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短道速滑项目竞技实力透析
2011-01-02李双玲朱宝峰陈文红李小兰孙玥
李双玲,朱宝峰,陈文红,李小兰,孙玥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3.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我国自1981年开展短道速滑运动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进步很快,短道速滑项目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先后涌现出一批以李琰、张艳梅、杨扬、李佳军、王濛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短道速滑选手,这批运动员曾多次代表我国参加亚冬会、世界锦标赛和冬奥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比赛,共获得100多项世界冠军[2]。短道速滑项目毅然成为我国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优势竞技项目。所谓优势竞技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并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这种优势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优的状态”,指项目的运动成绩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短道速滑选手杨扬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获500m和1000m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会“零的突破”;2006年的都灵冬季奥运会上王濛再次卫冕500m金牌,从此短道速滑成为我国冬奥会争光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次是“优的潜能”,即指项目在科学理论储备,运动人才的资源、专业技术队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积累水平,这是竞技项目发展的潜在势能,是竞技能力的内在动因。这些内因一方面保证了项目在运动成绩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是保证该项目在一定时间内具备与世界强手相抗衡的实力。因此,判定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优势项目,除考查运动成绩是否已达到世界或者国内先进水平,同时还要看到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为提高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在国际比赛中的竞争能力,许多学者针对我国短道速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多地分析和研究。文章试图对第16-21届冬奥会上奖牌分布情况和国内短道速滑联赛各项目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对短道速滑“内在潜能”,也就是竞赛成绩和后备人才储备进行分析、探讨,进而提出对策,为此项目运动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优势提供部分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16—21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获奖牌状况;2006-2010年间国内联赛各赛季成绩和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在训人员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短道速滑文献,寻找影响运动员竞技实力的主要因素。
1.2.2 数理统计法统计冬奥会短道速滑各项目奖牌分布;2006-2010年国内联赛男、女甲组各项目成绩;国内后备人才概况。
1.2.3 录像观察法通过全国短道速滑联赛及2010年冬奥会的比赛录像进行观察,了解各队实力、比赛成绩和技战术水平等。
1.2.4 逻辑分析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对比、分析及讨论,审视我国短道速滑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世界短道速滑项目实力格局分析
表1 第16-21届冬奥会各国获短道速滑奖牌统计
1992—2010年冬奥会获得奖牌数量可知(见表1),韩国、加拿大、中国、美国是短道速滑项目的四大强国,上述4国共计夺得了120枚奥运奖牌中的104枚,占奖牌总数的87%。其中中国队共获得7枚金牌、10枚银牌和7枚铜牌,奖牌共计24枚,占奖牌总数的20%。韩国队共获得19枚金牌、11枚银牌和7枚铜牌,奖牌共计37枚,占奖牌总数的30.8%。无疑韩国队是在历届冬奥会上表现最出色的国家。他们所获得的金牌数(19枚)和奖牌数(37枚)遥遥领先其它各国。
在获得奖牌的数量分布可以清楚看到,当今世界女子短道速滑对抗的新局面基本是中、韩之间的争夺,加拿大队也在逐渐缩小差距。这不但表现在奥运会赛场上,世锦赛和世界杯等赛场上。中、韩两国女子运动员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短距离项目中国占优势,中长距离韩国选手技高一筹[3]。而加拿大队和美国队逐渐在男子项目上向韩国队发起进攻,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运动员。中国男子运动员在多年的奥运赛场上表现不俗,虽然没有金牌零的突破,但也获得多枚奥运奖牌,同样具有夺金的实力和潜力。不过这些奖牌获得的人员过于单一,老队员退役后并没有新队员能够保持相同的竞技实力,中国短道速滑男队没有继承人,女队的优势出现了人才断档的现象。
2.2 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在历届冬奥会上的竞技实力表现
表2 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在历届冬奥会上所获奖牌统计(枚)
奥运会获得奖牌数量可以显示一个国家的竞技实力,通过表2可见,我国短道速滑选手共获得冬奥会奖牌24枚,其中男子获得6枚奖牌,占总奖牌数的25%;女子获得18枚奖牌,占所获奖牌总数的75%。女子各项目成绩优于男子,尤其是女子500m和1000m小项中的优势更为突出,从第16届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李琰首夺女子500m银牌后,我国在该项目的优势一直比较明显,首先是在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上,我国大杨扬一举获得500m和1000m的两枚金牌,王春露和杨阳获得两项的铜牌;2010年冬奥会上,王濛再次蝉联了500m和1000m两个项目的两枚金牌。在世界女子短道速滑领域,向来是中、韩两家分庭抗礼,近几届冬奥会的战绩看,韩国对要好于我国。目前我国在女子项目上优势明显,这与我国女子运动员速度快、爆发力好,在短时间内加速滑行超越的能力较强等特点有关,如王濛在世界杯各站比赛中从出发就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选手,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4]。近年来,以周洋为首的一批年轻小将的崛起,大大提高了我国在中长项目上的实力,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女子1500m和3000m接力的成绩后来居上,双获金牌。男子项目所获的6奖牌中,有3枚是李佳军获得;在男子5000m接力项目我国选手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共获得2次铜牌,但从获得奖牌的总量和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人数两个方面看,我国男子运动员缺乏具有很强实力的领军选手,后备人才输送也出现断档。与短道速滑强队韩国队相比,韩国所获奖牌中男子占19枚,女子占18枚,说明韩国的男、女运动员实力均衡,技、战术先进,总体优势仍比较明显,并且韩国队运动员在中长距离项目上占有很强的夺金实力。
2.3 国内联赛竞技成绩分析
2.3.1 2006-2010年间联赛各单项成绩比较我国短道速滑联赛各项目前3名的平均成绩在4年联赛的总体表现为:女子甲组运动员的平均成绩的提高幅度在不断增大,特别是3000m接力在4年间提高了近6s;男子短道速滑各项目的比赛平均成绩均随着赛季的进行,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特别是长距离的项目提高幅度更为明显。通过4年的联赛成绩不难看出,我国短道速滑各项目的成绩均有提高,特别是在男、女长距离项目上提高的幅度较大,但也不难发现,虽然提高幅度大但与世界一流队伍比,我国的差距还是很大,这不仅是体力问题,还有技术与战术配合的问题(见表3)。
表3 2006-2010年联赛各赛季各项目前3名成绩统计(平均成绩)
2.3.2 短道速滑联赛最佳时间与2010年冬奥会及世界纪录间的成绩对比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在一个奥运周期里,男、女各单项的最佳时间均比2010年冬奥会成绩及世界纪录差,并随着比赛距离的增加,其两者的差距增大,其中男子的差距更为显著(见表4)。
表4 我国短道速滑男、女甲组最佳时间与2010年冬奥会及世界纪录成绩统计
我国女子在500m和1000m项目上占有绝对优势,这是因为我国运动员的优势是快速的起跑能力和短程的爆发能力,而且一方面王濛是500m连续两年世界杯总冠军、世锦赛冠军,另一方面周洋是1000m世界纪录的保持者[1]。
2.3.3 联赛参赛队伍数量及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我国参加短道速滑联赛的队伍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解放军等少数省市,其中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参赛队伍和运动员最多。2008-2009赛季在以往的各省冰上项目训练中心、基地、体育运动学校的基础上,新增高等院校及中学代表队,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队及吉林省实验中学,这些学校的加入,为我国教体联合办队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另外,还新增了北京队迪桑特俱乐部、吉林长春市大秦汽配俱乐部、延边仙峰俱乐部、黑龙江哈尔滨浩沙俱乐部、黑河市飞星短道速滑俱乐部;2009-2010赛季又新增了北京恩永唯俱乐部及香港队。俱乐部新生力量的加入,给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有利于扩大短道速滑的群众基础,营造一个后备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见图1)。
图1 2006-2010年国内联赛各赛季各省参赛队伍统计图
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对三线队伍人员配比状况的要求,规定三线队伍的人员最佳比例标准为1:3:9较为合理,这是一种阶梯式逐级培养人才的训练体系。2004 -2008的五年间我国短道速滑项目三线队伍总人数比为1: 1.8: 4.3(见表5)。
表5 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总体情况 (2004-2008年)[5]
虽然未达到国家对三线队伍人员配比的最佳要求,但三线队伍“阶梯式”训练体系也呈现出一定规模。我国短道项目后备人才梯队逐渐接近最佳状态,呈现出很好的后备人才资源的储备。
一线队伍人员数量呈逐年减少,4年间人员减少了近一半人员,在2008年虽然人员有所增加,但和2004—2006年人数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二线人数相对保持一个稳定的态势,但运动员的数量并不算多,规模较小;三线运动员数量在逐年递增,队伍人员在不断壮大。我国短道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呈现出基础训练人员(三线运动员)增多,而一线运动员却在逐年减少的怪现象,虽然我国形成了很好的基层训练网络,但是国家却没有相应的得到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
3 结论与建议
3.1 扩大群众基础,保证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通过对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国际、国内竞技实力格局的分析,发现我国短道速滑女子项目的成绩优于男子项目,短距离项目的成绩优于中长距离项目。此外我国在2010年冬奥会中的良好成绩主要是王濛和周洋取得的,成绩过于集中,要想保持我国的竞技实力优势,力争在短期内培养出数个像王濛、周洋那样的夺冠王或者具有夺金实力的领军人物。
参加全国联赛的队伍虽然有所增加,但仍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解放军等少数省市。后备人才梯队建设虽然规模较大,但人员比例和二线人员的缺乏对整个梯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不能形成很好的人才培养链条。[5]当今应加大对短道速滑的宣传力度,吸引青少年参与。以我国短道速滑选手在国际大赛中的辉煌成绩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这不仅能扩大短道速滑运动的社会影响,吸引企业加盟,还能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项运动,吸引青少年参与这项运动,从中挖掘和培养短道速滑后备人才[6]。
3.2 更新训练理念、重视基本技术的培养
中国短道速滑青少年运动员往往身体素质非常好,但由于基本技术没有练好,专项训练上又过于粗糙,陆地没有做好就忙于上冰,冰上基本功没有做好就忙于速度,全面身体素质没有抓好就忙于力量,都追求眼前和短期效益,实际上最终培养了大量的有技术缺陷的运动员,导致运动员成绩难以提高,所以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对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很重要[7],在长距离耐力比赛的后程,由于运动员在最后冲刺中经常保持不了技术稳定性,影响耐力水平的发挥。现任国家队主教练李琰在第21届冬奥运结束后,面对新老队员的交替,将训练重点放在给队员打基础上。
3.3 完善技战术以及体能训练
我国年轻队员的技术与韩国同年龄段的队员相比还是显得过于粗糙。韩国短道速滑能领先世界靠的就是先进的技术,而先进技术则来源于扎实的基本功。我国年轻选手在日常训练中,必须加大基本功训练,在保证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多参加世界大赛,在与世界名将的对阵中,磨练自己,进一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8]。因此,我国在加强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同时,更要重视技战术的创新研究和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培养。
3.4 完善竞赛服务及赛事改革
成绩提升的背后,不得不提到赛事的锻炼。比赛的举办,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训练,提高队员的比赛能力和水平。将训练与竞赛协调起来,队员在能力提高的同时,战术水平也在提高。在联赛进行的同时,应增加青少年的参赛机会,并且在制定规则时可以根据我国实际,制定一些特殊的竞赛章程:如现在施行的小组第一名晋级,第二、三名看成绩进下轮的赛制办法,这种不以名次作为晋级的唯一标准,取运动员竞赛成绩进行排名,择优入取下一轮比赛竞赛办法,使得运动员在每一轮次比赛中都很认真,不敢掉以轻心。
同时建议加大各站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使运动员在各站的比赛中都尽全力地创造最优成绩,提高竞技水平,以适应今后国际大赛的需要。[9]除了以竞赛的杠杆外,地方省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是保证队伍长期稳定发展的最大动力。
[1]朱佳滨,杨印川,黄宇.我国短道速度滑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冰雪运动, 2007, 29 (2):22-25.
[2]王仁周,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6-37.
[3]朱红.中国、韩国女子短道速滑选手技战术特点的对比剖析[J].冰雪运动, 2006 (3): 15-35.[4]任勇,白铂. 2010年冬奥会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形势与策略[J].冰雪运动, 2009, 31 (5):57-60.
[5]李双玲,朱宝峰,赵玉华,等.短道速滑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8 (6): 12-15.
[6]韩毅. 我国短道速滑发展现状及对策—第11届全国冬运会短道比赛调研报告[J].冰雪运动,2008 (3): 19-22.
[7]南敏镐,尹鹤柱.对韩国短道速滑整体水平及国家队训练特点的分析[J].冰雪运动, 2003 (2):24-26.
[8]王卫星.解析韩国队短道速滑的制胜法宝—超越冲刺—第20届冬奥会短道比赛引发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5): 583-585.
[9]王诚民,杜雷.从全国短道速滑联赛看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J].冰雪运动, 2001 (4):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