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纽
2010-12-29陈树德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多思善思的习惯呢?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思维的起点”。由此可见,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紧紧围绕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来进行。
一、在创境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
人的创新灵感往往是由于遇到问题要解决而引发的。因此,创设开放式探究性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创新欲,迸发创新灵感。
案例: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前让学生每人做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师:如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呢?(学生操作,自主探究)
师:谁来说说你探索的结果?同时说明你是怎样做的。
生1:我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发现有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3°,还有一个是178°,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左右。
生2:不对,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我也是量出来的,不过我是把三角形撕开了,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再量的。
师:刚才他也是量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生2:因为他量得不准,有误差。
师:很有创意的方法,不仅减小了误差,而且只需要量一次。
生3:老师,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我是算出来的。你看,我的直角三角形是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裁开的,裁开后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合起来就是360°,现在两个三角形平均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好,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中这位同学用沿对角线把长方形裁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不仅求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这种裁剪的方法还是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捷径呢!
上述案例通过设疑引趣,促使学生寻根问底,主动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在解疑引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解疑探究的过程,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入,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案例: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用6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出现下面两种结果:
图1图2
师:你能用哪几种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面积都是6平方分米。
生2:第二个图形我是一排一排数的, 3+3=6,面积是6平方分米。
生3:第二个图形我也是一排一排数的,但是算式不一样。因为每排有3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有2排,3×2=6,所以面积是6平方分米。
师:你们都说得对,大家是不是觉得第三种方法比较好?我们来看一下,能从这种方法中分析出长和宽有什么联系?
生4:用长乘以宽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三、在质疑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是创新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而且更要鼓励学生发问。
案例:教学“和的大小比较”
(师生已经探究了把异分母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大小的方法)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老师,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两个分数,是不是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看看除了上面讲的通分方法外,还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比较大小?
生2:可以用化成小数的方法,因为=0.75、=0.8,所以<。
生3:可以用差比的方法进行比较,1-=、1-=,因为>,所以<。
师(兴高采烈地):同学们,老师暂时也只知道这几种方法,准备下课后再进一步思考,也请大家课后动脑经想想,看谁的方法最多。
(课后学生纷纷主动寻找答案,最后又找到了和比、积比、商比等方法)
以上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以问题为纽带,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