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2010-12-29成建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感,并把培养数感确立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数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因此这一目标在课堂上常常落空。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数与运算”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体现出生活化、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生活化——拓宽学生的数感空间
  教学时,我们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在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后,教师可以安排下面的数学活动。
  出示题目:学校要举行大合唱比赛,二(2)班有45名同学,请你帮助设计一下,他们可以怎样排队?
  师:先想想,怎样给这45名同学排一个整整齐齐的队呢?可以先和旁边的小伙伴商量一下。
  生1:我想的是9个9个排,可以排5队,这样很整齐。
  师 (微笑点头) :你的想法很不错,还有不同的排法吗?
  生2:我排9队,每队5人,也很整齐。
  生3:15个一行,排3行。
  生4:我可以设计出一个漂亮的队形,有一人指挥,其余44个同学排4行,每行11人。
  ……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小组同学用学具动手把你们想好、算好的队形摆出来,看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摆的队形最漂亮……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归宿,同时通过用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不仅使书本的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数感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趣味化——激发学生的数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提到数学就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故事引入:“有一天,小猴乐乐和小猴胖胖一起去摘桃子。它们摘了一大篮桃子,可高兴了。回到家里,它们要把这些桃子分了。胖胖拿走了5个桃子,乐乐一看篮子里只剩下3个桃子,不高兴地说:‘这样分不公平!’于是它们为了分到桃子的多少吵起来了。同学们,你能帮他们公平的分一分吗? ”学生顿时来劲了,纷纷说:“每只猴子分3个,剩下2个,就公平了。”“每只猴子分4个,正好分完。”……学生的回答都能体现一个共同点:每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一样多。故事的引入使学生很快领会了平均分的含义。
  三、自主化——挖掘学生的数感潜能
  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尝试设计一些可供他们选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会新的数学知识,而且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同程度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了数感。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在引入情境出示主题图后,教师问:“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纷纷说道:“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 ”“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一共有多少个圆环? ”……“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圆环’这个问题。”学生通过看图思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他人交流互动,设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自主的和富有张扬个性的学习过程。
  四、开放化——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开放题的设计,要围绕数学与实际生活问题的密切联系进行,在计算教学中起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作用。通过合作思考、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品质。例如,在教学“长颈鹿与小鸟”这一课后,可以安排下面一组练习:27÷3=□、54÷6=□、49÷7=□;21÷□=□、32÷□=□、72÷□=□;18÷□=□、36÷□=□、24÷□=□。这组练习给学生在计算中的思考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体现了层次性、思考性、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