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 适当 适度

2010-12-29郑锁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教师能否灵活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饱满的教学内容,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
  一、适时改编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改造,从而创设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先出示南京市2009年3月4日测定气温情况折线统计图,问学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然后再出示成都市2009年3月4日测定气温情况统计图,问:“你又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请看这两幅图,请问南京、成都在这天的几时气温相差最多?”学生很慢的回答出,或者一时回答不出。“为什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你是怎样思考的?”“通过计算。”“如果不用计算,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在一起。”电脑显示两折线统计图重合,教师再提问:“感觉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学生纷纷回答:“标题中南京市、成都市三个字重合在一起,看不清楚。”“有两组折线,并且都是实线,不好分辨。”“图例没有注明实线、虚线各表示哪个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上述教学对教材进行了适时的改编,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两幅图的分析观察、探索、比较、体悟上,从而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在一块。这样适时地改编教材,教师就能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创造性的加工教材,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观察、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适当重组教材
  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基本素材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但是,教材不完全等同于学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艺术性的处理。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从例题到“试一试”再到“想想做做”,一共有四道习题。实际上这里的四道习题,有三道全是例题,书中的例题是通过增加长的方法增加面积;“试一试”中通过增加宽的方法增加面积;“想想做做”中通过增加长和增加宽的方法增加面积。究竟怎么处理教材,才能够将这三种方法有机的联系在一块呢?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是3月9日,快到什么节日了?”“植树节。”“为了美化校园,学校想修建一个长方形的花圃(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但总感觉啊,规划的这个长方形花圃小了点,打算扩大,你有什么好的点子?”学生回答,增加长、增加宽或同时增加长和宽。“怎么增加呢?想想看,可以用手比划比划。”学生四人一组,共同讨论,然后在习题纸上将三个长方形分别增加长、增加宽及增加长和宽。最后全班进行交流,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课件演示三种情况,再来展开教学。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呈现,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重组,从而也将整节课形成了一个完整体,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既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实际,也引导每个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适度补充教材
  教学是课程再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教材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不是最终归宿。所以,适度的补充教材成为一个必然,从而让教学内容犹如“潺潺溪水”。
  例如,“小数乘整数”教学中,课的开始,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前两天,老师请大家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小数,谁来汇报?”生答后,教师说:“老师也收集了几条信息,请看。”课件出示:①一份金陵晚报0.5元;②一张桌子约0.72米;③一间书房约9.83平方米;④一台笔记本电脑约2.43千克;⑤轮船行驶了1.15小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几条信息,逐一研究。”原教材只是借助于“元”,讲解一位小数乘整数、两位小数乘整数,这种认知表象感觉单一,不利于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完整认识。所以在设计时,补充通过“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方面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怎样乘整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开放。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