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农村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1-01-02杨依坤袁春梅
杨依坤,袁春梅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体育系,江西 赣州 341000)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力推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使群众体育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景象,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体育仍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对农村体育的研究,无论是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进一步的开拓。文章以江西省赣州市所管辖的18个县市的农村体育为切入点,对赣南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赣南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赣南农村体育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收集和查询赣南有关农村的县志和年鉴,查看有关赣南农村体育研究的相关文件、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为此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的理论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由问卷发放人员入户调查,根据问卷当面提问,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率100%。除去无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864份,有效率86.4%。
1.2.3 数据效度和信度检验采用内容效度的检验方法,经过对8名专家咨询,其中6人认为有效,2人认为基本有效,最终核定为有效。采用再测法,大规模调查后间隔1个月,发放相同问卷,对赣州市100名农村居民进行调查,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92,调查数据可信。
2 结果与分析
2.1 赣南基本概况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又称赣南。辖 1 区 2 市 15 县,含138镇、145乡、2453个行政村。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29万公顷,有林面积27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2%。总人口888.95万人,其中市辖区56.91万人,农业人口816.57万人。
2.2 赣南农民经济收入较低、来源单一
赣南属于老区,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千差万别。因此,赣州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和协调较难,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农民纯收入是反映农民实际收入状况的一项统计指标,即在总收入中扣除相应的各项生产性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上缴税费后,归农民所得的收入[1]。2008年赣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70.1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表1 赣南地区农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情况
此次调查赣南农村家庭收入来源,设计了9个方面的多项选择,结果表明,种植业列第一位,其次为外出打工、养殖业、服务业、建筑业、家庭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其他。从表1可以看出,赣南农民收入59.7%来自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主体收入单一。
2.3 赣南农民体育锻炼时间少
家庭余暇时间是指工作、劳动之外的时间。由于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无霜期长,居民劳作周期长。所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赣南居民余暇时间较少。从表2可以看出,较少的余暇时间多数用于做家务、看电视、会客聊天,用于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只有5.1%。
表2 赣南地区农村家庭余暇时间分配情况
锻炼时间是核定体育人口的重要指标。体育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3]。本次调查中,核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为: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运动30min以上,活动强度为中等以上程度的人。调查结果表明:综合体育人口的3个标准,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仅占7.8%。
2.4 赣南农民体育意识较薄弱
体育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虽然相对以前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但是,社会的物价和消费水平也迅速增长,绝大部分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还是仅仅够维持家庭生计,对于花钱参加体育锻炼“有心无力”。表3、表4、表5、表6的数据统计来看,赣南农村居民80%以上的人都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参加过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人数却仅占调查总数的25.9%,促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预防疾病,增进身体健康。同时,调查数据还反映,阻碍农村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运动场地设施、误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缺乏必要健身指导,由此可见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体育“雪炭工程”工作还任道而重远,此外,还需要通过扩大宣传消除农村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误区,同时应配备相关人员加强农村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
表3 赣南农民对体育锻炼重视程度
表4 赣南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表5 赣南农民对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
表6 赣南农村居民参加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
2.5 赣南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由表7可知,赣南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138个镇中仅有23个镇有体育场地设施,145个乡中仅有29个乡有体育场地设施,2453个行政村中拥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只有微乎其微的368个村。如此少量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赣南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也严重制约了赣南农村体育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稀少,居民的活动地点只能集中在自家庭院和住所附近的空地以及田间小路上,到收费体育场所进行锻炼的人只占3.3%,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见表8)。
表7 赣南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分布情况
表8 赣南农村居民体育活动场所情况
2.6 赣南农民体育活动内容选择单一
赣南是主要客家人聚散地,具有多姿多彩的客家传统体育项目和深厚广博的客家体育文化,为赣南农村居民储备了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从赣南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调查统计(见表9)中可看到,在赣南地区,客家人独有的客家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活动在丰富赣南地区农村体育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占了20.8%。此外,不受场地设施限制并且简单易行的活动项目,跑步占了21.6%。
表9 赣南地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2.7 赣南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置少且作用不强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全民的体育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赣南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少,体育指导员配置范围小,纵向延伸不够,体育指导员集中在市区、县区。市县区的体育局或文体局设立的体育辅导站,仅限于对到站点活动的人员进行体育锻炼指导,不定期下乡镇进行指导也仅是走一下形式而已。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宣传,培养更新农村居民体育价值观
农村居民总体上文化素质较低,信息流通渠道较少,对社会体育的发展了解较少,体育价值观不能及时更新,因此,必须多途径加强宣传力度,对终身体育观、快乐体育观、健康体育观进行深入的宣传,以培养和更新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
3.2 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以期对农村体育的开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加强对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指导,提供必要的运动场所和设施,
3.3 开拓视野,优化整合农村体育资源
首先,整合人力资源,提高各级政府机构、部门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发挥各级体育协会和各地学校体育师资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整合物力资源,以政策为导向,以共赢为目的,政府鼓励当地企业或个人对农村体育发展进行投资,拓宽集资渠道;合理利用各地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最后,整合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在推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客家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3.4 构建赣南农村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
根据赣南农村体育现状,文章提出了“行政——社会两条路线并行,合理整合农村体育资源”的模式,即:以政府领导、组织管理、宣传指导为龙头,以社会积极参与为基础,以现代体育项目和赣南客家体育项目为内容,合理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体育项目协会的作用,疏通社会集资渠道,积极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多层次、多支持系统地发展赣南农村体育的多元化模式(见图1)。
图1 赣南地区农村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图
第一,必须紧抓乡镇及村的执行力度。由于乡镇一级政府对群众体育不重视,政府关于全民健身或群众体育的政策文件下发到乡镇就变成了一纸空文,导致群众体育的开展得不到有效地领导、组织和管理,形成“一根井绳吊一根针,头大尾小”的不利局面。因此,必须对乡镇一级政府的执行力度予以有效地监管。
第二,必须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在构建农民体育服务体系中,由于赣南经济较落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仅靠政府投资困难较大,发动和鼓励一些具有投资能力的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体育公益事业,是一条很好的集资渠道。但是,往往利益关系是制约此集资渠道畅通的障碍。建议政府以合理的有利于促进企业、个人发展的政策为条件,鼓励企业、个人向体育公益事业进行投资,达到共赢。
第三,必须处理好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和学校自身利益的关系。首先,学校场地设施必须在保证学校教学使用的前提下对外开放,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过度开放场馆,影响教学。其次,群众进入学校场馆锻炼,必须遵守学校场馆设施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再次,学校场馆设施为学校独立拥有资产,对外开放是为服务社会,可根据相关政策,进行合理收费,收费标准不能超出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又能有效地保证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
第四,要处理好现代体育项目和客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平衡。当代体育领域,西方体育主导着世界体育的发展,严重挤压着不同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赣南客家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赣南的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文化底蕴厚重、健身价值突出、娱乐功能显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无论是从民族文化的的层面,还是从群众体育的层面,继承、发掘和利用赣南客家民族传统体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4 结论
通过对赣南农村居民的经济条件、体育锻炼时间、体育意识、场地设施、活动内容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置等因素的调查分析,综合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赣南农村居民体育观念落后,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全面健身参与度较低。(2)赣南农村体育服务体育系不健全,服务资源缺乏。在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场地设施、组织、管理和指导四个主要方面都不健全。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群众体育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组织和管理松散无效,群众体育具有鲜明的自发性、散乱性;体育指导员缺乏,群众体育锻炼具有突出的盲目性。(3)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客家体育作为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没有得到保护,没有全面健身工程中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并有逐渐萎缩趋势。
[1]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
[2]江西农业信息网.http://www.jxagri.gov.cn/.
[3]仇军,高峰.体育人口的概念研究[J].体育科学, 1999, 19 (2): 11-14.
[4]刘霞.客家体育与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 (4): 56-58.
[5]吴玉华.客家体育——中国民俗传统体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6]郭传燕,李志清.农村体育发展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5 (1):155-157.
[7]周红兵.赣州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