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1-01-30周正献河南省胸科医院郑州450052
周正献(河南省胸科医院,郑州 45005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向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上报的 ADR报告122例,现就这些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和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从而避免和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汇总我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有效ADR报告122份,多为病区医生、护士及临床药师上报,主要是住院患者。
1.2 方法
按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引起 ADR药品的种类及排序、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有关项目逐次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1]
122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64例(52.4%),女性58例(47.6%),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年龄分布:1~18岁12例(9.8%),19~29岁 13例(10.1%),30~39岁 17例(13.9%),40~49岁 16例 (13.1%),50~59岁 28例(22.9%),60~69岁24例(19.6%),70~79岁 7例(5.7%),80~89岁3例(2.5%)。从年龄分布上来看,构成比最大组集中在50~59岁及60~69岁组;50岁以上患者 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2.2 给药途径
12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起ADR发生的例数占111例(90.9%),其他11例为口服给药(9.1%)。
2.3 ADR的因果关系评价
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中对药物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初评,肯定0例,很可能66例(54.0%),可能51例(41.8%),无法评价5例(4.0%)。
2.4 ADR涉及药品种类及分布
122例 ADR涉及51中药品,其中单一用药97种(79.5%),合并用药25例(20.5%)。根据药物分类进行统计[2],结果见表1。
2.5 引起ADR的前10种药品及其ADR临床表现
统计引起ADR的前10种药品及其ADR临床表现,结果见表2。
2.6 ADR涉及的系统分类和临床表现
统计ADR涉及的系统分类和临床表现,结果见表3。
2.7 ADR的预后及对原有疾病的影响
多数 ADR发生后,经停药或应用地塞米松、异丙嗪等给予抗过敏治疗,预后良好。122例 ADR治愈 90例,好转32例,大多对原有疾病无影响,仅有4例使病程有所延长。
表1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Tab 1 Categories of drugs inducing ADR and the constituent ratio
3 讨论
3.1 ADR与抗感染药
由表1可见,我院上报的122例ADR患者中,抗感染药涉及72例,占总例数的59.0%,品种25种,占总品种的49.0%,这与其临床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及联合用药是分不开的。25个品种中以抗结核药、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居多,居前3位,这提示临床应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3]。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要有指征才能应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来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由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表2 引起ADR的前10位药品及临床表现Tab 2 Top 10 drugs that induced ADR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3 ADR涉及的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Tab 3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2 ADR与中药制剂
122例 ADR中,中药制剂占11例(9.0%)。中药注射剂引起ADR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注射剂成分较为复杂,生产又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中药注射剂的纯度、有效成分的分解、溶液中的微粒及植物蛋白都是诱发 ADR的重要因素[5]。(2)与临床不合理应用有关,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西医师往往只强调辩病施治,而忽略或抛弃辩证论治,如痰热清功能主治用于风温肺热病,有的医生将其用于风寒感冒患者,这种违背中医辨证原则的用药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3)中药ADR的发生还与给药速度有关,即使医生处方中药物用量不大,当护士在实施输液时滴速调得过快,单位时间内药物进入患者体内药量过多也会增加ADR发生的可能性。总之,中药制剂应严格按照其适应证范围使用,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年老体弱者、心肺严重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静脉滴注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以防止ADR的发生。
3.3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
122例 ADR中,男性63例,女性 59例,比例1.06∶1,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理、生化功能与一般人比较有明显的差别,进而影响药物在其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儿童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点,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与成人不同。不能错误地把儿童用药看作成人的缩影,造成儿童用药成人化,而应严格把握用药指证,了解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生化特点、药物特殊反应,才能做到合理用药。本研究122例ADR分布于各年龄组人群,显示 ADR发生的普遍性,以60岁以上老年人较多发生。老年人的脏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退行性改变,因而慢性病较多,病情往往复杂多变,治疗用药时应明确目标,权衡利弊,抓住主要矛盾,应坚持“用药简单、用药个体化、慎用新药”这3个原则,避免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3.4 ADR与联合用药
临床上为了加强疗效、多病同治往往联合用药,甚至1例患者1日同时应用10多种药物,联合用药增加了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机会,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多样的,一种药物对其他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泻及作用点的干扰均能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本研究122例ADR中,由联合用药引起的ADR有25例,占20.4%。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的种类增加而增高,2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ADR的发生率为3.5%;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6种以上药物合用,ADR的发生率为10%[6]。提示临床医师在给患者用药时应慎重联合用药,如确有必要,应注意配伍禁忌,加强监控。
3.5 ADR与给药途径、速度、方法和浓度
122例ADR中,由静脉滴注引起的占90.9%,口服引起的占9.1%。静脉给药ADR发生率最高,可能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系统,作用迅速,药物浓度、pH值、渗透压、内毒素、微粒及给药速度均能是引发ADR的直接诱因[7]。故建议临床医生治疗时应坚持“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减少ADR的发生。一般的静脉滴注引起的 ADR多发生在首次用药30 min内,因此,医护人员应在这30 min内调整好合理的滴注速度,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若患者出现皮肤瘙痒、胸闷、恶心等轻微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治疗。
3.6 ADR与治疗药物检测(TDM)
治疗药物检测(TDM)是在药动学原理指导下,运用现代先进性快速灵敏的药物分析技术,检测血液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人体内药物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从而确定有效及不良反应血药浓度范围,进而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实现给药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以下几类药物应做TDM: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窄的药物,如我院常用的地高辛片剂;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呈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治疗结核的对氨基水杨酸钠针;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者应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的药物或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切实做到临床用药个体化,减少ADR的发生。
[1]魏淑波,陈伟民,张全英.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质量评价及分析[J].抗感染药学,2008,5(3):187.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50.
[3]陈桂珍,张 鹏,张慧铭.抗菌药物合理及联合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9):85.
[4]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4(2):1.
[5]耿春梅,李德龙,曹妞香,等.我院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药物实践,2010,19(9):356.
[6]曹金亮.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反应[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42.
[7]姜 玲,沈爱宗,杜德才,等.我院 2002—2005年 9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8):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