说有充分的依据。中国13亿人口之中,9亿为农民,在农民中能够称得上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少之又少,江阴华西村的农民富裕程度是很高,但其在总体农民人口中所占比例几乎微不足道。排除农村人口之后,所剩人口为4亿,按照4亿人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的说法,就意味着整个城市人口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也就是说,城市中所有人拥有稳定、丰裕的收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相对宽敞的住房,有自己的汽车,能够持续不断地将自己的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而实际情况与此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看到的真实景象是,多数人为了买一套较为宽敞的房子省吃俭用,商店的打折商品摊位前面挤满了人,而拥有私家车、又用自己所挣薪水养车的人低于半数。现在已是2011年底,龙先生的预言成了妄言,4亿人达到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三、观念与社会学想像

观念通过形象得以体现。在不同人的眼中,中产阶级有着彼此殊异的形象。从艺术家与作家的视角上观看,中产阶级的模样完全是一种负面的形象:这一阶级的成员庸俗不堪,他们唯唯诺诺,不思进取,胆小怕事,自甘平庸,趣味低劣,而又喜欢附庸风雅;然而,在社会学家看来,中产阶级的形象则总体上是正面的: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与技能挣取相当可观的薪水,有良好的教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政治上稳健守成,有较强的道德感,热衷于消费,注重体面,喜欢传统文化,同时也喜好时尚,追求富于情调与趣味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循规蹈矩的公民,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两种形象如此迥异,很难让人将其统一起来,但若从根本上分析,即可看出造成巨大差异的是彼此不同的观看视角。艺术家、作家注重创造与前卫,因而一切显示保守特征的都是令人生厌的,政治上的稳健守成就变成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文化上的传统就变成了趣味庸俗低劣;相反,社会学家重视的是社会均衡和社会稳定,被艺术家看作是有关中产阶级的负面的特征,在社会学家看来,恰恰是中产阶级的正面特征。

社会学家对中产阶级有着极高的期待,他们围绕中产阶级,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想像与观念建构,而他们的想像与建构仿佛也有着自身的依据。在他们看来,中产阶级的主要成员多是企业的管理者、部门经理、行政管理者、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学者与专家,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现有的地位;他们是生活中的成功人士,为人们所尊重,他们非常关心个人的事业成就,积极努力,勤奋工作;他们对子女有着较高的要求,愿意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投入;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与公共事务,重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着极强的责任感,看重“正统”、“体面”与“做人的美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与自我控制力,非常敬业;他们倾向于为了在将来取得更大的成绩而推迟眼前的享受。在生活方面,他们追求舒适、安逸、热爱家庭生活,向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喜欢时尚和力所能及的消费,强调生活的典雅趣味与浪漫情调,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由于他们拥有的一切是既定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所以“在政治和经济上常常持保守的态度”[4]370。

在社会学研究者看来,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蓬勃兴起,一大批企业部门的经理、管理者、政府雇员、行政管理者、科技人员、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学者与专家正在加入中产阶级的队伍,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一队伍正在迅速地发展壮大,这令他们感到欢欣鼓舞,感到希望在前。为数众多的学者之所以看重中国中产阶级,其关键原因在于,他们从西方社会之中发现的中产阶级的价值与功能,进而想像中国中产阶级将发挥类似的功能。西方世界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直在推进民主的进程,在此进程中,中产阶级得以发育、成长,逐步壮大为人数超过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巨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民主、公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人口比例越大,意味着那一社会的结构越合理,制度越公正,社会政策越合乎民意,社会资源使用与社会财富分配越合理,那样的社会也就越稳定,越繁荣昌盛。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学者们对于中国中产阶级寄予厚望。他们想像中国中产阶级能够像西方中产阶级那样发挥同样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产阶级的概念对于他们才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所以才会有为数众多的社会学者不遗余力地提倡发展壮大中产阶级的队伍。然而,他们的设想多少有点儿一厢情愿,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诞生于不同的土壤,他们的素质低于西方中产阶级的素质,缺乏成熟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缺乏道德上的自律,其所得并非完全凭借自己诚实而辛勤的努力,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当下体制上的弊端和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的结果。何清涟曾在题为《中国的前途能靠中产阶级吗?》的文章中,从根本上揭示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他们这帮人,是“全社会中最为势力的一群人”[5]。“正如诺曼·乔姆斯基所言,这样一群人,作为一个阶级,“它为了得到欢心、提升、奖励和注意而阿谀奉承;它渴望为工业与国家提供(付出)服务和论证;它乐意成为‘权力的奴仆’。”[6]49将中国中产阶级与西方中产阶级混同,恐怕是不少研究者想像和视同的产物,如何将两者厘清,并确定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不假区别地使用,眼下应该是研究中产阶级的学者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观念的意涵

中产阶级这一概念自2000年前后提出以来,官方一直没有做出正式反应。这种不加反对的做法可以视之为一种默许。官方的这种做法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首先,中产阶级的概念与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并不冲突,这一概念的内涵基本上是具有建设性意味的,对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学者提倡发展中产阶级的做法与官方强调建立和谐社会的想法不谋而合。其次,官方不直接肯定并使用中产阶级概念还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本届政府求真务实,渴望为民众做实事,对现实的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目前的社会存在着大量急待解决的矛盾与冲突,政府要做的是想方设法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为建立未来的和谐社会迈出坚实的一步。在未来逐步创造适合中产阶级生长的环境,而不是在目前倡导发展中产阶级,因为就中国的国情而言,由官方提出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恐怕为时过早。

学者与研究者积极使用中产阶级这一概念,也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者和研究者在对西方社会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中产阶级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正向的功能,可发挥稳定社会的巨大作用。由此他们设想,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必将会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巨大作用和潜能,于是他们倡导大力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壮大中产阶级的队伍,试图直接通过中产阶级的发展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做法未免显得有点儿天真;从另一方面看,一些深思熟虑的学者和研究者,则把倡导发展中产阶级的做法当作一种策略,他们更为看重的是中产阶级这一概念所涉及的社会学意涵。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集权程度过高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大量中产阶级成员出现的。相反,有着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的社会必然经济上繁荣,市场机制健全,政治上民主,社会资源分布趋向于合理,社会财富分配公平,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获得自己渴望拥有的财富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发展中产阶级就意味着要发展经济,发展健全的市场,加快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建立良性竞争、公平合理的社会机制,社会资源向最为广大的人群开放,社会财富得以相对公平的分配。

因此,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决不仅指收入与职业,它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意味着中产阶级成长环境中的一切进步的要素,如发达的经济、开放的市场、开明的政治、相对均等的机遇、公平的竞争机制、社会资源均衡分布、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等。所有这一切是中产阶级健康生长、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一切,中产阶级的队伍才有可能成长壮大。从这种意义上说,提倡发展中产阶级,实际上就是用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间接地推动政治、经济、市场、社会多个层面上的变革。

只有从这种视角来观看,才能够把握中产阶级的复杂意涵,因为中产阶级的概念并不只是涉及一个阶级的概念,它涉及的是整个社会的概念,它涉及到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系统、制度环境、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分配机制等。所以,要充分理解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意涵,就要把中产阶级放在社会的整个大背景之中。

五、观念的价值与意义

从表面上来看,中产阶级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本身所指涉的,原只是一个阶级的存在,围绕这一概念建立的话语,也只是一套中性的话语。然而,稍加思索,即可看出这是一个极具意识形态意味的概念,而围绕中产阶级建构的话语是一套意识形态话语。具有悖论意味的是,这样一种话语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乌托邦想像的意涵。中产阶级概念原本只涉及中产阶级自身,然而,中产阶级的存在由于关涉到了整个社会的利益,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一阶级的利益仿佛也就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利益。从理论上讲,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安康、和谐、进步与发展的中间力量与可靠保证,中产阶级的利益与构成社会的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关注中产阶级就等于关注社会,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意味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之所以落后,就在于中国的中产阶级不发达,在于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太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小。因此中国要想兴旺发达,就要大力发展中产阶级。

社会学研究者的这种有关中产阶级的概念与推论,以及围绕中产阶级建立起的一套意识形态话语,对于广大的民众极具诱惑力,因为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所在,看到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中产阶级的概念所以对于民众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中产阶级是理想的、合理的社会之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在于中产阶级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意涵,而加入这一阶级的行列又是可能的事。成为中产阶级的成员是为数众多的民众的愿望,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做出积极的努力,获得经济实力,愿望就能变成现实。“通向成功的道路似乎纯粹是经济性的”[7]24,而“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一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寡及其状态而定的”[7]25。

从中产阶级的构成成分上来看,他们多是具有知识和技能的白领、企业公司中的经理、管理人员、政府公务员、行政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他们多是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刻苦学习、认真工作,积极从事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活动而成为中产阶级的成员的,所以一般民众只要以他们为榜样,也就能够获得中产阶级成员的资本,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有可能顺理成章地加入中产阶级的队伍。

加入中产阶级的队伍,成为中产阶级的成员,不仅意味着拥有经济上中等的收入,而且也意味着拥有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这在广大民众看来有着巨大的诱惑力。首先,有了相当丰裕的收入,就可以购买宽敞的房子、中意的汽车,购买营造安逸的生活环境的物品,过上中产阶级的舒适的生活;其次,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与一般民众所接纳的价值观是相似的:作为社会的成员,人应该积极努力,乐观向上,讲究社会公德,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与专业技能,运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生存的本领,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回报。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可以在主观上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富有趣味与情调、既重视传统文化理念又注重时尚、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

中产阶级概念的另一重吸引力,在与富裕阶级的比较之中显示出来。与富裕阶级相比,中产阶级除了在拥有的财富数量上处于劣势之外,其他方面均处于优势。过多的财富除了能够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和奢华之外,仿佛并不能表示更多的价值。而富裕阶级由于占有过多的社会财富常常与下层阶级处于一种对立和尖锐的冲突状态,其成员为了获取财富和利益而使用的非常态的手段和方式,常为中产阶级所不齿,亦为民众所厌恶和痛恨。富裕阶级即使不因过多地占有本应该属于民众的财富而有原罪意识,也会因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而将自己的精力与生命用于追逐更大利润,不由自主地将自我异化,成为“人格化的资本”,徒然具有人的外观,却没有真正的人的生活,内心焦灼,精神处于极度的失衡状态;而中产阶级既拥有足够的自己使用的财富,又不致因占有过多的财富而与民众处于对立状态,中产阶级也不会为角逐更多的利润而让自我异化,因而其成员有着良好健康的精神状态,能够过一种自在、舒适的生活,悠然自得地享受生命的自由和生活的乐趣,追求浪漫的情调与典雅的趣味。

六、观念事实的建构与影响力

既然中产阶级具有如此之多的正面功能与社会价值,那么倡导发展中国中产阶级就有着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合理性,社会研究者与学者也就有了非常充分的理由,来强调中产阶级概念的重要性,为发展与壮大中国中产阶级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工作,从观念上为广大民众走向中产阶级的实践铺平道路。事实上,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宣扬中产阶级观念的同时,也在展现中产阶级的行为规范、价值观、伦理意识、政治态度与生活方式,阐述中产阶级文化的性质、特征以及中产阶级的趣味与情调,并且以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现状作为参照,系统地建构中国中产阶级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的中产阶级的系统建构,业已成为一种观念事实。

有关中国中产阶级观念事实的建构,是社会研究者与学者刻意在进行的工作。他们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引导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人群逐渐转化成为真正的中产阶级,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中产阶级,而且是文化、政治、伦理、情趣和生活方式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与此同时,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让他们看到相对而言令人满意的生活离他们并不十分遥远。从西方中产阶级的构成上看,其成员大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所以普通民众只要认真学习,用心掌握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术与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就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成员。在当今生活环境之中,在现有的体制之中,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完全有可能实现加入中产阶级队伍这一并不遥远的目标。社会研究者与学者有关中国中产阶级观念事实的建构,为引导民众进行立足于未来的、有效的精神实践与现实生活实践,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然而,从另一方面分析,这种有着强烈意识形态意味的观念话语,也带来了相当消极的影响。以一个阶级的利益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中产阶级观念,把人引向了乌托邦式的未来想像,让人的目光从当下诸多的社会问题上面移开,沉浸于未来的美景,而不去思索现实问题的起因与可能找到的解决办法。有关中产阶级的话语实践造就了一种观念事实,遮蔽了现实世界的重重问题。事实上,眼下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不算少,譬如三农问题、官员腐败、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民主机制与监督机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财富迅速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贫富两极分化、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加剧、底层人生活条件缺乏根本性的改善、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社会资源分布不合理、中心地区享有特权、房地产价格远远超出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教育产业化商品化倾向突出、学术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发生畸变、医患关系严重失常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有学者指出,关注中国发展和进步的人,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这些社会问题,寻求解决诸种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避开社会问题,奢谈大力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要努力探索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逐步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取消各种意义上的特权,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体制,建立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机制,通过政府干预,让社会资源的分布逐步呈现合理的布局,社会财富得以相对公平的分配,让最广大的民众享受到最大限度的社会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七、托马斯定理与未来中国社会

目前,对有关中国是否应该在现阶段大力发展中产阶级的争论依然在继续。一些关注当下中国问题的社会学者与研究者,强烈反对发展壮大中产阶级的主张,质疑其现实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应该首先解决诸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将注意力放在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上面,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要着力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而另一些学者与研究者则认为发展中产阶级与建立公平社会并不矛盾,他们仍然在做关于中产阶级的调查与研究,并且以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为参照,勾画以中国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未来社会的蓝图,尝试建立中国中产阶级的观念事实,以此对人们进行观念上的塑造。

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常不为人所知。人们的生活是筹划中的生活,而在筹划活动之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人的观念。观念为筹划活动规定方向,提供动力。以观念为核心的筹划活动可以看作是观念实践活动,马克思曾对人的这种活动给予专门论述和高度评价,称其为人的自主活动,是真正的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观念实践常常先于现实实践,观念是现实的先导,筹划的生命目标通过实践成为现实之前,观念设计先期到达,即人们未来的生活首先“观念地存在着”[8]91。

人们生活的世界由观念与行动塑造的现实构造而成。观念是人们行动实践的动向之源与动力之源。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的生命活动与现实实践。目前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与诸多学者提出的中国中产阶级与一套关于这一阶级的话语已为广大民众所熟知,其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设想与特征的诸种描绘对于他们来说颇具魅力,中产阶级的丰富内涵与期许向他们暗示未来的希望所在,民众正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有关中国中产阶级的话语取向,研究者与学者正在逐步建构有关中国中产阶级的观念事实,并期待这种观念事实的建构将会对民众与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观念一旦为人接受,就会成为作用其行动的一种力量,而观念构造的情境最终可能成为现实。罗伯特·K·默顿在其《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中曾对两者的关系做过专门的论述,他援引W.I.托马斯的自证定理(自我实现预言),“如果人们把情境当作是真实的,那么其结果将成为真实的。”[9]285并且他以此为参照,说明观念情境如何转变为经验事实。观念构造的情境定义,将未来“事件的实际过程作为证据,而这一过程从一开始就是无疑的”[9]288。情境定义起着动向之源与动力之源的作用,“由于它引发了新的行动,因而使原有虚假的(原来并不存在的)东西变成了真实的。”[9]288默顿指出,托马斯定理给人的一个重要暗示:“人们不仅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而且有时重要的是,人们也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有反应。故一旦我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我们随后的行为及这一行为的某些结果将受所赋予的意义的决定。”[9]286默顿还用托马斯定理对银行经营的作用的例证,用自我实现预言对种族关系的影响等例证,来说明“历史过程自身验证了自我实现理论”[9]290。而且,他还进一步写道:“在人类活动的每一领域,不管是社会或公众领域,还是个体与私人领域,都有自我实现预言作用的痕迹。”[9]288社会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是解释观念如何通过人的行动变为现实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观念塑造未来。无论人们如何看待中国中产阶级,其情境定义将对于未来的中国中产阶级的现实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中产阶级将会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进而改变社会的结构,使之呈现为橄榄型的形态,这大概是国内研究中产阶级的人们最终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实际上,这也正是他们所从事的有关中国中产阶级研究的合理性和价值所在。

从这种视角上观看,对中国的中产阶级给予关注和研究是必要的,有关中产阶级的研究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事实上,中产阶级的研究者与关注当前社会问题的研究者之间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对立,那么不可调和。解决社会问题是为了建立公平合理、民主法治的社会,发展中产阶级本身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两者在未来的目标上一致,只是关注的重点不一。前者注重人的公平权利,强调建立民主、公正、体现民意的社会,后者重视社会稳定与均衡、发展与繁荣,而且对于建立橄榄型形态社会的意义,双方的认识也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异。在现有条件下,倡导发展中国中产阶级之所以是可能的,关键在于其主张与中央政府力倡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契合。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消除社会中的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要解决多种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消除贫困,加快城市化进程,逐步解决社会的两极分化,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竞争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惩治腐败,取消特权,合理使用公共资源,使人民群众真正在居住、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一旦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力发展中国中产阶级的条件与环境也就成熟了。

倡导发展中产阶级的主张看似保守,实际上却暗含着并不保守的社会变革志向与意图。发展中产阶级意味着首先要建立适合中产阶级生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确立民主、法治的中心地位,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与监督机制,保证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合理合法地获取社会允诺的收益等等。因此,倡导发展中产阶级在现阶段就意味着要求社会变革,要求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

面对现存的社会问题,中央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现有的问题既有体制上的弊端造成的,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也有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初期片面追求效益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既要下大决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要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建设,消除体制上的弊端,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机制;与此同时,在改革的进程中,既要重视效益,更要重视社会公正,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积极的干预,让社会资源得以合理的使用,社会财富能够得以公平分配。假如不这样做,就无法真正地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消除不和谐的因素,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届政府稳进求实,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制度的建设,努力为民众做好事、做实事,反腐倡廉,大力整治金融秩序,加大对于农业资金的投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高度关注老百姓关心的物价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想方设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并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效。

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情况也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中央政府正在通过各种努力,联合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来逐步解决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为建立未来的和谐社会而尽心尽力。适应于中国的中产阶级生长与发展的空间在未来将会逐步生现,而且其领地将会越来越广阔。

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未来。

[1][澳]玛格丽特·A·罗斯.后现代与后工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未来五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达两亿[N].信息时报,2001-07-21.

[3]龙永图大胆预测:中国中产阶级十年内达四亿[EB/OL].http://www.chubun.com/2201/12b/gb5/page42 -06.htm.

[4][美]尹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5][美]保罗·福塞尔.格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6][美]艾尔文·古纳德.知识分子: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观念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