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1-02郑湘平陈义龙
郑湘平,陈义龙
(1.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湖北 武汉 430079)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之一,教育部高教司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共建设了349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而体育学类共建设了47门,占总体的1.35%。体育学精品课程立项地域分布来看,湖北省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4门,北京有11门,上海、广东各5门,天津3门,陕西、四川、河南、浙江各2门,辽宁、吉林、哈尔滨、山东、湖南、江苏、云南等省各1门。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潮,有力地带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和体育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因此,文章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为标准,对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推动湖北省体育专业的发展、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的要求是: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根据此要求,结合“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对湖北省4门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对比后发现:现有精品课程负责人均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教学队伍职称、学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见表1)。
表1 湖北省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湖北省体育学类省级精品课程有17门,且有12门课程属于武汉体育学院,这说明专业体育院校拥有的强大体育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是综合类院校不具备的。所以,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由省级向国家级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武汉体育学院的课程建设上。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的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分析得出有以下优点:(1)课程负责人均是教授,均在所从事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教学水平一流。教学队伍科研实力强,主讲教师或骨干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的课题,教学成果丰富。其中术科的训练成绩突出,部分教学团队所训练的学生参加世界、全国大赛多次获得冠军。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1)有关教学研究的课题及论文稍少;(2)教师队伍中平均年龄偏大,与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倡导的“老中青相结合”相矛盾;(3)教师队伍中的学缘结构稍显单一,教师队伍中有本校学生毕业留校任教的居多数。
1.1 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现状
通过对湖北省的体育类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和对课程教研室的走访得知,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上主要有两个问题:(1)课程内容的传统经典部分与现代部分的关系处理不当。比如理论课部分,不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成果与经典部分进行糅合传递给学生;有关技术课程部分,由于学生平时训练再加上网络媒体的宣传较多,学生能较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2)不够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实践能力已成为学生就业的硬实力,创新能力更是成为学生今后发展的引擎;没有实践能力,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足,没有创新能力,学生今后的事业将裹足不前[2]。
1.2 湖北省体育类精品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现状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教师能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通过湖北省体育学类4门国家级和17门省级精品课程分析发现,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既能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又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合理地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17门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文件上都能显示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但经过对各门课程的走访后发现:部分课程的教师不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创新,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1.3 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现状
教材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中的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均采用本教研室主编或参编的国家级优质的或极有特色的教材。省级精品课程中大部分课程采用了自己团队主编或参编的优秀教材,但有些课程并没有采用质量很高的教材,而仅采用了自己编写的简单教材。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游泳》课程在教材使用上有些滞后,有待提高。
表2 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教材使用情况一览表
1.4 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教学管理的建设现状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教学规律和现代管理思想方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建立和维护相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4]。在精品课程教学管理方面普遍发展较好,各高等院校已经形成了惯例,每年年终都将组织专家对学校各教研室的教学工作进行评比,在评比中有一项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依照该评价体系对教学管理的评估发现精品课程的教学计划管理的指标得分较高。
2 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发展对策
2.1 湖北省现有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发展对策
完善已建成的体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在不断地发生一些变化并在不断完善。对于已经立项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也应该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及时地做出调整,以使课程后期建设的发展与时俱进。对于已立项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既满足目前该专业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又不对以后该专业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构成障碍。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费的合理分配以及后续保障,投入足够的经费加以维护,可以有效防止精品课程“重申报轻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呈现出教授与副教授偏多、讲师与助教偏少,且平均年龄偏大的现象。针对有此类问题的教学团队来说,应及早地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入队,同时引进教师时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鼓励进修”等措施,尽快使其成长起来,从而实现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2 湖北省省级、校级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的发展对策
2.2.1 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强战斗力部分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的教授、副教授的数量偏少,年轻教师学历偏低。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1)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外校学位,避免近亲繁殖,并在时间、资金上给予支持;(2)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团队科研实力,尤其是鼓励团队成员多参与教学研究方面的项目。对于研究实力较强的教师,学校应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加大奖励力度;(3)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鼓励教师可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发表与教学联系紧密的高质量论文,强调科研服务于教学,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2.2.2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体育学科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的改革。在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同时做好以下五点:(1)改革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2)合理处理教学容量和教学含量的关系;(3)教学中灌输思维、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4)针对学生个体,开设个性化课程;(5)整合内容,加大综合性课程设置。在考核评价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考核评价束缚着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严重阻碍着体育学科人才发展前进的步伐。改革体育学科的考核评价在考核的内容上应从单一的考核视角转向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的综合性评价,逐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整个体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进一步推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深化改革。在考核的形式与方法上可实行开卷考试、口试、撰写小论文或以小组为单位配合教学或进行集体设课、说课、评课等。
2.2.3 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个时代里,虽然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从视觉到听觉等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速度和效率,但是教学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现代化[5]。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无疑应担当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重任,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思想,应该由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使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方式不断改变,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常变常新,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手段,采用声像教学法、录像反馈法等教学方法。声像教学法在教学中,可以改变教师单纯的语言讲解和示范,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规范动作技术更直观、生动和形象的演示给学生,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模仿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加速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录像反馈法应用录像设备将学生完成的动作技术和教学实习情况拍摄下来,现场及时反馈,教师、学生一起对动作技术和实习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4 加强体育学科教材的建设力度,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目前国家级教材普遍存在着从编写到出版周期过长,教材形式单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问题。而作为体育院系的教师,很多是从事教学岗位第一线的,研发编写符合自身学校学生和时代特点的教材,不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精力上对他们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文章认为:第一,学校在选用体育学科教材时,可以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主,适当配以自编优秀教材为辅,甚至可以选用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优秀自编教材为主;第二,学校应重视体育类教材的建设,设立相应的体育类教材出版基金,建立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研发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或讲义;第三,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建立一体化设计、多媒体、网络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总而言之,教材建设在纵向应按照自身所开设的课程要求,进行系列化选择与建设;在横向上,采用纸质教材、电子教材或其它介质,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教学网站,进行立体化建设,形成独特风格和体系,精选和开发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高质量教材,为教与学营造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2.2.5 优先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凸显精品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论是新教材的出版,还是实验室建设,不论是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还是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不论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是教学课件的开发,不论是教师的学术交流,还是年青教师的培养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及有关部门必须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配置资源,优先保证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资金的需求,要敢于放手让课程负责人按照预定目标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对于发展前景明朗的省级精品课程,不仅要优先资助,还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数量,促进此类课程向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转变。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管理可设专项账户,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总之,建立一个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保证机制是学校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3 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效果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北省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湖北省精品课程立足于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本身的特点及课程特色,以年富力强的教学名师领衔,组建支撑、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性教学团队;更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能够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材建设,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大资金后期投入,申报与建设并重。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终生教育和素质教育观,实现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1]孙晔.试论《大学体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制约国家精品体育课程建设的瓶颈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3 (6): 90-93.
[2]王鹏.王秋芳.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1): 90-92.
[3]杨世勇,苏海雁,朱学义.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11): 19-20.
[4]何志林.上海市体育学类-大众足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31 (5): 81-85.
[5]赵婉莹.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9B): 81-83.
[6]张志斌,等.影响和制约体育院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因素及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 (5):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