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乡镇旧志考述
2011-04-02曹培根
曹培根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为文献重镇,著述家辈出,地方文献称富。《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载有清以前1861人的4191种著作,附录229种[1]692-895;其中,方志占了相当的比重。常熟宋代以来除修县志外,还有各种乡镇旧志,详尽地记载了常熟古镇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人物艺文,是了解晚清以前江南古镇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史料。笔者2006年申报“常熟乡镇旧志集成”整理项目,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立项并被收入《文献丛刊》,2007年8月由广陵书社出版①《常熟乡镇旧志集成》收录20种乡镇旧志,其中《小吴市记述》为常熟市图书馆藏本,《桂村小志》、《恬庄小识》为上海图书馆藏本,《唐市志再补遗》为常熟顾純学先生藏本,其余根据《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核上海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藏本。。全书100万字,汇辑了常熟梅李、徐市、东张、白茆、支塘、唐市、老吴市、董浜、归市、苏家尖、钓渚等主要古集镇的旧志20种。这些乡镇旧志多由常熟文献学家纂修,各志互相连贯或续补、互见,成为反映清末以前江南文化名镇的百科。
一、常熟梅李镇旧志
梅李为常熟大镇,现存《梅李文献小志》等多种。
(清)潘镐纂《梅李文献小志》不分卷,抄本。潘镐(1725—1786),字肇丰,一作绍丰,号芑湄,清昭文梅李人,乡文学仁孙,廪生。晚年师事梁同书,擅行草,善诗,著有《略识一丁》2卷、《蠡测篇》4卷、《雪鸿小集》1卷、《广陵游草》1卷、《广陵杂咏》1卷。《小志》分为集文、集诗、补遗、杂记。集文收录宋、元、明、清人文,如宋陆绾的《胜法寺新十方记》、叶梦得的《胜法寺转轮藏记》,元赵孟兆页的《海虞季氏续修家乘序》,明徐祯卿的《谈艺录》、文徵明的《题别稿中焦桐集序》等。集诗、补遗收录宋、元、明、清人诗。杂记多记述梅李的历史、人物。诗、文、杂记史资丰富,如集文载钱谦益《季氏修谱序》等不见新版《钱牧斋全集》。书后有“壬申四月二十二日始,五月十一日录竟。虹隐居士。”为徐兆玮抄本。
(清)黄炳宸纂《梅李文献小志稿》不分卷,抄本。黄炳宸,字步云,一作谱云,号南陔老人,清昭文梅李人,道光十九年(1839)诸生,熟于邑中掌故。著有《南陔草庐诗草》8卷、《诗余偶存》1卷、《唐诗约选》、《宋诗约选》、《国朝诗选》。《志稿》署名“南陔老人黄炳宸谱,云甫录”[2]105,记梅李并附邻近事迹,内容包括梅李地理方位、道路、桥梁、邻近集镇、土产、寺观、书院、园林、第宅、冢墓、列传(封赠、义烈、文苑)、艺文(碑记、志铭、诗)等,间集诗文,史料多引《昭文志》,记事梅李书院至清同治八年(1869)。
(清)黄宗城纂《梅李补志》不分卷,抄本。黄宗城,字莱峰,清昭文梅李人,炳宸子,光绪五年(1879)举人。官沛县训导,兼主歌风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去世,卒年60余。著有《蓬莱居士文集》、《海棠仙馆诗稿》、《皖游吟》。《补志》列水利、桥梁、古迹、土产、药品5目,内容补志之缺,尤其是土产、药品载当地77种土产和65种草药,为研究梅李及邻近地区农业出产提供了重要资料。古迹中载建文石佛墩:“有石三面刻佛像,一面书建文三年七月十五日,故墩以石佛名。明成祖即位,诏除建文年号,以永乐直接洪武,凡载在书籍镌于金石者,刬削殆尽,而是石独以荒郊寂寞,幸而获全,遂名曰‘建文石’。”[2]144对研究明朝建文、永乐历史有参考价值。
(清)黄冈纂《新续梅李小志》不分卷,抄本。黄冈(?—1911),字鉴人,清昭文梅李人,宗城子。光绪十六年(1890)府学生,曾任梅李乡董。黄冈纂此志是鉴于“《梅林小志》三册,所记事实间有钞录旧《志》处,然皆查核情形,古今符合者方录存之,盖非从事钞胥也。其有当时遗漏,以及后日变更之处,今复躬自访查确实,补录附于《小志》,以备参观并采。”[2]149《小志》列堂局、书院、义学、桥梁、寺观、古迹、邻近村镇、祠堂、冢墓、物产、人物、艺文及梅李附近庙宇、寺观,多据访查确实,弥补缺漏。如物产补充小布、红糯、旱稻、菜花鸡、银鱼、马铃瓜、小茴香、金沙、方竹等,旱稻为“近日大吏从东洋觅得旱稻谷,分发各州县,转给乡民试种”[2]153者,是外来物种研究的重要史料。
(清)黄冈纂《梅李文献三志稿》不分卷,抄本。此志设水利、义举、冢墓(附梅李邻近寺院)、宦迹(附中官)、科第(贡生、林士、流寓)、人物、集诗、集文。记事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同里彭邦俊、黄冈等募建梅李南冈身路下,年久失修,日就坍圮之“陆泾桥”。水利载:“李墓塘之源,自周泾口而来,转入白茆塘,遂入于海,而转入徐六泾,亦归海。寨角,韩蕲王屯兵处也,在梅李西南三里许,近有擂鼓潭。”宦迹载顾柄、徐灏、徐昌穀,并附中官朱云,“以吾邑为中官者仅一人,因附载于此”。集诗载吴道源《梅李灯》、张尹宾《建文石》、徐涵《聚沙塔》、潘镐《胭脂墩》,以及集文邑令韩桐《胜法寺斋田记》等梅李地方文献,均有史料价值。
二、常熟唐市镇旧志
唐市为常熟又一大镇,现存旧镇志很多。
(清)倪赐纂,(清)苏双翔补纂《唐市志》3卷,抄本。倪赐,字三锡,号闲谷,清常熟唐市人。少不屑攻举业,专肆力于诗古文词。为苏国士入室弟子,与许朝、苏汝砺等相切磋。诗宗韦孟,恬淡如其人。性狷洁,沈德潜屡招之,谢不往。长于礼,里中多就咨询。工琴,善画兰。晚年授徒一室,与同里耆旧结七老吟社。年89卒。著有《唐市徵献录》2卷、《续编》2卷、《香祖居诗钞文钞》、《唐墅诗存》4卷、《续编》1卷。苏双翔,字仲山,号芷生,清昭文人。嘉庆七年(1802)诸生。不尚时趋,为文古茂。博览群书,尤精丧祭诸礼。年77卒。所著诗古文辞藏于家,经乱散佚。此书首有方燧、何忠相、许朝、苏汝砺《序》、倪赐《例言》、苏双翔《补辑唐市小志序》,末有倪赐《跋》、张邦镇《校订唐市志求撰序文小引》。全志如何忠相序所述“谨严有义法”[2]304,以记述水利、物产、名胜、科第、仙释、节烈、经术、文章占优。卷上,载卷一本志、形胜、山水墩附、水利、古迹、国制兵防、社仓、乡约、里至、街弄、桥梁、园亭、祠宇、冢墓、物产、风俗、节序。卷中,载人物(孝义、文苑、选举、耆硕、艺士、游寓、释老、列女),选举包括进士、举人、贡生、荐辟、武科、援仕、掾仕、封赠、处士。卷下,载艺文、杂记,艺文包括集诗、集文。物产载香红莲等27种。风俗、节序记民风习俗,富有地方特色。人物以维持名教、崇尚文学为重,游寓载顾炎武传,记其“明季天下多故,奉母避兵,居语廉泾。”[2]338艺文集文与《唐市徵献录》互补,集诗、集文载唐寅、杨涟、张采、沈德潜等诗文。
(清)龚文洵纂《唐市补志》3卷,抄本。龚文洵,字少湘,清常熟唐市人。生平乐善好施,文行修谨,擅书法。此志前载光绪十四年龚文洵自序,称其父道光二十年得倪赐《唐市志》3卷,与塾师苏双翔反覆参考,网罗旧闻,分类增表,修辑成3卷,咸丰、同治间战乱遗失,光绪十四年觅得上卷,访张文卿家得中下二卷,于是龚文洵录存补辑成此3卷。志以平列体立目,设20目。卷上,载山水(墩附)、水利、园亭、祠宇、家祠、冢墓、物产、善举。卷中,载孝义、文苑、选举、处士、耆硕、艺士、游寓、释氏。卷下,载艺文(附闺媛、方外)、集诗、集文、杂记。记事始于明永乐,止于光绪十年,耆硕陈均传记“光绪十年十一月”江苏督学使奖给匾额事。立《善举》目载从善公局、育元堂、义庄、义学,为旧志所无。集诗载杨彝《题唐市十景》、钱谦益《寄许文玉》、宋文杓《唐市十景诗》等,集文载彭睿《独建通济桥引》,均有史料价值。
(清)龚文洵纂《唐市志补遗》1卷,抄本。此志设水灾、旱灾、变迁说、杂录4目,续补记事始止于光绪十六年。旱灾记光绪十六年筑圩堤事。杂录补前志之缺。变迁说述:“我镇地近申江,自道光二十一年各国通商之后,管见洋物穷工奇巧,难以枚举。传来异物,从所未见,始得尝新。一切寓目世事迁变,非曩日可比。洵才疏学浅,不敢以蝇附骥尾,聊以直笔,识在于后时。”[2]397列黄蜜罗瓜、东洋花生、广东黄瓜、自来火、洋油、竹布、东洋茶杯等器皿、洋伞、《申报》、风兜、马褂衣服、鞋袜、洋药、礼仪,记“风俗之变迁”,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清)龚文洵纂《唐市志再补遗》不分卷,抄本。此志设集诗、集文2目,补前志,有史料价值。如集诗载顾炎武《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彭睿《唐市十景图题诗》等,集文载陈祖范《书倪母守节录后》、邱园《坞丘山重建大殿并完殿缘起小记》、赵同钧《重建东岳行宫记》、《重修广福禅院记》、倪赐《募建万安石桥启》、《改建万安桥铭并序》、张瑛《重筑分水墩记》附书庚申阵亡二十五人姓名。
三、常熟东乡各镇旧志
支塘、徐市、吴市、董浜等常熟东乡各镇旧志有多种。
(清)顾镇纂,(清)周昂增订《支溪小志》6卷,抄本。顾镇(1720—1792),字备九,一作佩九,号虞东,又号古湫,清常熟支塘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十三年授国子监学正,十七年迁助教,十九年进士,任洊历宗人府主事,与修《玉牒》,二十八年引疾归。曾学于陈祖范,又游黄叔琳、陶正靖门,邃于诗礼,所著诗古文词成一家言,辑有《明文观》。历主金台、虞山、白鹿、钟山书院。年七十三卒。著有《虞东学诗》12卷首1卷、《三礼札记》10卷、《黄昆圃先生(叔琳)年谱》3卷、《钱法考》1卷、《拳谱》1卷、《虞东文钞》4卷、《诗钞》3卷、《应制诗》1卷、《虞东先生文录》8卷、《明文观》216卷、《补遗》4卷、《隆万文擏》。周昂(1732—?),字千若,号少霞,清常熟蔡泾人。乾隆三十年(1765)选贡成均,廷试授安徽宁国府训导。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三十七年称病辞职归里,曾经理虞山书院。工诗词,尤长于韵学。著述甚富,有《古韵通叶》、《通韵叶音》、《入韵备叶》、《小学卮言》、《韵学集成摘要》、《通叶略例》、《此宜阁说经賸稿》、《中州全韵》22卷、《十国春秋拾遗》1卷、《备考》1卷、《元季伏莽志》10卷、《视荫笔记》、《此宜阁诗钞》1卷、《少霞诗钞》10卷、《拾遗》1卷、《无题诗》1卷、《落花诗》1卷、《落叶诗》1卷、《彤管遗徽》2卷、《西江瑞传奇》、《据悟轩玉环缘传奇》2卷、《兕觥记传奇》、《两孝记传奇》等。顾镇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辑成纂《支溪小志》4卷,稿未付梓。周昂取原本重加厘订,增十之四,订正十之七,分为6卷。顾志原本分地理、人物、往迹、艺文合杂志为五类,周昂重订本地理列水、陆二类,增沿革、闾里、都鄙,订正村坊、桥梁。顾志地理、人物、往迹、艺文有小序,其余周昂重订增入,并增乡校。人物增游寓、方外二类,义仆附孝行合为孝义,杂志增记土产、风俗、轶事,往迹另列义冢,艺文志原本不分卷,重订本厘为二卷,上卷载诗文为“支塘人与地作者”[2]176,下卷载里人诗文。增订本以记述地理、闾里、都鄙、水利、桥梁、乡校、科第、文苑、第宅、园林、寺观、风俗、轶事见长,周昂间加按语考证,更富史料价值。例如,地理志沿革:“吾里本属废县,与他镇不同。顾设县所由,府、县《志》俱以为张士诚所筑,非南沙旧址。府《志》出王侍御峻,县《志》出陈司业祖范,两公皆邑人,考据宜核实。而虞东原本力辨为晋代之南沙遗迹。顾,乡人也,其立说又与王、陈歧。后进之士未敢臆定是非,姑备列如左。”[2]177“昂按:支塘为南沙废县,张士诚筑支塘城,与南沙风马。”[2]179地理志水利增订载有大量治水文献,成一特色。周昂间加按语。人物志明经周昂以“论曰”、“昂按”,补充重要的科举史料。往迹志第宅园林辨“芙蓉庄”“邑《志》直云钱氏所创,失其考矣。”[2]245杂志增订土产有银鱼、虾虎、桥丁鱼、木棉、大豆、瓜蒌、薯蓣、大黄、益母草、豨莶草、夏枯草、土贝母、桕子、地丁草、藿香、金银花、苍耳子、真珠草、鱼腥草、荔支草,后面“三种《本草》不载”[2]257。艺文志所辑诗文以证史为选择标准。诗载《白茆歌》,并阐述白茆山歌产生原因:“白茆港在县东南,元时为芦茅之地。至元甲辰,张士诚发兵民夫十万,委左丞吕同佥督之,堑其地为港,长亘九十里。其时有采民言为之歌者。”[2]259-260文载宋代郏亶的《上治田利害书》、明代俞谏的《请浚白茆疏》、杨舫的《白茆水利疏》、耿橘的《上台司论水利用湖不用江书》、陈瑚的《开江议》等重要文献。
(清)吴卓信纂《桂村小志》不分卷,抄本。吴卓信(1755—1823),字顼儒,一字立峰,清常熟桂村人,地理学家、藏书家。父东才,姊静,均有文名。少孤,尽卖遗产,购书万卷,坐卧其间。太仓冯伟称其才,为之延誉。邑先辈邵齐熊、吴蔚光折节与交。尝游淮徐,历齐鲁,走京师,专心研究地理之学,至关中,尽拓汉唐金石以归。著有《澹成居全集》、《北窗识小录》、《澹成居未刻稿》,辑有《虞山文存》、《国朝四名家文精选》。现存稿本还有《汉三辅考》24卷、《三国志补注》存3卷、《汉书地理志补注》103卷、《澹成居诗残稿》1卷、《高府君(玉成)家传》1卷附《事由清册》1卷。《小志》不分卷,为未定稿,以集文、集诗为主,载有关桂村历史和人物的序跋碑记文、墓志铭、名家诗文。中间插入有关桂村地理方位、水利、集镇、土产、寺院第宅、冢墓、列传等方面的内容,设目为:双凤乡、三十八都、水道、何家市、乡约所、社仓、体仕局、义冢、水利、虞园、土产、桥梁、祠祀、寺院、第宅、碑刻、杂记、冢墓、进士、举人、贡生、荐举、封赠、生员、文苑、义侠、儒林、孝友、耆硕、唐墅志总目、艺术、流寓、列女。所集诗文富有史料价值,如志中有屠隆①屠隆,浙江鄞县人,一说为《金瓶梅》的作者。所撰《何商楫先生传》、《目山何先生墓志铭》、《雍山何公墓志铭》,屠隆与常熟何商楫等人关系密切,传中表达出屠隆的仙佛思想,是研究屠隆思想和交往的重要史料。
(清)顾崇善纂《里睦小志》2卷,抄本。顾崇善,字齐宋,号云咸,清昭文徐市人。善书法,工诗词。谈吐温淳,风流儒雅。屡应小试不售,至老学业不辍,嘉庆元年(1796)与里中文士创立“惜字会”,后齎志以终。里睦,本名李墓市,又称老徐市,今名徐市。《里睦小志》上下2卷,卷上为地理志(方域、闾里、都鄙、村坊、坊表)、水利志(川泽、桥梁、建闸、浚塘)、乡校志(社学、公所、乡约所、惜字会、营房、公局)、人物志(科第、明经、恩荣、仕籍、文苑、武略、笃行、耆硕、艺学、列女、游寓、方外)、往迹志(神庙、祠宇、寺观、古迹、第宅、墓域)、杂志。卷下为艺文志(集诗、集文)。有的门类有小序,文中间加按语及附注。人物多所考证,详注此处,有史料价值。如“钱迪,甦之子。”“按:邓《志》载,钱甦,罟里村人,而迪墓在智林寺后。盖甦本李墓人,后移居罟里村。村外有钱家门,西南有钱家仓、花园桥。”
程心龛纂《里睦小志艺文志补》1卷,民国间稿本。程心龛(1881—?),名曾庆,字星五,又字星阉,清昭文徐市人。民国四年(1915)创办常熟县徐市乡立第六国民学校,任校长。抗战中1937-1940年出任徐市镇镇长。1948年11月被聘任为常熟县文献委员会委员。编有《常熟乡土教科书》2卷。因见顾崇善编《里睦小志》仅有“艺文志”目录而佚内容,遂悉心搜集历年手拓碑记及散见于集部有关徐市的文献汇录成《里睦小志艺文志补》。书中分碑记、序跋、杂文、诗词、书目五类。碑记补充重要文献,如《重修李墓塘钱氏祠堂记》程心龛记“碑石毁于丁丑之劫,此文照原拓本录存。”[2]673又记“此碑于民国二年建筑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舍时为余所发见,完整无缺,惟篆额未见。凡二十行,每行四十格,文六百六十九言,首尾年月题名五十五字。书宗率更,殊堪宝贵,即移至智林寺慧照堂后保存。讵二十六年丁丑岁十月十一日晨,被日寇飞机投弹炸毁,事后检得残石数块,等于玉碎,可叹可惜!要知世间古物能历劫犹存者,应珍重护持也。此本系余发见时手拓,仅此一叶,已成孤本矣。”[2]673序跋、杂文录《海虞文征》外,也补充有史料价值的文献。间加考证,如钱(观复)墓考证:“《里睦小志》抄本作钱筐墓”,“朱稼洲原抄本仅作钱某墓”。“根据明成化钱昌《重修贵泾桥记》,略云:昌曾大父谦斋先生遗言:我死必葬我于李墓,此实我旧宅之基也。又云旧宅之东南不足百步有石桥,名贵泾。以此线索,就《邑志》所载,得如下考证:《邑志·耆旧》:宋钱观复父衎,于吴越为疏属,有赐田在常熟李墓,因家焉。桑《志》:宋免解进士钱言忠墓碑有云:先世有赐田在常熟之李墓,因家焉。言忠,观复之孙、俣之子也。《邑志·第宅》:宋免解进士钱言忠宅在李墓。明钱甦,俣之后,宅在古里村。甦孙完、宣颜其堂曰“思贻”;密颜其堂曰“思慎”。吴文恪并为作记。”[2]689诗词据石刻辑录重要文献,如长沙陈鹏年《题虞山程永祖暨妻陈氏双孝诗庚寅季夏偶书于金阊官舍》“此石刻现在佑圣道院西首总节祠凝云堂东壁。字作行草,尚完整。庚寅,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九五三年改建校舍,石刻未能保存。”据程心龛《〈里睦艺文志补〉书后》记,稿本定稿“时公元一九五三年,岁次癸巳仲夏之月”。至1957年,程心龛“重过石梅图书馆,得见新征集之旧抄《里睦志》两本,其一本即朱稼洲先生未见之下卷《艺文志》,第收辑未广,如明成化年间钱昌《重修贵泾桥记》即漏未编入。拟欲与此稿校对,另编《里睦艺文志补》,而力有不逮。此心殊耿耿也。一九五八年大暑七八叟挥汗志。”[2]713
(清)王宝琛纂《小吴市记述》不分卷,抄本。王宝琛(1797—1855),字二亭,又字彦甫,清昭文吴市人,安义子。先世宋奉议郎王觊,南渡初迁常熟浒浦,后世居小吴市。宝琛颖悟异常,年二十五补诸生。师从翁心存、单学傅。工草书,兼工诗文。家居授徒,性狷洁,不妄交。作不多,存稿不轻示人。曾董开浚徐六泾及高浦、朱堰二塘,例授登仕郎。《小吴市记述》作于“道光二十年岁在庚子六月”[2]719。未见各种地方志目录和地方文献著录,所记简明扼要,以撰述并注的形式,介绍小吴市地理方位、集镇、水利、交通、寺院、冢墓、物产、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作者“考诸简策,得自见闻,物必求根,事皆核实。”如述小吴市误萧为小,注:“前明市长数里,有萧、吴二姓居之,故名。市中有参将署。嘉靖时,值倭难,连被兵燹,廛舍千家,仅存一二,因误萧为小。此说乡中父老,言之凿凿。”[2]717
(清)马幼良纂《四镇略迹》不分卷,抄本。马幼良,名元培,号吉孙,清昭文徐市人,松江府学训导宗来子。光绪十三年(1887)庠生,江苏试用训导。光绪三十一年,其以历年积存典捐为经费,将徐市智林书屋改办为智林初等小学堂,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辞职。1910-1911年间任徐市乡乡董。《四镇略迹》记老吴市、董浜、归市、苏家尖四镇,分4部分。老吴市载地理位置、户口、街道、河道、桥梁、神庙、佛寺、牌坊、祠堂、公所,记事至光绪二十一年。董浜载地理位置、人丁、街道、河道,桥梁、村社、神庙、佛寺、坊表、公所,义庄,记事至光绪十九年。归市载地理位置、户口、桥梁、神庙、佛寺、坊表、义庄、义塾、河道,记事至光绪十八年。苏家尖载地理位置、街道、河道、桥梁、神庙、佛寺,村庄。全书载四镇略迹,纲挈目张,保存4镇基本史料。
王鸿飞纂《双浜小志》3卷,民国未完稿本。王鸿飞(1883—1939),字采南,号懺庐,清常熟东张人,王元龄子。光绪间庠生,龙门师范毕业。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一年间为常熟中西学堂及常昭公立高等小学堂教员,宣统元年(1909)应徐兆玮之邀返故里东张观善小学执教。民国二年(1913)正月任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长,同年五月任常熟县视学员。民国九年,被徐世昌总统授予九等嘉禾章。任江苏省第二届省议员。书前载《编辑〈双浜小志〉例言》,称以古双浜市名志是“怀旧之意”,所载为常熟东张市为范围。取材新旧邑志、世家谱乘、名人专集、私家纪载,录原书名字。卷一为沿革、区域、市镇、水利、田赋、蠲赋、振灾,市镇详志街巷、商业、交通、邮电、捐税、卫生、防务、消防、度量衡、路灯,田赋记事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振灾记事至民国二十一年。卷二为户口、人物,户口载有街乡住户数和人口数等详尽的户口史料,人物分孝友、义行、耆硕、忠勇、文学、隐逸、艺术、列女、流寓、方外等类并附人物列传,流寓载海瑞,流寓范春荣记事至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十日。载卷三为艺文,先专集目录并附名人序跋,后选录邑人诗文。所翁同龢《太原家乘序》不见《翁同龢集》。书中“凡关系地方文献,足资稽考之文字,撰著不论是否邑人,一一录在每类之后,以便考览。”[2]747水利载海瑞的《请浚白茆港疏》,海瑞“开浚吴淞,随又巡历常熟县”[2]758,提出请浚白茆港,“悉照吴淞江例,不取民,不损官,并给仓廪之积,拟于春仲兴工,伏望特命工部覆议施行。”记录了明忠臣海瑞在常熟成功浚白茆港的政绩。
四、常熟西乡各镇旧志
常熟西乡各镇旧志也有多种。
(清)单学傅纂《钓渚小志》不分卷,抄本。单学傅,字师白,号钓翁,清常熟钓渚渡人。父单继华,字协唐,号野亭,乾隆四十三年游庠,家贫力学,吴蔚光延之课子,著有《小题制义稿》、《选景岳方》四卷。学傅嘉庆五年(1800)庠生。少年时有神童之称,作文赡博,为江苏督学钱樾所赏识。后吴蔚光延至家呼其为小友,遂尽读吴之所藏四部书籍达几十年,故其学深博,名声大著。中年时,邑城名绅争延其家教,授徒甚众。晚年游学河南开封,病卒于旅舍。单氏著作甚丰,有《四书盲辨》、《经解求是》、《考古通史》、《钓渚诗钞》及《续钞》等,辑有《海虞诗话》等。小志言简意赅,不分目,内容记钓渚沿革、南范村、北范村、宛山、佳菱荡、人物、杂记、集诗、集文。人物所占篇幅最多,大多为南范的范氏及其自明季以来从洞庭东山移籍北范的席氏,是研究集镇大户的重要史料。其中,顾柔谦、顾祖禹事迹较详,据载,顾祖禹先世居常熟西南钓渚之宛山,顾为常熟人,可纠正其他史志误传。
(清)杨希澯纂《恬庄小识》不分卷,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书由杨希澯子杨英彝、杨英类参照支溪、徐市小志编纂,杨希澯述:“若人材则国初始兴,人杰地灵,无文奚征?我儿英彝、英类,曾仿支溪、徐市各小志,辑《恬庄小识》,俱未之竟。”后来,杨希澯在二子所编初稿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成书,于道光十七年(1837)刊刻印行。恬庄在清代曾是常熟四大镇之一,今属张家港市凤凰镇。此书为记载以杨氏家族情况为主的村镇志,设目21个,内容包括疆域、河渠、公所、义局、孝义、科名、职官、封赠、耆硕、著述、义学、游寓、列女、方外、坊表、园宅、庙宇、祠祀、塜墓、杂记、集文,对恬庄的方位四至、沿革归属、街道巷门、河流桥梁以及各类人物等作了详细的介绍,集文内容占全书大量篇幅,载阮元、潘世恩、姚文田等名人文章,富有史料价值。如所载阮元撰《旌表孝行杨君家传》,是阮元《揅经室集》未收的佚文。传主杨岱(1738~1803),字元峰,一字崇山,号守默,又号崇实,先世为湖州石林叶氏,曾祖德贤为常熟杨氏收为养子,遂姓杨,籍常熟。原文标题下署仪征阮元撰,归安姚文田书,文末署道光十一年(1831年)春,“从曾孙英类照石刻录出、加注、付梓。”
金鹤翀纂《金村小志》3卷,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金鹤翀(1873—1960),字叔远,一字酉叔,号箬帽山人,晚号暗泾老人,清常熟金村人。光绪十九年(1893)庠生。世业儒。秉性淡泊,清贫自守。一生绩学,工古文辞,推崇桐城派。又通佛老哲理,尤熟邑中掌故,为翁同龢所称道。壮岁,先后任教东吴大学、同济德文医学院,与黄人、章太炎等为文字交。民国七年(1918)归里,在城设馆授徒,垂三十余年。抗战时,节操弥厉,作《偾牛记》表忧国忧民之志。抗战胜利后,出任常熟县志修纂委员会委员、常熟县文献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为常熟县人民代表,又聘任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著有《暗泾文抄》4卷、《续编后编》4卷、《钱牧斋先生年谱》1卷、《达摩传》1卷,另有《暗泾随笔》(稿本存常熟图书馆)。[3]1097金村在常熟城北35里,今属张家港市。此书前载李维翰序称作者“搜遗采隐,抑扬寸心,沿流溯源,考撰廿载。”后载金鹤翀自序称:此书“属稿于庚子”,“迄今二十馀年,屡易其稿”,“民国更建乡域,金村属慈妙乡,鹤翀此书,仍不拘于乡域。”全书3卷,卷一山水、古迹、杂记,记记山、水、桥、学校、祠堂、义庄、寺庙、宅、园、坟墓、水火、杂记。卷二诗文,载吴讷、钱谦益、陈祖范等名人文章,吴宽、严治、钱陆灿、陈文述、孙原湘、陈韶、翁心存、翁同龢、翁斌孙等名人诗。严治《铜官山石船诗》刻石船中,《县志》未载。卷三人物,载人物传略、列女传略。
(民国)陆晶生纂《新庄乡小志》6卷,抄本。编纂者生平不详。新庄乡在常熟西北,今属张家港市。全志6卷,3000余字。卷一位置、境域、沿革,卷二山脉、水道、气候、物产,卷三街衢、市廛、工业、商业、教育、公共建筑物、古迹、风俗,卷四交通、苏游,卷五对于本乡之感触、本乡与本县之关系、本乡与本省之关系、本乡与本国之关系,本乡与世界之关系;卷六珍奇物。水道记民国三年筹款开浚事。此志以晚清、民初的近代观点对山脉、水道、气候、物产、街衢、市廛、工业、商业、教育、公共建筑物、古迹、风俗、交通、旅游作了述评。作者论对于本乡之感触、本乡与本县、本省、本国、世界之关系,是反映晚清民初我国先进民众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
[1]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标校.重修常昭合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沈秋农,曹培根.常熟乡镇旧志集成[M].扬州:广陵书社,2007.
[3]江苏省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常熟市志[M].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