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彰显生活魅力

2010-12-29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让课堂充盈生活气息,是新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它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让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透彻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例如,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进行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练习时,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米、宽()米、一只鸡重()千克、一千克鸡蛋有()个等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物品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0只、一只鸭却有两千克重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通过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对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在生活感知中,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让学生收集图形,找出生活中是圆柱形和球形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引导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有选择、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圆柱与球的知识,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及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又如,在教学“元、角、分”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
  三、在生活感知中,培养表达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如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交流、汇报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的种类及广泛用途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教学应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