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下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
2011-01-13李军
李军 伟
(河南城建学院 土木与材料工程系,河南 平顶山 467044)
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下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
李军 伟
(河南城建学院 土木与材料工程系,河南 平顶山 467044)
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文章就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主体性概念及层次做了界定,并对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主体性认识网络和主体性实践网络进行了构建。
主体性原则;大学生;自我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强化自我管理功能,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已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认同。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分析
1.1 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性原则的界定
所谓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就是工作主体与工作对象之间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工作模式。其基本特点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不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增强工作对象的主体意识、培养工作对象的主体精神、开发工作对象的主体能力、塑造工作对象的主体人格是这一新模式的重要价值目标。显然,在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中,由于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得到了应有的确认,其主体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工作对象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所传递的思想道德信息,也能够在工作主体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地进行自我构建。
在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指导下,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3],即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价值观、时间、心理、身体、行为和信息等)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自我学习、教育和发展的活动,以使学生自身发展趋于完善。
1.2 大学生自我管理中主体性层次的界定
(1) 自我管理的独立自主性。自我管理的独立性是相对传统管理的依赖性而言的。独立性是自我管理的灵魂,它要求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独立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独立性是主体性的前提,是指管理主体能够自主支配的权利意识和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只有当管理主体能够自主支配自身时,才能够支配他物。任何主体只有切实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时,才能产生活动和创造的热情,才能全身心投入活动的过程并关心活动的结果,才能迸发出想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如果管理主体缺乏独立自主性,言行都不能自主,那他只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时时处处处于受动、被动状态的人,在创新活动中也必将是一个缩手缩脚、无所作为的人。
(2) 自我管理的积极主动性。积极主动性是主体性的关键,是管理主体不断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必然要求。它偏重于“行”,即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和行为,以确证管理主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生成、确证和检验的。如果管理主体不能进行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不能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培养主体精神、磨练主体意志、锻炼主体能力,则会丧失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积极主动促进人的主体性,消极被动则消解人的主体性。
(3) 自我管理的开拓创新性。开拓创新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主体性的凝结和升华,是人的素质中最深层、最有价值的能动力量。创造不同于单纯的接受和简单的重复,它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开拓,是对成果的继承和超越。创造活动具有双重的作用:它既可以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广阔,同时又可以使人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和发展起来。大学生正是在创造活动中,通过创造活动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根本体现。创新的过程是探索和开拓的过程,需要打破常规,超越传统,冲破藩篱和习俗。因此,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2 大学生自我管理中主体性认识网络构建
2.1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和强化,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趋势,也是大学生的主要特点。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学生一旦确立起主体意识,就会把自己作为自审、自控的对象,自觉反省自身言行,自觉区分是非善恶,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加强自身道德和思想意识的修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构建内容如下:
(1) 自我认知管理,包含自我优缺点认识、自我评价等。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学习工作生活现状,寻找自身优势和劣势、成功和失败,扬长避短。
(2) 自我控制管理,包含经济自控、情绪自控、行为自控等。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因面临压力和不良诱惑而出现沉迷网络、违法乱纪、心理障碍、不文明言行举止等不良行为。因此,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对自身的行为、情绪、经济等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
2.2 培育大学生的主体精神
3 大学生自我管理中主体性实践网络构建
3.1 构建以班级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
3.2 构建以学生会、社团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
构建以学生会、社团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要以校学生会为龙头,以学生干部为中坚力量,构建各院系学生会及各部门多职能的自我管理模式。学生会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最高组织,学生会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主体。在这种新的体系建设中,学生会可以增加新的部门,并赋予新的工作内涵,扩大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覆盖面,使其深入自我管理。
构建以学生会、社团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以校级骨干社团为“旗舰”,构建院系分会、年级分会等多层次、多门类社团编队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以理论学习型社团为龙头,以科技创新型、文体艺术型、社会公益型社团为主体的校级骨干社团,形成门类齐全、种类多样的学生社团编队,让所有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目标和发展需要参加社团活动,进行知识学习、创新研究、人际交流和自我激励。
3.3 构建以学生社区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
构建以学生社区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要在大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构建寝室、楼层、公寓、社区、党支部、服务队等多位一体的社区自我管理模式。每个学生寝室设寝室长,每层楼设层长,每幢楼设楼长,每个社区设区长,与公寓学生社区党支部设置相结合,组建直接面向公寓开展活动的学生社团组织——特色服务队。在公寓区逐步建立各类文化、咨询和服务机构,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面向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心理、卫生等服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结合起来,开展以公寓为基地的自我管理活动。
3.4 构建以党团组织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
以班级、学生宿舍和网络为阵地,以党支部、团支部为学生基层组织,实行校、院系和级队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通过塑造点(个体)、线(基层党、团支部)、面(整体)的形象并进行整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建立学生社区党支部、网络党支部,可把为学生服务从课堂拓展到学生生活的社区和网络。依托党团组织,以党建带团建,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3.5 构建以网络虚拟社区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
构建以网络虚拟社区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要以学校贴吧、BBS论坛、各院系网站、特色网站为平台构建大学生网络虚拟社区自我管理模式,把BBS和各种网站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网络教育载体,通过学生自行开发、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可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理论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网站,成立网络文明协会和信息协会,制定虚拟社区管理条例,完善例会制度、培训制度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协会成员和网管的积极性,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架起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沟通桥梁,发挥主体作用,完善自我管理网络体系。
3.6 构建以心理健康工作组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
构建以心理健康工作组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要以学生工作为主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和寝室四级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模式。可通过设置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人文社科学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等校级管理工作机构,设置院系工作小组、院系心理咨询工作站等院系级管理工作机构,成立校级社团心理健康咨询协会,成立院系级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积极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指导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调查与研究等为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活动。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 赖晓玲.建立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模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7).
[3] 李明.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4] 王崇礼.浅谈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5]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臧乃青.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简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
G645
A
1006-5261(2011)02-0050-03
2010-09-12
李军伟(1983―),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牛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