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个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2011-01-25史硕阳

物理通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虚像玻璃板平面镜

史硕阳

(淮阴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有些物理实验中还存在不足,通过研究,加以改进与创新.

1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1.1 创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初中物理重点实验,在教学过程和考试评价中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同时,它也是难点实验.难点在于如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的位置.如图1所示,通常是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采用“重合法”来确定虚像的位置.然而,这带来了许多不足.

(1)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时,得出“像距和物距相等”的结论,存在系统误差[1].如图1所示,相同的蜡烛A和B,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让另一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缓慢移动.实验者在A的一侧观察到A在玻璃板上成的像与B重合.那么蜡烛B所在的位置,则可认为是A在镜中的像的位置.此时蜡烛B到玻璃板反射面的距离,即为物体A的像距.然而,实验中B与A的像重合并不是蜡烛B与A的像重合,而是人眼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的虚像与A蜡烛的虚像重合.由于折射,光线非垂直通过玻璃板时,蜡烛B的虚像发生了“移动”,因此存在系统误差.

图1

(2)即使在较暗的环境中,操作像的重合也有一定难度.原因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前、后表面分别反射形成的两个像(重影),蜡烛成像中,火焰的亮度很大.但是蜡烛自身成像的亮度偏小,有时会看不清楚.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蜡烛A在玻璃板上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从A的一侧看到蜡烛B则是光的折射现象,用玻璃板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要综合应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而通常光的折射知识教学是在光的反射知识之后,因此,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有较大的教学难度.具体表现在,在实验方案设计时,学生很难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实验的内涵和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在练习和考试中,围绕该实验,有大量的题目,给学生带来了一定负担.

选用两个相同(较大)的矿泉水瓶和一个较窄小的平面镜来做实验,不仅能弥补上述实验的不足,而且使实验简单、明了,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1.2 改进与创新过程

1.2.1 实验器材

如图2所示,平面镜(高10 cm,长40 cm,不带有镜框),用以固定平面镜用的金属镜架,能使平面镜垂直于桌面,两瓶相同的矿泉水瓶(高25 cm,550 ml),白纸,刻度尺,铅笔.

图2

1.2.2 实验操作过程

(1)在平面镜前放一个矿泉水瓶A,看一看,它的像是在镜前,还是在镜后?

(2)如图3所示,把另一个相同的矿泉水瓶B放在平面镜后并且前后、左右移动.从矿泉水瓶A的左侧和右侧观察.将矿泉水瓶A在镜中成的像与矿泉水瓶B未被平面镜遮住的部分整合.看起来,矿泉水瓶A在镜中成的像与矿泉水瓶B未被平面镜遮住的部分都组成了一个完整矿泉水瓶.此时矿泉水瓶B的位置就是矿泉水瓶A的像的位置.

图3

(3)如图3所示,改变观察视角.从平面镜的上方或下方,都可以观察到矿泉水瓶A在镜中成的像与矿泉水瓶B未被平面镜遮住的部分始终组成一个完整矿泉水瓶,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4)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再描下矿泉水瓶A和矿泉水瓶B的位置,画出它们的连线,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矿泉水瓶到镜面的距离.

(5)移动矿泉水瓶A,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多次.

1.2.3 注意点

由于视差,必须从矿泉水瓶A的左、右两侧观察.矿泉水瓶A在镜中成的像与矿泉水瓶B未被平面镜遮住的部分都组成一个完整矿泉水瓶,那么矿泉水瓶B的位置才是矿泉水瓶A的像的位置.

1.3 改进与创新后的优点

选用较大的矿泉水瓶和较窄小的平面镜来做实验.从镜前,实验者既可以看到矿泉水瓶A在镜中成的像;同时也能看到矿泉水瓶B未被平面镜遮住的部分.通过眼睛观察,将矿泉水瓶A在镜中成的像与矿泉水瓶B未被平面镜遮住的部分整合来确定虚像的位置,就消除了原实验方案中的系统误差.新方案是在明亮的环境中做实验,矿泉水瓶在平面镜中成像清晰并且重影大大减弱了,便于实验操作.新方案只包含光的反射,不涉及光的折射,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 液体扩散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2.1 创意

液体扩散实验说明液体分子是运动的.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开始时,两种液体的分界面是否清晰”.常常在量筒中盛半杯清水,然后用长颈漏斗把蓝色硫酸铜溶液缓缓注入底部.实验要求开始时上面无色水与下面蓝色硫酸铜溶液的分界面要清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原因较多,用长颈漏斗向水中加硫酸铜溶液时,由于漏斗管颈中会有空气,在加液时容易产生气泡;从漏斗中向下注入的硫酸铜溶液,遇到筒底后改变流向,不断向上冲击清水;在闭压提升漏斗时,如果闭压不严密,漏斗里的硫酸铜溶液就会随漏斗提升而流入筒内;取出长颈漏斗时,不能做到不搅动液体.这些都会破坏液体分界面的清晰度.

利用大气压能托住杯内液体,液体不会向下流动,上下液体不会流动,避免了上述因素破坏液体分界面清晰,从而能保证了液体分界面清晰.

2.2 改进与创新过程

2.2.1 实验器材

两只相同的圆形玻璃杯,硫酸铜溶液,纯净水,一张硬纸片,一个盘子.

2.2.2 实验操作过程

(1)把一只玻璃杯放在盘子中央;在杯中注满硫酸铜溶液.

(2)将另一玻璃杯注满纯净水;将比杯口略大的硬纸片轻轻盖在杯口上.

(3)如图4所示,一边用手轻压着硬纸片,一边慢慢将杯子倒过来,扣到另一杯口上,仔细地把两个杯口对齐.

图4

(4)一手握住两只玻璃杯,一手轻轻地抽掉中间的硬纸片.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两种液体的分界面非常清晰,像刀切一样分明.

图5

2.2.3 注意

为了防止硫酸铜溶液产生絮状沉淀物而影响实验效果,采用纯净水或蒸馏水来配制硫酸铜溶液,并且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几滴稀硫酸,使之形成酸性硫酸铜溶液.

2.3 改进与创新后的优点

实验巧妙利用大气压,使上面杯中的水不会向下流动.上下液体不流动,从而保证了两种液面的清晰度.虽然两个杯口不可能完全密合,但是由于液体本身具有的表面张力,杯口之间的微小空隙会被填满,液体不会流出来,实验可保持较长时间.

3 磁悬浮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3.1 创意

磁悬浮技术是一种能带动众多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广泛前景的应用技术.模拟磁悬浮实验可让学生了解磁悬浮,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常用电磁来模拟,但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用永磁体来模拟,实验条件要求低,安全可靠.

3.2 改进与创新过程

3.2.1 实验器材

两个磁性较强的短小条形永磁体,透明塑料小桶( 可用针筒 ).

3.2.2 实验操作过程

(1)一手握住塑料小桶,将一个条形磁体竖直放入塑料小桶内.

图6

(2)如图6所示,调节另一条形磁体的磁极,使它的下端磁极与小桶内磁体的上端磁极为同名磁极,然后竖直放入小桶.可以看到上面的磁体悬浮在半空中.

3.3 改进与创新后的优点

这个实验利用永磁体同名磁极之间的排斥力来克服磁体受到的重力;再利用容器壁阻止磁体的侧移、跳开或者翻转过来吸在一起,从而达到平衡.实验装置取材容易,制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后兴趣实验.

4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4.1 创意

为了演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通常让摩擦过的带电体靠近碎小纸屑,纸屑受到吸引力飞向带电体.然而由于纸屑小,飞向带电体经历时间短,加之有时带电体带电量少,被吸起的纸屑少,导致实验可视时间短,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可以用易拉罐代替纸屑做实验,实验可视时间长,可视空间大,实验现象明显.

4.2 改进与创新过程

4.2.1 实验器材

橡胶棒,毛皮,易拉罐.

4.2.2 实验操作过程

(1)将空的易拉罐侧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处于静止状态.

(2)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使橡胶棒带电.

(3)如图7所示,将带电的橡胶棒靠近易拉罐,易拉罐受到吸引力会滚动.移动橡胶棒,并与易拉罐始终保持一定距离,易拉罐会越滚越快.

图7

4.3 改进与创新后的优点

用易拉罐代替纸屑,易拉罐体积大,可视性强.它的质量小,与台面间的滚动摩擦小,容易滚动,实验持续时间长,实验现象明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改进与创新,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取材容易,操作简单,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减小了实验误差.改进与创新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闫雪 .平面成像实验系统误差的消除 .物理教学探讨,2010 (5):57

猜你喜欢

虚像玻璃板平面镜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知识巩固
实像虚像细比对
实像虚像细对比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知识巩固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随堂练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随堂练
空杯提重物
侧面俯视时盛满水的碗中斜插筷子的虚像位置研究
人眼为什么能看到虚像
玻璃板破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