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甘薯的引种及其在山东的推广

2011-01-02□李

关键词:物产国家图书馆道光

□李 园

明清时期甘薯的引种及其在山东的推广

□李 园

自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之后,美洲大陆的物种陆续外传。原产于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地区的甘薯就是其一,先传入越南、吕宋等地,后在 16世纪进入我国福建、广东、浙江的沿海地带。因其高产耐旱、管理简便、抗灾害能力强,很快就在长江、黄河流域进行推广种植。山东是北方各省中较早引种甘薯的省份,本文根据明清史料和地方志的记载,对明清时期甘薯的引种及其在山东的推广情况进行了详细叙述。

明清 ;甘薯;引种;山东 ;推广

甘薯【 Ipomoea batatas(L.)Lam.】,旋花科植物,起源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口之间。甘薯的俗名颇多,因是从外域引入我国,故名番薯;又因其结瓜于地下,而名地瓜;它根部颜色有红、白、紫等色,故又称红薯、白薯、紫薯;它的藤蔓呈苕红色,故又称红苕等,现如今是我国大江南北普遍种植的一种农作物。

一、甘薯引入我国的过程

甘薯原产于美洲大陆中部的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地,经考古发掘证明,甘薯在上述地区的栽培种植已达 8000余年的历史[1]。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甘薯开始传向外部世界。16世纪,甘薯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其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葡萄牙海船沿航海家达伽马 (CaGama)的航迹,自美洲传入欧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地;一是哥伦布从美洲大陆将甘薯携至西班牙,而后西班牙水手再将甘薯带至菲律宾 (吕宋)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最后传入我国、日本和朝鲜等地。

甘薯传入我国大约是在 16世纪,传入的途径大致可分陆路与海路两种途径。陆路主要是经由南亚次大陆的印度、缅甸、越南传入我国的云南和广东地区。早在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3)刻板刊行的《大理府志》中就有“紫蓣、白蓣和红蓣”的记载。1979年,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根据 3500多种地方志考证,认为此即甘薯[2]。明万历八年 (1580),广东东莞县人陈益,通过安南当地“酋长”奴仆的关系,将甘薯带回国,小心翼翼地培植,取名“番薯”[3]。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吴川县医生林怀兰曾为安南 (即今越南)北部守关的一位将领治好了病,这位将领因其医术高明而将他推荐给了安南国王。林怀兰替安南公主治好了顽疾,国王欣喜万分,赐宴宴请林怀兰,席间国王请林怀兰吃熟甘薯,林觉其味美可口,甘甜宜人,并请求尝一尝生甘薯。后来,他将没有吃完的半截生甘薯带回国内。这块种薯很快在广东的东莞县和电白县得以大面积繁殖,当地居民受惠颇丰,感其恩德自发兴建了林公祠,并以守关将领配祀,以示永久纪念[4]。

甘薯传入我国的海路途径则是由吕宋传入广东和福建。万历二十一年 (1593),福建长乐县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从当地土著手中买到几枝薯藤,并向土人学习栽种、收获、藏种的办法。陈振龙将薯藤拴在船只的桅杆上带回国内。回国后,就偷偷地“治畦于纱帽池舍傍隙地,依法栽植,滋息繁衍”[5]。适值闽中早灾,粮食作物大量减产,其子陈经纶便上书巡抚金学曾建议种植甘薯以御荒,收益显著,拯救了数以千计的饥民,于是广为传种。后来福建人民为纪念他们引种甘薯的功绩,在福州的乌山上建了先薯祠,供奉有陈振龙父子和巡抚金学曾的塑像。这也是目前得到认可较多的一种说法。的后裔、清乾隆年间举人陈世元所著的《金薯传习录 ·青豫等省栽种番薯始末实录》中记载:

“乾隆十四年,元客胶州时,东省旱涝蝗蝻三载为灾,……与同伴余友瑞元、刘友曦谋于次年捐资运 (薯)种及应用犁锄铁钯等器。复募习惯种薯数人同往,胶之古镇,依法试栽。”[7]

二、甘薯在山东的推广

甘薯传入我国后最初是在闽粤地区种植。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江南大旱,万顷农田大幅减产,成千上万的饥民四处逃荒,一时间饿殍遍野、哀声震天。正闲居在家、为父丁忧的徐光启听说闽粤地区种植的甘薯对御荒救民大为有益,便请人搞到薯种,先后在家试种三次,终获成功。之后,他鼓励江南的百姓进行种植,甘薯于是传入江南地区。17世纪时,甘薯开始向长江流域扩展,18世纪更向黄河流域扩展。清朝的康雍乾时期是甘薯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时期。

山东是北方各省中较早进行甘薯引种的省份之一。山东有民谣“地瓜糊涂,瓜干馍,离开地瓜没法活”[6],由此可见甘薯在山东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文献记载,山东最早种植甘薯的时间是清乾隆十五年,即公元1750年,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是胶州。陈振龙

乾隆《胶州志》记“闽人余瑞元、陈世元、刘曦移种于胶,适合土宜,因广为传焉。”[8]不久,山东布政使李渭得知甘薯在胶州试种成功的消息。在了解了甘薯的种种益处之后,他认为“种薯为救荒第一义”[9],遂于乾隆十七年(1752)刊布了“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要求山东各府县地方官劝导百姓种植甘薯。“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中对甘薯种植过程中选地、栽种、收获、藏种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指导山东的各府州县进行甘薯试种。山东的多部地方志对此次甘薯劝种活动也做了记载,乾隆《泰安府志》记“自乾隆十七年各县奉文劝种于高阜沙土地,依法种植”[10],乾隆《兖州府志》记“自乾隆十七年各县奉文劝种于高阜沙土地,依法树艺”[11],光绪《海阳县志》记“乾隆十七年奉文劝种,今到处有之”[12]等语。

乾隆十七年 (1752),山东各府州县积极倡导百姓种植甘薯的热潮过后,甘薯并未真正实现在山东的大规模种植,或许只在山东的部分地区分布有甘薯种植。二十余年后,乾隆四十一年 (1776)山东按察使陆耀在其所著《甘薯录》记有这样的文字:

“……前任布政使李公渭尝举以教山东之民,其性又喜沙土高地,于山海之区尤属相宜。今虽闲有种者而遗利尚多,因复为条,列于篇冀。”[13]

时任山东地方官的陆耀为了继续推广、扩大甘薯在本省的种植规模而撰写了《甘薯录》。全书分辨类、劝功、取种、藏实、制用、卫生等六章,旁征博引,全面而又详尽地对甘薯进行了描述。而后他命令官府广为刊发,使民间老幼遍知其利而广为栽种。乾隆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乾隆皇帝两度发布上谕,劝导百姓种植甘薯。乾隆后期,胶州、潍县、诸城、临朐、泰安等环海和丘陵地区是甘薯在山东的主要种植区。

嘉庆、道光年间,甘薯在山东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沂州府的费县地区于道光年间“始盛行种植”[14]甘薯。山东北部的高唐州处于平原地带,此时开始推广种植番薯,用以增“杂粮之种”[15]。这说明甘薯除了在山东的丘陵地区继续扩大种植以外,已渐渐扩展至平原地带。而在胶州地区,甘薯的地位上升,“蕃衍与五谷等”[16],成为与五谷并重的粮食作物。

同治、光绪年间直至民国时期,甘薯除了进一步扩大其种植范围外,其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百姓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光绪《费县志》中记载“同治六年,民赖全活。”[17]民国《牟平县志》中说“贫民以此为主,几取谷类而代之矣。”[18]民国《重修莒志》中记“今为重要民食。”[19]

由于各地地理环境、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差异,甘薯在山东的推广和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道光《藤县志》[20]、道光《观城县志 》[21]、光绪《惠民县志 》[22]、民国《长清县志 》[23]、民国《蒙阴县志 》[24]、民国《定陶县志 》等地方志中没有关于甘薯种植信息的记载,这大致说明甘薯并未推广到这些地区进行种植,或者说在这些地区,甘薯的种植规模十分小,微乎其微。

为了更清晰明了地叙述甘薯在山东的推广过程,笔者将搜集到的地方志材料,列表于下:

时期 地方志 记载乾隆 《泰安府志》 “番薯,红、白二种。自乾隆十七年各县奉文劝种于高阜沙土地,依法种植,最易生成,啖之可以代食。今所在有之,俗名红芋、白芋,又谓之地瓜。”[25]乾隆 《沂州府志》 “地瓜,白色,根可食。”[26]乾隆 《兖州府志》 “番薯,红、白二种。出东南外洋,自乾隆十七年各县奉文劝种于高阜沙土地,依法树艺,最易生成。根可食,叶饲牛,又名地瓜,今所在有之。”[27]乾隆 《胶州志》 “闽人余瑞元、陈世元、刘曦移种于胶,适合土宜,因广为传焉。”乾隆 《诸城县志》 “近又有白薯,来自闽粤,从前所无,今亦为土产类。”乾隆 《潍县志》 [28]“地瓜。”[29]乾隆 《东明县志》 “地瓜。”[30]嘉庆 《莒州志》 “地瓜,又名蓣。”[31]道光 《济南府志》 “有番蓣,红、黄二种,俗称红薯、白薯、亦号地瓜。”[32]道光 《济宁直隶州志》“番薯,见《南方草木状》,至明万历时盛于闽中。乾隆十七年奉文劝种于中土。”[33]道光 《重修胶州志》“番薯,俗名地瓜,胶初无此产。乾隆初年,闽商自吕宋携至,适合土宜。今蕃衍与五谷等,南鄙尤多。”[34]道光 《东阿县志》 “番薯,有红、白二种,来自番舶。自乾隆十七年各州县奉文劝种于高阜沙土地,依法种植,最易生成,嚼之可以代食。”[35]咸丰 《武定府志》 “薯蓣,有红、白二种。”[36]光绪 《费县志》 “薯,俗呼为地瓜,考《龙威秘书》中土向无此种,康熙年间洋舶从海外带,道光以后始盛行种植。同治六年,人赖全活。”[37]光绪 《海阳县志》 “番薯,红、白、紫三种。相传明初自小吕宋入中国,故称番薯,可代米谷。乾隆十七年,奉文劝种,大获其利,俗名地瓜。”[38]光绪 《益都县图志》 “蓣薯,俗曰地瓜,可佐谷食。”[39]光绪 《郓城县志》 “番薯,有红、白二种,俗名红薯、白薯。乾隆十七年各县奉文劝种。”[40]光绪 《宁阳县志》 “番薯,紫、红、白三种,土人呼为芋头,非也。芋头亦名芋魁,乃蹲鸱也。此薯来自外番,相传自小吕宋入中国,故称番薯。乾隆十七年奉文劝种,今到处有之。”[41]民国 《牟平县志》“甘薯,俗称地瓜,其种本出于交趾。块根供食用,又以之酿酒,做饴,制淀粉。以嫩茎叶为蔬,以枯茎叶饲畜。本县田少山多,田又多系沙质,种薯最宜,贫民以此为主,几取谷类而代之矣。”[42]

时期 地方志记载民国 《东平县志》“山芋,有红、白二种,来自番舶,自乾隆年间奉命劝种,本地红者多,故俗名红薯。蔓生,实结于土中,形圆而长,本末皆锐,肉黄味甘,啖之可以代食。境内东北山田及高阜地种者甚多,冬令土井收藏,可供冬春数月之粮,以其充饥可口,且可节省燃料也。”[43]民国 《重修莒志》 “蓣薯,俗名地瓜,清乾隆间来自吕宋,今蕃衍与五谷等。分红、白二种,红者普遍,春夏皆可种,高阜沙土咸宜。今为重要民食。”[44]民国 《重修泰安县志》“薯,紫、红、白三种,因红者独多,故曰红薯,一曰地瓜。清乾隆十七年奉文劝种于高阜沙土地,依法种植,最易生成。根成块,多肉味甘,供食用,嫩茎叶亦可食。”[45]民国 《潍县志稿》 “甘薯,即番薯,县人名为地瓜,有红、白二种,其根可食,可切丝干之,亦可制粉及酿酒。”[46]民国 《高密县志》 “番薯,俗名地瓜。清乾隆初年,闽商自吕宋携至,适合土宜,今蕃衍如五谷等,民冬食多赖之。”[47]民国 《福山县志稿》 “番薯,俗呼地瓜,来自外洋故名,今则为常食,厕于五谷之列。”[48]

从这些地方志中的记载来看,甘薯在山东的推广大致是沿着自东向西、由沿海到内陆、由丘陵到平原的路线进行的,山东半岛和鲁中丘陵区是其两大集中种植区。

三、甘薯的特点

(一)甘薯适宜在丘陵沙土地生长。

甘薯是根块作物,要求土壤深厚疏松,故在低山和丘陵地区更能得到高产。明末著名农学家徐光启①对适宜种植甘薯的土壤和地势做过如下记载:

“吾东南边海高乡,多有横塘纵浦。潮沙淤塞,岁有开浚,所开之土,积于两崖,一遇霖雨,复归河身,淤积更易。此等高地……惟用种薯,则每年耕地一遍,劚根一遍,皆能将高仰之土,翻入平田。平田不堪种稻,并用种薯,亦胜稻田十倍。是不数年间,邱阜将化为平畴也。况新起之土,皆是潮沙,土性虚浮,于薯最宜,特异常土,此亦任土生财之一端耳。”[49]

明末王象晋也在其编撰的《群芳谱》中也记载:“种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余,种在脊上。[50]”山东省内多丘陵高地,其土质也多为沙土地,适宜进行甘薯种植,这是甘薯在山东得以推广种植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甘薯产量高,抗灾能力强

甘薯的产量相比于小麦、水稻、谷子等农作物要高得多,《群芳谱》中有“一亩收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51]的说法。在清代文献中,关于甘薯的产量有这样的记载:

“薯,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鲜薯每万斤,晒干三千五百斤零”[52]

“亩田需薯藤二三十斤,上田可收薯一千二百斤;瘠田五六百斤,山地收成亦厚。”[53]

而在同一时期,北方的粮食产量如下:

“凡膏腴之地,更际丰年,每亩约收谷子一大石,计官斗三十余斗,连桴不满五百斤。如大麦、高粱、荞麦,到秋成,轻重大略相等。”[54]

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甘薯产量的确是比谷、麦等农作物高得多。清朝时期,甘薯在山东的亩产产量笔者未曾查到,笔者在《1988——2000年临朐县主要粮食一览表》[55]中查到:12年中,甘薯在临朐县亩产最高值为 444公斤,最低值为 265公斤,平均值是 363.3公斤。由这些数据倒推,估算出甘薯在 19世纪的亩产量约为 400斤左右,远高于山东粮食作物平均亩产140斤[56]这一数值。

甘薯除具有产量高的特点外,不惧旱涝蝗灾等自然灾害、抗灾能力强的特点也是其在山东推广种植的优势之一。山东东临大海,西邻黄河,水旱灾害频发,时常发生饥荒,甘薯抗灾能力强的这一特点正可以充当灾年山东百姓的粮食来源。《群芳谱》称赞其“天灾物害皆不能为之损……此救荒第一义也。”[57]

(三)甘薯的用途广泛

甘薯除可以生食、蒸食、煮食、煨食外,还可以造醋、酿酒、做饴糖、制淀粉,甚至是治疗疾病。甘薯的茎叶不但可供人食用外,也可饲养牲畜,可谓全身都是宝。正是甘薯的这些优势,使其在山东得以迅速推广种植,并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

四、结论

明朝末年,域外作物甘薯传入我国,因其具有高产耐旱等特点,在我国大江南北迅速得以推广种植。清朝乾隆年间,甘薯传入山东半岛,之后沿着由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有丘陵到平原的路线推广,几乎遍及全省。甘薯这种山地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使山东境内平原、丘陵低山地区因战乱、旱涝、蝗虫灾害造成的饥荒的危害程度得以降低,弥补了人口生产所需粮食的缺口,为人口滋生和经济发展创造了可能。同时,甘薯作为域外作物,逐渐在粮食作物中取得重要地位,这一变化在山东农作物变迁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徐光启 (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末松江上海人,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进士,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农学家。他著有《农政全书》六十卷,这是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集大成之作.

[1]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72-73.

[2]李秉礼,等.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476.

[3]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73.

[4]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72-73.

[5]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卷上),乾隆刻本 [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 (第 977册),子部,农家类:41.

[6]齐鲁特色文化丛书·饮食[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5:307.

[7]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卷上),乾隆刻本 [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 (第 977册),子部,农家类:41.

[8]乾隆.胶州志 (卷六),物产 [M].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卷.

[9]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卷上),乾隆刻本 [M].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 (第 977册),子部 ,农家类:42.

[10]乾隆.泰安府志 (卷二),方域·物产·蔬属 [M].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11]乾隆.兖州府志 (卷之五),风土志·蔬属 [M].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12]道光.济南府志 (卷十三),物产·蔬之属 [M].道光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13]清·陆耀.甘薯录,乾隆刻本[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丛书集成续编》第 86册,535.

[14]光绪.费县志 (卷二),物产 ·蔬属 [M].光绪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15]道光.高唐州志 (卷三),田赋考·物产 [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卷.

[16]道光.重修胶州志 (卷十四),物产 [M].道光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17]光绪.费县志 (卷二),物产 ·蔬属 [M].光绪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18]民国.牟平县志 (卷一),地理志·物产·乙部·植物[M].民国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19]民国.重修莒志 (卷二十三),物产·瓜类 [M].民国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0]道光.藤县志,道光刻本[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1]道光.观城县志[M].道光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2]光绪.惠民县志[M].光绪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3]民国.长清县志[M].民国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4]民国.蒙阴县志[M].民国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5]乾隆.泰安府志 (卷二),方域·物产·蔬属 [M].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6]乾隆.沂州府志 (卷十一),食货四·物产·蔬属[M].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7]乾隆.兖州府志 (卷之五),风土志·蔬属 [M].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8]乾隆.诸城县志 (卷十二),方物考 [M].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29]乾隆.潍县志 (卷之一),土产 ·蔬 [M].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0]乾隆.东明县志 (卷一),物产 [M].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1]嘉庆.莒州志 (卷五),物产 [M].嘉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2]道光.济南府志 (卷十三),物产·蔬之属 [M].道光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3]道光.济宁直隶州志 (卷三),食货三·物产·蔬之类[M].道光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4]道光.重修胶州志 (卷十四),物产 [M].道光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5]道光.东阿县志 (卷二),方域·物产 [M].道光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6]咸丰.武定府志 (卷四),物产 [M].咸丰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7]光绪.费县志 (卷二),物产·蔬属 [M].光绪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8]光绪.海阳县志 (卷五),物产 [M].光绪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39]青州通史 (第四卷),典志人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83.

[40]光绪.郓城县志 (卷三),物产·蔬属 [M].光绪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41]光绪.宁阳县志 (卷之六),《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42]民国.牟平县志 (卷一),地理志·物产·乙部·植物[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43]民国.东平县志 (卷四),《物产志》,郭云策搜集 整理《历代东平州志集校》[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1123.

[44]民国.重修莒志 (卷二十三),物产·瓜类 [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45]民国.重修泰安县志 (第一册),舆地志·疆域一·蔬类[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46]民国.潍县志稿 (卷二十五),实业·物产表·植物[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47]民国.高密县志 (卷二),物产·蔬之类 [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48]民国.福山县志稿 (卷一之三),物产 ·植物类[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49]明·徐光启,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中),卷二十七,树艺·瓜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91-692.

[50]明·王象晋.群芳谱 (卷二),蔬谱,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四库存目丛书补编》第 80册,329.

[51]明·王象晋群芳谱 (卷二),蔬谱,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四库存目丛书补编》第 80册,329.

[52]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卷上),乾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第 977册,子部,农家类,47.

[53]清·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光绪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第 977册,子部,农家类,844.

[54]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中国农史[M].北京:1993(3).

[55]表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临朐县志(1988-2000)》,山东省临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齐鲁书社,2004:112.

[56]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上),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386.

[57]明·王象晋.群芳谱 (卷二),《蔬谱》,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四库存目丛书补编》第 80册,330.

F329

A

1008-8091(2011)02-0082-06

2011-03-16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李 园 (1986-),女,山东泰安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史。

杨红香)

猜你喜欢

物产国家图书馆道光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图书
一道光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家乡的物产”品种多 品质高
物产美食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