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手”来源纠谬

2011-04-02顾劲松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杨琳双音大小便

顾劲松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在日常生活中,“解手”可谓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该词的解释是“排泄大便或小便”[1]701。然而,排便义“解手”不单现代普遍用之,这种称说由来已久。查考比较可靠的语料,排便义“解手”最早出现在以下文献之中。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2]948《古今小说》卷二十二:“贾涉见他说话凑巧,便诈推解手。”[2]948《醒世恒言》卷三:“王九妈正在净桶上解手……”[3]647《练兵实纪》卷六《练营阵》第八,防解手:“凡行途有解手官军,下道之时,该管队内即以一人在傍守之。俟毕,追赶入原伍。迟三里不至者,贯耳示众。”[4]127-128《练兵实纪》卷七《练营阵》第十八,处夜解:“……夜间不许容一人出营解手。”[4]137这几处“解手”无疑都是排便之义。

“解手”缘何跟排便产生联系,到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音讹说、双音说、移民说。

音讹说认为排便义“解手”的“手”本为“溲”,“解手”实际上就是“解溲”,因音近讹变为“解手”。持这种看法的有骆伟里(1997)等。骆伟里以为“解手”的“解”本是排泄的意思。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均可称之为“解”。《论衡·寒温》:“人中于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于路只推腹痛难忍,几遍要解。”[5]12“溲”亦与排便有关,这在我国早已有之。有指排泄小便的动作,《国语·晋语四》:“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有指小便本身,《后汉书·张湛传》:“湛至朝堂,遗失溲便。”有泛指大小便,《史记·扁鹊苍公列传》有“令人不得前后溲”“难于大小溲”“不得小溲”等记载。司马贞《索隐》:“前溲谓小便。后溲,大便也。”[5]12

骆文的理解是:“手”(shǒu)上古音为幽部书母字,“溲”(sōu)上古音为幽部生母字,两字古音韵母相同,声母相近。而“溲”字笔画繁多,“手”字笔画简单,更何况大小便均需手的帮助,所以在话本小说之类俗文学作品中,将“解溲”讹误为“解手”。[5]12

应钟《甬言稽诂·释形体》考释宁波话,“今如厕曰‘解手’”,“屎曰大手,溺曰小手”,“‘手’即溲也”。[6]237、418陆澹安提及“解手”有“小便”义,同“解溲”。[3]647

双音说认为“解手”由排便义的“解”双音化发展而来,持这种看法的是杨琳(2001)。

杨琳以为,“解”有排解的意思,其排泄大小便的意义就是从排解义引申来的,并指出“解”的这一意义汉朝文献中已见使用。至于“解”为何缀上一个“手”,他认为是有两个原因促成的。一方面,汉语词汇有强烈的双音化要求,而“解”是个单音词,称说不便,需要双音化。另一方面,上厕所又有“净手”的说法。受“净手”的影响,“解”也加上个“手”变成了双音词。“手”只是双音化的手段,并无实在意义。[7]132

移民说认为“解手”表示排便发端于明清时期,与大规模移民传说有关。陈世松(2003)提及顾颉刚对四川一带“解手”含义和来历的考证:清初政府强迫移民,先以湖广之民填四川,继以江西之民填湖广。当移民之际,悉系其手,牵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壮丁然。被移者内急,辄请于解差曰:“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称,流传外方,莫诘其义。[8]148张国熊(1995)指出:“湖北人把上厕所称为‘解手’,是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从江西运来的,途中想大小便时要呼喊官兵松绑,故‘解手’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9]116

类似的还有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从大槐树迁出的移民,“一部分到河南、湖北等地,一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10]上述移民传说当中,“解手”由来的故事情节基本一致,都是缘于被捆绑之移民途中需要大小便,便请求解押人员松绑,把手解开,为简单明了起见,后直呼“解手”,“解手”表示排便义由此产生。

审慎考察发现,上述三种观点都难以立足。

音讹说难以立足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倘若“解手”果真是“解溲”音近而讹,那么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在排便义“解手”以前,“解溲”一词应该沿用已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溲”最终讹变为“解手”。然而“解溲”直到现代文献中才有发现,比“解手”出现反倒晚得多。沈从文《会明》:“遇到半夜醒来出帐篷解溲。”田野《火烧岛》:“天亮了,像已经过去的千百个早晨一样:起床号、穿衣、叠被、解溲、洗脸……然后,坐下来等着开饭。”[11]1363现代上海话中也有“解溲”的说法。可这些“解溲”都在“解手”之后出现,这与音讹说“解溲”讹为“解手”的顺序相悖。另一方面,“手”(shǒu)《广韵》书九切,上声有韵,书母[12]302;而“溲”(sōu)《集韵》踈鸠切,平声尤韵,生母[13]559。两字虽然都来自流摄尤韵,但是声母并不相同,且声调迥异,仅凭此无法确认是语音相近的讹误。

双音说推测成分较多。其一,汉语词汇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双音化确是一个总的趋势。然而,汉语史上确凿的语言事实如下:在排便义“解手”出现之前,用以表示排便的双音词业已存在,譬如“净手”,此外还有“小溲”“大溲”等等。这些双音词足以在日常生活中称说排便,排便义“解”双音化没有必然性。认定“解手”就是“解”的双音化过于武断。其二,杨琳以为“手”字只是双音化手段,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其实,即便我们假定“解手”是受“净手”影响而产生,“解手”的“手”理当具有跟“净手”的“手”相同或相近之义,不能断定“手”无实义。

移民说有附会之嫌。首先,这些移民传说都发生在明清时期,而排便义“解手”最早出现于明朝以前。《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古今小说》卷二十二:“贾涉见他说话凑巧,便诈推解手。”这两例“解手”都收录在《宋元语言词典》(1985)词典当中。颜景常(1992)指出,多数学者认为《京本通俗小说》是元代结集的一部话本集,它的刻印者缪荃荪在跋文中说此书“的是影元人写本”。他认为该书“最后写定时间应该和《水浒传》差不多,当在元代后期或末期”。[14]102、104可知“解手”表示排便义至迟在元朝已是事实。其次,这些传说牵涉到明清两代移民,时间跨度大,触及区域广,移民性质和特点不尽相同,然而诸多时点的移民活动竟然都产生排便义“解手”,且还出于同样原因,的确无法让人信服。再者,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排便义“解手”的说法分布甚广。据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的排查统计,北方方言区的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哈尔滨、济南、洛阳、徐州、武汉、成都、贵阳、柳州、南京、扬州,吴语区的苏州、杭州、宁波、崇明、丹阳,湘语区的长沙、娄底,赣语区的南昌、萍乡,以及隶属于客家话的梅州等地都有类似说法。[15]排便义“解手”涉及上述20多个汉语方言点,覆盖汉语五大方言区,很难想像它们都与各地移民传说有关。很显然,“解手”源于移民传说实在靠不住。

我们认为,“解手”的排便义是由“解手”固有的解决义直接引申发展而来。

非排便义的“解手”一词起源较早,元代以前文献已见。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两都相望,于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宋范成大《送周直夫教授归永嘉》诗:“知心海内向来少,解手天涯良独难。”[11]1363宋秦观《次韵子由斗野亭》诗:“不堪春解手,更为晚停舟。”《寄李端叔编修》诗:“旗亭解手几冬春,闻道归来白发新。”《寄张文潜右史》诗:“解手亭臯才几月,春风已复动林塘。”宋杨万里《辛卯五月送邱宗卿太博出守秀州》诗二首之二:“论诗春雨夜,解手藕花初。”[16]180-181这些“解手”跟“解携”同义,犹分手、离别。《宋书·庾登之传》:“幼绪语人,吾虽得一县,负三十万钱,庾冲远乃当送至新林,见缚束,犹未得解手。”[11]1363这里的“解手”乃是解脱、解决之义。

可见“解手”一词至迟唐宋时期已经出现。“解手”开始乃分手、离别之义,后来的解脱、解决义是分手、离别义的引申发展。这种解脱、解决义在后来继续存在,《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这恶物是老人化身来的,若把这恶物打死在这里,那老人也就死,恐不好解手……”。[11]1363再后来“解手”还能直接指解决事情的手段或办法,《水浒传》第三九回:“我教仁兄一着解手,未知如何?”[11]1363

作为一种很平常的生理活动,大小便本就意味解决或放下一种负担,是一种生理上的解脱和放松。但是,排泄大小便这样的事情,人们总不愿意直接出口,日常生活中常用婉辞方法加以回避。这样一来,“解手”的解脱、解决义自然被人们用来称说大小便,如同将一件事情解决了一样,“解手”一词也就顺理成章地增添了排便之义。

后来,“解手”原有的分手、离别义逐渐湮没,而排便义则沿用至今。如《野叟曝言》四三回:“星光之下,看清了一带村塍,蹲身下去解手,摸着腿上伤口,全没疼痛。”《龙图耳录》八七回:“起来忙忙的到了院内,才待解手,只见那边有人以指弹门,却不呼唤。”[17]575《红楼梦》二十九回:“一面回头叫宝玉,谁知宝玉解手去了才来,忙忙上前问张爷爷好。”[3]64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以为他到外面解手,谁知一等他不回来,再等他也不回来,竟是‘溜之乎也’的去了。”马南邨《燕山夜话·新的“三上文章”》:“只要有思索的机会,到处都可以运用思考,甚至于在厕所里解手,也是思索的好机会。”[11]1363

[1]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3]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戚继光.练兵实纪[M].邱心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

[5]骆伟里.“解手”来源之我见[J].咬文嚼字,1997(5).

[6]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

[7]杨琳.“解手”与“胡豆”释名[J].辞书研究,2001(1).

[8]陈世松.“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J].中华文化论坛,2003(3).

[9]张国熊.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0]秦玉龙.平凉人为啥把上厕所叫“解手”[N].平凉日报,2009-01-10(003).

[1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十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12]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13]丁度.集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14]颜景常.古代小说与方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15]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K].分卷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004.

[16]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第四次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7]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K].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杨琳双音大小便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量变到质变
鬼祭饭
安寝一老年人自动排便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入厕也开心,爸妈都放心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
罚款告示(大家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