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着学生一起“慢慢走”

2010-12-29陈亚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一堂耐人品味的高效课,学生学得扎实,思维深刻,情感丰富,焕发生命活力,展现教学个性。行走于学生和我共拥的课堂,我践行着“高效”的脚步。
  一、鼓励猜测和争辩,让奇思与妙想勾勒着精彩瞬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妙“想”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开发智慧潜能的教学良方。例如,教学“乘法交换率”一课。
  师:加法中有交换律,同学们猜猜其他哪些运算中也可能有交换律呢?
  生1:减法中可能有。
  生2:减法中没有,比如3-2=1,可是2-3就不够减了。
  生3:乘法中也可能有。
  生4:除法中可能有,比如8÷8=8÷8。
  “除法、减法、乘法中有没有交换律”这个探索过程是一个“猜测——举例——验证”的动态的争辩过程。首先让学生猜测其他哪些运算中也有交换律,当有学生认为除法、减法中也有交换律,而且他们举例“2÷2=2÷2、4÷4=4÷4”诸如这样的等式成立时,就出现了争辩现象。在这样的争辩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发现:一个规律的得出不能只看一些特殊的例子,而要看大量的普遍的例子。同时渗透了在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时,只要发现有一个反例,规律就不能存在的事实。
  二、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焕发着和谐色彩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
  问题: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师:谁愿意大胆地来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1:画图
  □○□○□○□○□○□○□○□○□
  师:这个同学画了一些图形,看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生1:用□表示红珠,用○表示蓝珠,第17颗珠子是□,也就是红珠。
  师:用符号表示,形象直观,大家一眼就看明白了第17颗是红珠。
  方法2:奇偶
  生2:单数都是红色,双数都是蓝色,所以第17颗一定是红色。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孩子。用双数、单数的知识来判断,有什么好处?由此来判断,第2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1001颗珠子呢?就用你的方法考考大家,说一个大一点的数字。
  方法3:算式
  17÷2=8(组)……1(颗)
  师:能解释一下你的算式吗?比如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生3:17表示17颗珠子,2表示每2颗为一组,所以就用17÷2,8表示一共有8组,余数是1,表示还有1颗珠子。
  师:那第17个珠子是第几组的第几个?
  生3:第9组的第一个。
  师:计算的结果明明是8组,这里怎么有了第9组?
  生4:剩下的1颗珠子,就是第9组的。
  师:原来第17颗珠子就在第9组的第1个位置上,那它是什么颜色呢?
  生5:红色。
  师:你怎么知道是红色的?
  生5:看第一组的第一个。
  师:哦,原来同学们还是在用这种不断重复的规律,余1就可以看作每一组的第一个。
  ……
  “围绕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孕育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拥有智慧与真情,让多彩与感动充盈着心灵世界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教学“估算”一课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教学素材——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大象和石头一样重,要知道大象的质量只要称石头一共有多重就行了。” 这时课件出示328、346、307、377、398、352六次称石头的数据,然后请学生自己尝试估算出这头大象有多重。在交流估算的过程中,学生还饶有兴趣地给每一种估法取了个恰当又亲切的名字,如小估、大估、中估、进估、凑调估等,但是有一位学生坚持己见要用精算的方法。吴老师当时没有直截了当地给予否定,而是在让学生体会了估算的作用以后,再请那位精算的学生来说说这时的感受。他边点头边说:“我觉得这些数相加的确不是很好算,再说求大象的体重,没有必要精算,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估算要比精算好。”吴老师深情地说了一句:“你的眼神告诉我你真的懂了!”同时向学生鞠躬表示感谢,台下听课教师顿时掌声雷动。吴老师用她的教育智慧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课堂盈溢着人文的光辉。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