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s较Vd多现于主宾位置的韵律成因
2011-02-08杨慧
杨 慧
(苏州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汉语单双音节的现象,长期以来受到语法学家的关注:王力(1980)、吕叔湘(1963)、周祖谟(1983)、张国宪(1989,1990)、端木三(1999,2000)、冯胜利(1997,2005)、王洪君(2000)、石毓智(2003)等都曾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这一问题。正如吕先生所说:“这似乎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有语法问题,也有词汇问题、修辞问题。”因此,他希望后人能“发掘情况、分析因素,找出些明细的规则来”。[1]415
本文所讨论的是主宾位置同义Vd、Vs。它们单双音节对应,意义基本相同。如“学、学习”“躲、躲藏”“睡、睡觉”“买、购买”“读、阅读”“帮、帮助”等。本文在确定成对的同义Vd、Vs时,根据词位意义,以基本义和常用义为标准,以《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动词用法词典》中的互释、互训为参照。另外,双音节词与单音节词具有一个共同语素。
一、Vd和Vs做主宾语的历时考察
现代汉语Vd单独出现在主语位置较受限,对句式有一定依赖,一般只出现在对举句,或由表判断、说明等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中。如:
(1)坐也不是,走也不是。
(2)学难,教更难。
(3)癌细胞已经选择了你的肌体,躲,没有用。
Vd出现在宾语位置时,常常作单音节动词的谓词宾语。如:
(4)他今儿不来,停练了。
(5)他这人没别的毛病,就是贪吃。
(6)我妈这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根据对CCL古汉语语料的调查,我们发现古代汉语动词主要作谓语,作主宾语的例子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以下例子已经可以证明,“Vd”出现在主宾语位置的现象由来已久。如:
(7)夫学,殖也。(春秋《左传》)
(8)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春秋《论语》)
(9)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东汉《论衡》)
(10)睡必兄专意护,我眠托弟着心外。(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11)老先生睡浓。(元《散曲》)
(12)御兄,你今日怎么这等贪睡也。(明小说《太监西洋记》)
(13)买皆用铁,如中国用钱,又以供给二郡。(三国《魏略》)
(14)有人拟买,高索价直,平地遍布黄金,树枝银钱皆满,世人重宝,必无肯买之。(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15)医无针药,可作为求买,以行术伎,不须必自有也。(东汉《史论》《新论》)
(16)他家中尚有老母,就便给人家教读,每年能得几何。(清小说《施公案》(三))
现代汉语中,这一情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跟Vd相比,无任何附加修饰成分的Vs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时更为自由,其频率也高出许多。如:
(17)我弟叫水清恩,学习(*学)特别好。
(18)阅读(*读)是一个优雅美丽的过程。
(19)只要有书籍存世,就必然有阅读(*读)。
(20)其中一些人特别厌恶偷窃(?偷)。
(21)回答(*答)是肯定的。
(22)对这场争论,崔子范用自己的创造作出了回答(*答)。
(23)各场馆已投入试运行,供运动员进行练习(*练),有的项目还向观众开放,卖票创收。
(24)我们要对他们给予帮助(*帮),要给他们送去温暖。
(25)李健吾是全才,他写小说,写评论,编剧本,搞翻译(*译),都是能手。
实际上,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过Vd、Vs这种功能差异(王淑华2002、陈娟2004)。在对应的Vd、Vs中,汉语更多地选择 Vs承担充当主宾语的任务。那么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汉代是汉语双音化的第一个高峰期,双音化的趋势在六朝时期(约四世纪到六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双音节动词并列结构首先复合词化(志村良治1984);随后,动补结构由“隔开”到“合用”逐步双音化(蒋绍愚1984、曹广顺1999、吴福祥1999)。汉语双音化的历史很长,各动词双音化的年代不一样,过程也不尽相同,现象极为复杂,一些双音节词,最初都是一个词组,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同形的“Vs”不同。如:
(26)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战国《礼记》)
(27)大者,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东汉《史论·新论》)
(28)李睡觉,思惟无端倪,又寝,复梦前妇人乞命。(北宋《太平广记》)
(29)母高氏,夜梦异光荧煌满室,愕然睡觉,有若怀身。(五代《祖堂集》)
(30)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战国《韩非子》)
(31)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於浮辞哉!(西汉《史记》)
同是战国时期,“学习”就已作为固化词出现了。但宋代和清代语料中还有例子证明“学习”为一个联合式的动词,此时“习”和“学”一样可以单独使用。如:
(32)学习,须是只管在心,常常习。(南宋《朱子语类》)
(33)我还要在姑娘跟前领教,习学习学武艺,不知姑娘可肯教导于我否?(清《小五义》)
同现代汉语中“睡觉”义的Vs出现在元代语料中,但到明代,“睡觉”仍保留睡醒的意思,因此,同时出现了两种意思的“睡觉”。如:
(34)见文叔醉倒于店,方才睡觉,起榻而坐。(明小说《东汉秘史》)
(35)我往那里睡觉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明《西游记》)
同时代出现在主位置上的Vd、Vs,其意义并不相同,如:
(36)至年十五,偶因抱疾,梦神人与药,睡觉顿愈。(五代《祖堂集》)
(37)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瞑。(五代《祖堂集》)
从语料来看,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的“学习”,最早见于明代。如:
(38)她自幼聪颖,喜欢学习。(明《古今情海》)
(39)似你聪明出众,学习并不甚难。(清《八仙得道》(下))
(40)他是小人的朋友,生性亦极好养龙,但是他的技术还未纯熟,尚须学习,所以不必同去。(民国《上古秘史》)
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睡觉”最早的例子见于明代,到清代则较为普遍。如:
(41)这小相公睡觉常好落枕,猛回头又好转脖筋。(清《醒世姻缘传》)
(42)我睡觉可死啊,要是刺客前来,你可叫醒了我。(清《小五义》(中))
(43)财主家晚晌睡觉都敞着门,如丢一根草棍,姓侯的赔一根金条。(清《三侠剑》(上))
(44)睡觉他得上床去,他不受了消息了么?(清《小五义》(上))
(45)八戒上前扯住长老道:师父,莫听乱讲,误了睡觉。(明《西游记》)
(46)夜色已深,略为拾掇,便打算睡觉了。(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又如“询问”、“回答”最早的双音例句见于唐代,做宾语的例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如:
(47)即令询问,乃闲仪耳。(北宋《太平广记》)
(48)可请求询问得否。(南宋《五灯会元》)
(49)吾极不愿人有询问。(清小说《清宫禁二年记》)
其它的如“躲藏”、“修理”双音化的年代晚一些,出现在主宾位置上的有:
(50)妖妇见得,躲藏无路,扭身一化,化为斗大蜘珠,向壁奔逃。(清小说《绣云阁》(上))
(51)你派我把擂台有损坏的地方都进行修理,我们陪着爷和大爷先回镖局。(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52)且又不知躲藏,只知道乱叫,所以一捉就着,我们就此先到了。(民国《上古秘史》)
(53)大内有佛殿数座,久已旷废,慈禧太后当国时也没有提议修理。小德张乃怂恿隆裕太后拨款兴修,报销至二百多万。(民国《清朝秘史》)
另一些双音节词如“阅读”、“购买”在清代才出现,主宾位置上的也比较少。如“阅读”23例中一例也没有。
从语料调查来看,我们大致可得出以下的结论:古代汉语中,Vd作主宾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在动词以单音节为主的时期,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主要是Vd。动词双音化后,Vs逐渐替代Vd出现在主宾位置上,从语料来看,明清以来,出现在主宾位置上的Vs的例子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可以认为,与Vd相比,Vs更多地出现在主宾位置上的现象,是随着动词的双音化趋势的发展自然形成的。
二、Vs多见于主宾语位置的成因与其韵律间的关系分析
双音化与主宾语位置之间是否有关联?或者说形成这一结果的内部驱动力量来自哪里?
我们知道,主语和宾语分别占据了句子的起始与终止的位置。首先,我们看宾语位置上的动词。
(一)宾语位置上的动词
朱德熙先生曾指出:形式动词后的动词只能是某些双音节动词。这意味着只有Vs才能出现在形式动词之后,成为宾语。但是,情况有时也有变化,譬如,形式动词“作”常带Vs宾语,如“作贡献”、“作牺牲”、“作调整”等,但它也有Vd宾语,如下例:
(54)讲完了请股东们提问,当面,递条子也可以,我将一一作答(*回答)。
上例的“作”也是形式动词,但“答”却是单音形式,改为双音“回答”则不能说。而下例同样是“作”,宾语却一定是双音形式。
(55)本书还针对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做出了回答(*答)。
如果用语法分析“作”与“作出”,仅是动词与动补结构的差异,并不影响他们形式动词的身份,但其宾语却只取Vd或Vs,有着唯一性。也就是说,宾语取双或单的规则有时超越了句法限制,体现出韵律特征。我们发现,动词作宾语时,除了句法因素外,与形式动词的音节数关系密切(如上例的“答”)。“进行、加以、予以、受到”等为双音,其后的宾语也是双音。“作”为单音,那么他后面的宾语可以是单音。且当宾语为Vs时,谓宾动词还会用其它语法手段进行内部调整,以适应音节变化。不只是“作”,又如,“受”也是一个谓宾动词,有“受累”“受死”“受害”“受罚”等单音宾语,如:
(56)老太太后期病得厉害,他两口子真受累了。
(57)在汉城奥运会上,最负名望的运动员本·约翰逊因服用兴奋剂而受罚。
(58)在波黑冲突中,首都萨拉热窝屡遭轰炸,无辜居民受害。
(59)即使它们无缘无故的来伤害他,他也只好俯首受死,死而无怨。
下例中,宾语为“Vs”时,“受”采用了双音形式。如:
(60)七款神态生动可爱,寓意吉祥的贺年工艺品投放省内及港澳市场,深受喜爱。
(61)忘年会依然备受青睐。
(62)陈总不厌其烦的态度使对方大受感动,订货数额从三万把增加到一百万把。
(63)物价上涨,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生活水平将下降。
(64)惊悉贵国关西地区发生地震灾害,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同样是虚义动词的“值得”,其后的成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
(65)该书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66)今年春节,有一副对联,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很值得一提。
(67)比利时对英格兰一场值得一看。
(68)恋爱的痛苦,比任何快乐都值得一尝。
(69)青城之值得一游,正在乎山的本身好。
(70)这种人值得一交。
(71)这并不是一种原始创新的想法,但不管怎样,值得一试。
“一+Vd”的结构实现了Vd的双音化,双音化后,成为了双音动词“值得”的合法宾语。或许有人会提出“一+Vd”有尝试义,“一+Vd”与Vd的语义有所不同,是因为语义不同才导致Vd不能成为“值得”的宾语。但是,我们如果把句中的Vd换成Vs,其可接受度仍大大增加。如:
(72)该书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值得阅读。
(73)今年春节,有一副对联,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很值得提及。
(74)比利时对英格兰一场值得观看。
(75)恋爱的痛苦,比任何快乐都值得品尝。
(76)青城之值得游览,正在乎山的本身好。
(77)这种人值得交往。
(78)这并不是一种原始创新的想法,但不管怎样,值得尝试。
从上文可以看来,动词与宾语搭配显示出韵律倾向,即单音谓宾动词倾向带Vd宾语,而双音动词倾向带 Vs宾语。“受累”“受死”“受害”“受罚”或是“作答”并不是词,不储存于词库中,与“受伤”、“受罪”及“作秀”“作弊”的固定词化不同,它们是句法现象。冯胜利先生曾提出双音步为汉语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单音是“蜕化音步”,“三音步”是“超音步”。在一般情况下,标准音步有最优实现权。汉语双音步理论为我们解释主宾语位置上Vd、Vs的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1+1”单单成双,或是“2+2”配对,都是合法韵律。“受累”“受死”“受害”“受罚”或是“作答”及“停练”虽然并不是词汇意义上的词,却是一个类词韵律词,“1+1”成就了合法音步,使其结合为一个独立单位。它的双音节奏极易使人产生一个词的感觉,从而将它认定为一个动宾格动词。一些四字联合式的动宾短语可以反证这一现象,如“退耕还林”。从认知学上来讲,这一过程属于“类化”。
谓宾动词以双音节居多,如“加以、进行、给予、予以、开始、继续、禁止、防止、学习、开始、喜欢、希望、害怕、从事、装作、声明、舍得、敢于、企图(试图、妄图)、尝试、受到、反对、负责、觉得、害怕、感到、记得、通知、肯定、表示、研究、准备、同意、看见、引起、表示、躲避”等,单音节谓宾动词较少,如“保、包、有、作、受、学、听、练、装、搞、试”。作者将《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所收动词音节数目和谓宾动词数目一并统计如下:
普谓宾总数1028 42 VD 422 10百分比41%23.80%VS 604 29百分比59%76.20%
从上表可以看出,双音动词在数量上占优势,双音谓宾动词在谓宾动词中占优势,因此,可以判定双音谓宾动词后的宾语也是Vs占优势。双音谓宾动词携带的宾语有双音的要求,即“2+2”,Vs宾语和双音谓宾动词各自独立,独立Vs宾语极易类化为一个名词宾语成分。
双音化是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占绝大多数的双音谓宾动词自然在词频上占优势,Vs宾语比Vd宾语多就成了必然趋势,Vs在认知上类化为名词程度高于Vd也就很自然了。我们不太选择Vd作宾语是因为它本身不独立,只是一个韵律词中的一个粘着部分,要依附于单音谓宾动词才能独立。Vs却是一个整体,它本身自足,以整体的资格与其它词发生关系。因此,在词的界面上,我们极易将Vs认定为谓宾动词宾语。
(二)宾语终止位置的自然停延与动词音节之间的联系
我们不可能一口气说完一个长句,因此,语流中有停顿。标点是停顿的标记,除标点外,句内的语法分界也会产生语流的停顿。这种停顿没有形式标记,但它真实地存在于语流中。我们把这种语流中的停顿称为“自然停延”①。另外,汉语是一种讲究内在节奏的语言,对终止还有一种隐蔽的要求。如下面112例的五个句子:
(79)
A青海省系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原句)
B青海省系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
C青海省系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D青海省系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十分分散,交通不便。
E青海省系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很分散,交通不便。
A为原句,B也很上口,但C、D、E则显得终止得太过急促。中国人褒奖写作水平时,用“文采斐然”、“文从句顺”或“文笔流畅”等形容。所谓的“流畅”我们认为除了遣词造句的准确外,还指“停顿”的节点自然,符合汉语的韵律节奏。“对称为美”是汉民族的审美情趣,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体现,在语言中表现为“对仗”。我们一般将对仗看作一种修辞手法。如:
(80)古老的羌笛催促着西行的商客,悠然的驼铃唤醒了沉睡的大漠。
这样的句子是美而和谐的,两句“成对”后,一个停顿显得极为恰当。不仅在书面语中,口语里大量的俗语也讲究字数对称。如:
(81)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82)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以上的例子指的是句与句间的对称。而在一个小句内,Vs的双音步可实现自然停延。双音形式动词配合双音动词,可实现对称,双双间有停顿,有对称,继而句子终止,给人以自然、稳定之感。单音形式动词与Vd结合,形成一个双音韵律词,成为合法音步后终止。“单音节谓宾动词+Vd”形成一个韵律词后,可以与其前的语言成分形成对称,产生一个停延节点,如“一一作答”,生成终止时的稳定感。也就是说,在句子的终止位置,Vd活动不自由,要与其它成分粘合后才终止,VS因活动独立自由成为谓词宾语的最简形式。
(三)主语位置上的Vd和Vs
汉语语流在线性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依据词、语法对句子进行分割,产生了语法分界,有了语流的停延。如:
(83)数年之后京雁诞生,诞生时窝棚外面的雪地里落满南飞的雁群,女孩啼哭,鸿声悲鸣,京雁爹就想到了一个“雁”字。
但有时,语流中的停延却不受句法的限制。如:
(84)据民间传说,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天,楼修八角,以显示八卦之意。
上例中的“楼修八角”按句法分割,应断为“楼修八角”,而在阅读时,却将“楼修”读在了一处,我们认为“楼修”正是为了满足其与“八角”的对称而临时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双音韵律单位②。且“楼修”始发,在书面语中,句子始发时,这种现象特别多。譬如“风催李桃,万紫千红,满园春色”,在旧体章回小说中,常以“话说……”两个字开篇,又如:
(85)忘记(*忘)这一真理,就要吃苦头。
(86)相信(*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您老的这一心愿必将得到实现。
(87)因此,对农业的保护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选择(*选)合适的时机和保护角度,实施适度的保护策略。
以上的例子提供了一种叙述始发的双音形式。一个句子,它的主语总是处于小句始发的位置。当动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时,“标准音步”的优先实现权使Vs比Vd更符合汉语的韵律要求。因此,只要是双音形式,就能较自由地出现在主语、或话题的位置上,对句式的依赖不是很强。如:
(88)比赛(*比)早就开始了。
(89)生气(*气)对身体不好。
(90)夏天,游泳(*游)是最好的运动。
(91)他呀,睡觉(*睡)沉,摸也摸不醒,顶多哼哼几声,一转身又睡了。
(92)吃亏(*亏)是福。
(93)生病(*病)不是你的过错,离什么婚?
而Vs的双音特征,使它天然的具有了出现在主语始发位置上的先天优势,因而人们在Vd、Vs的竞争中选择了Vs。由此,我们认为Vd、Vs的主宾语位置上的功能分化可以说明汉语语言理论中有一个语法与韵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层面。
[1]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M]//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端木三.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J].中国语文,1999(4).
[3]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4).
[4]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
[5]冯胜利.汉语韵律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王洪君.汉语的韵律词和韵律短语[J].中国语文,2000(6).
[7]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8]程娟,许晓华.HSK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9]季瑾.HSK甲级单双音同义动词部分不可替换的类型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
[10]孙德金.语法不教什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