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
2011-01-03吕吉勇富弛宇周滨李艳彬
吕吉勇,富弛宇,周滨,李艳彬
(1.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
吕吉勇1,富弛宇1,周滨1,李艳彬2
(1.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针对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的开展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分别对我省专业体育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医学高等院校的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分析,提出符合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实际的教学模式优化策略,为我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的合理化教学提供参考。
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健身气功以其简单易学、动作舒缓、对场地和器械要求不高、健身效果良好等特点为群众所喜爱。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气功管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宣布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同年,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挖掘整理优秀气功功法的基础上,先期组织创编了“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等四种健身气功,随后又推出“马王堆导引术”、“十二段锦”、“大舞”、“太极养生杖”、“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五套功法。推广以后,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普及程度较为广泛的健身项目。但是调查发现,健身气功的练习人群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练习得较少,对健身气功了解的也较少[1]。高等院校是培养年轻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健身气功课程对于扩大其练习人群,宣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体育学院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采访有关专家,为研究提供依据。
1.2.3 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20所高等院校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96.9%;对学生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830份,回收率为97.6%,有效问卷810份,有效率97.6%;对高校主管体育的领导、专家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98%。
1.2.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统计计算均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现状
2.1.1 健身气功课程设置情况在黑龙江省27所本科高等院校中,有5所院校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已开设健身气功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
2.1.2 健身气功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上,我省高等院校仍然以“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等四种老功法为主。由于受到选修、必修学时数的影响,选择“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三套功法作为健身气功课程教学内容的院校占到89.8%,个别院校选择“六字诀”,而“马王堆导引术”、“十二段锦”、“大舞”、“太极养生杖”、“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五套新创编功法,由于教授情况普遍不足,还没有院校选择新创编功法。
2.1.3 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等运动类工作,对于健身气功这一强调“身心放松”的课程,教学方法没有形成、未体现出独立的以健身气功学科性质为属性的学科特色。
表2 教授学生健身气功的最好教学方法调查表(N=810)
2.1.4 健身气功课程教学质量的评测从表3可见,95.5%的学生认可健身气功的总体效果。对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发展非常有利,这些学生都是练习健身气功的潜在支持者。但学生对心理调节效果的认可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只有30.8%的学生认为对调节心理有效,还有4.5%的学生认为健身气功对学生的身心无健身效果。
表3 学生对练习健身气功健身效果调查表
2.2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分析
2.2.1 健身气功课程教学预期目标优化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4]。同时,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目标应遵循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加以详细说明,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健身气功的了解。从理论、技术、教学方法、裁判法等四个方面的要求制定预期目标。
2.2.2 健身气功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优化分析由于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考虑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考虑教师掌握的健身气功功法与学生喜欢学习的健身气功功法两方面因素。通过调查(见表4、表5),可以看出,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是教师掌握较好,并且受到学生欢迎的三套功法。因此可以侧重安排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为健身气功课程教学内容。对于专业体育院校及医学类院校的学生而言,新功法的掌握与了解也是必要的,可以使其毕业之后尽快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
表4 教师了解掌握的健身气功功法调查表
表5 适合学生练习的健身气功功法调查表
2.2.3 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方法选择优化分析与现代体育课程的教学相比,健身气功课程更加强调身心的全面调节与放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调身”、“调心”、“调息”的三调教学,可以采用“操化学习——口令练习——音乐调控”的三段式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操化学习强调示范与讲解教学为主;口令练习强调提示与启发教学为主;音乐调控强调纠错与体验教学为主。通过三段式教学方法的安排为健身气功的“三调”奠定基础[4]。
2.2.4 健身气功课程教学质量评测优化分析对于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的评测,不能单纯看学生的自身感觉与受欢迎度,合理的量化评测指标是科学化教学质量评测体系的基础。为此课题组提出了:“教学态度、感召力、启发教育、讲授技能、熟练程度、信息量、知识更新、创新教育、课堂气氛、教学媒体”十大教学质量评测指标。对于每门课程进行三次抽查评测,平均得分为该门课程的最终评测分数,得分高者为优秀[5]。
2.3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高等院校健身气功的课程教学优化策略主要从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测评作为研究切入点,并结合院校的类别、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从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修课三类课型设置,各院校具体课程设置策略如下(见表6)[3]。
表6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设置策略表
2.3.1 专业体育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方面以了解和掌握健身气功功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为目标;在实践技术方面以掌握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为目标,并了解传统吐纳与自我诱导放松的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健身气功技术教学、训练和组织裁判等能力。
授课类型的选择。以选修、必修和专修三种课型,在不同的专业中进行配制。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中可开设专修课和必修课,在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等专业中可开设必修课,在运动训练、体育艺术等专业中开设选修课。
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课类型,在“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四套功法和新创编“马王堆导引术”、“十二段锦”、“大舞”、“太极养生杖”、“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五套功法中选择。选修课以实践技术课为主;必修课以80%实践技术课和20%理论课相结合;专修课以70%实践技术课和30%理论课结合,实践课内容的选择可增加其它类功法和了解掌握4种以上自我诱导放松训练方法,理论课可增加中医、养生和气功等基本理论知识。
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专业学生的气功教学法,因学生运动能力较强,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对健身气功师资的需求,应体现健身气功强调身心放松及“三调”的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安排遵循“三段式”教学法,并突出体验式教学及念动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对学生教学和训练能力的培养。对传统体育养生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增设健身气功裁判、健身气功社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内容,重视对他们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对于教学质量的评测方法,可采用学生评教、教师评教与学校教学质量评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时以评估、调整教学过程来弥补不足和偏弱的方向。
2.3.2 普通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教学目标的制定。普通高等院校的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目标以了解掌握为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身意识。在理论方面以掌握健身气功基本概念,了解并熟练掌握一种以上功法的理论基础;在技术方面以掌握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推广的健身气功一套以上,并了解传统吐纳与自我诱导放松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与裁判法方面可不设置教学目标,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健身气功技术与理论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内容为主,适当介绍“马王堆导引术”、“十二段锦”、“大舞”、“太极养生杖”、“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五套新功法的养生方式,并了解“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的养生机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运动基础与技能有限,应要求重点以示范讲解、分解练习、完整练习为主,配合适当的提示法和电化教学手段,以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健身气功功法技术与养生机理的目标。
教学效果的评测。应在课程初期、中期、结束三个阶段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各个阶段的评测指标与分数,结合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特点的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效果反馈表。
2.3.3 医学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教学目标的制定。医学类高等院校的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与养生修养,在制定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目标时应突出理论知识与功法技术的结合。在理论方面以掌握健身气功基本概念,了解并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功法的理论基础与养生机理;在技术方面以掌握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推广的健身气功两套以上,并了解传统吐纳与自我诱导放松的方式方法;教学方面应具有独立的健身气功教学指导能力;裁判方面不制定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可遵循“2+1”模式,即两种老功法结合一种新功法进行安排,具体功法内容选择可根据本院学生特点与师资力量水平综合制定,并适当安排健身气功养生机理知识作为理论内容,以满足和平衡健身气功现有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的需要。
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医学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论能力较强,实践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重点加强“三调”中的调身练习,以调身带动调心、调吸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教授过程中应把分解教学与纠错法作为常规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调身对调心、调吸的影响效果。
在教学效果的评测上,应以身体与心理健康为导向,重点评测学生生理、心理指标的改善程度,采用量化的方式对健身气功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测,以准确的数据反映教学效果。
3 结论
(1)黑龙江省专业体育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医学高等院校的健身气功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目标设置简单、课程内容安排老化、教学方法特色不突出、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无论是选修、必修课程的教学都凸显出学生欢迎程度与教学实践滞后的改善程度存在差距。
(2)在课程性质选择上,要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选择;目标的制定应围绕“理论”、“技术”、“教学”、“裁判”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不同院校课程性质制定“老功法讲解为主,配合新功法介绍”的方式进行安排;教学方法选择要严格遵循“操化学习—口令练习—音乐调控”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完成“三调”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的评测采用“教学态度、感召力、启发教育、讲授技能、熟练程度、信息量、知识更新、创新教育、课堂气氛、教学媒体”十大教学指标与学生自我评测相结合模式进行评定。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5-9.
[2]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35-42.
[3]张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 (6):29-30.
[4]项汉平,丁丽玲,项馨.高校健身气功.易筋经教学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44 (9): 74.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Fitness Qigong Cours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LV Ji-yong1, FU Chi-yu1, ZHOU Bin1, LI Yan-bin2
(1.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Dept. in Harbin Ins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2. Heilong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Heilongjiang China)
Through questionnaires,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Respectively, the province of professional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 universities,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Qigong to optimize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o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meet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gong courses teaching practical optimization strategy, Qigong course for our province to the r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er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alth Qigong courses; Teaching mode; Optimization strategy
G807.0
A
1008-2808(2011)04-0086-04
G807.0
A
1008-2808(2011)04-0086-04
2011-04-28;
2011-06-15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吕吉勇(1968-),男,副教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