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隐含条件 开拓解题思路
2010-12-29周陈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般有情节、数据和数量关系三个部分,缺一不可。情节是叙述实际问题的事实部分,数据是列式的材料,而数量关系则是列式的依据。有些实际问题,列式需要的个别数据往往隐含于情节之中,成为隐含的条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认真审题,深入分析思考,有时还需借助直观,采用画线段图、模拟实验等方法,才能发现隐含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 利用常识性知识寻找隐含条件
如学习“年、月、日”这类常识性知识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时间这一条件常常隐含于事实的情节之中,出现隐含的条件。
(1)电视机厂计划全年生产电视机2.5万台,实际提前2个月就完成了计划的1.4倍。实际每月生产电视机多少万台?
(2)王师傅一月上旬生产了1160个零件,中旬生产了1196个零件,下旬每天生产124个零件。王师傅一月份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
第(1)道题,根据题中的两个条件“计划全年生产电视机2.5万台”、“实际提前2个月就完成了计划的1.4倍”,可以先求出全年实际生产电视机的台数为2.5×1.4=3.5(万台)。题目要求的是“实际每月生产电视机多少万台”,这里隐含了全年一共12个月这一条件。题目中说提前2个月完成,实际用了10个月完成了3.5万台,求实际每月生产电视机的台数,列综合算式是2.5×1.4÷(12-2)=0.35(万台)。
第(2)道题,要求“王师傅一月份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王师傅一月份一共生产了多少个零件和一月份的天数。一月份的天数是一个隐含的条件,一月份是大月,共31天。题目中还已知“上旬生产了1160个零件,中旬生产了1196个零件,下旬每天生产124个零件”,下旬共生产的零件必须用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乘下旬的天数。因为一月份为大月,所以下旬为11天,下旬共生产了124×11=1364(个)零件。然后用一月份生产零件的个数除以一月份的天数,得平均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列综合算式为(1160+1196+124×11)÷31= 120(个)。
也有的隐含条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常识性知识。
(3)友谊饭店的停车场停放着24辆摩托车和小轿车,它们共有60个轮子。摩托车和小轿车各有多少辆?
根据生活常识知道,每辆摩托车有2个轮子,每辆小轿车有4个轮子,这是隐含的条件,找到这一隐含的条件,用假设法可以找到解题的途径。把24辆车全部看成摩托车,那么应该有2×24=48(个)轮子,比已知条件少了60-48=12(个)轮子,一辆摩托车换成一辆小轿车需添上2个轮子,一共可以换成12÷2=6(辆)小轿车,即小轿车有(60-2×24)÷(4-2)= 6(辆),摩托车有24-6=18(辆)。
当然,也可以把24辆车全都成小轿车,按同样的道理列出不同的算式。如下:
(4×24-60)÷(4-2)=18(辆)……摩托车
24-18=6(辆)……小轿车
二、利用公式、性质等寻找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有时隐藏在一些公式、性质之中,需要学生对相关的公式、性质牢固的掌握,并能灵活地运用。
(4)阴影部分正方形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如右图),求圆的面积。
一般来讲,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圆的半径,而圆的半径是图中正方形的边长,这是一个隐含的条件。题目中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也就是边长乘边长的结果是3平方分米,而边长乘边长也就是半径乘半径,即r2是3平方分米。这样就容易求出圆的面积,即3.14×3=9.42(平方分米)。
(5)下图中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差800平方厘米,那么两个圆的面积相差多少平方厘米?
要求两个圆的面积相差多少,一般情况,要知道两个圆的半径各是多少厘米,但题目中都是未知的。如果大圆的半径用R表示,小圆的半径用r表示,大圆的面积为πR2,小圆的面积为πr2,两个圆相差面积为πR2-πr2=π(R2-r2)。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差800平方厘米,大正方形面积是4R2,小正方形面积是4r2,也就是4R2-4r2=4(R2-r2)=800,即R2-r2=200(平方厘米),所以两圆面积相差π(R2-r2)=3.14×200=628(平方厘米)。
三、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发现隐含条件
模拟实际问题的叙述情节,用实验的方法有利于发现隐含的条件,找到解题途径。
(6)把一段4米长的长方体木料,平均锯成5段,表面积增加了320平方分米。求每段木料的体积。
如果用胡萝卜、甘薯之类的实物切削成长方体的形状来代替木料,根据题意切成5段,可发现隐含的条件,切5段只要切4次,而每切一次就增加了2个横截面,所以切4次就增加了2×4=8(个)横截面。根据题目已知条件“表面积增加了320平方分米”,这样可以求出木料的横截面面积为320÷8=40(平方分米)。题目所求的问题是“求每段木料的体积”,用每段的长乘横截面面积,4米=40分米,每段的长为40÷5=8(分米),列综合算式为40÷5×(320÷8)=320(立方分米)。
(7)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减少2分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减少48平方分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这道题同样可以用上述材料做模拟实验,用胡萝卜切削成长方体,如右图。“如果高减少 2分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说明这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四个侧面都相同。高减2厘米,表面积减少了4个2分米高的侧面,根据条件“表面积比原来减少48平方分米”,所以一个侧面减少了48÷4=12(平方分米)。用12÷2=6(分米)可以求得原来长方体的长和宽,原来长方体的高为6+2=8(分米)。这样再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就不难了,即6×6×(6+2)=288(立方分米)
(8)一堆钢管最底层放20根,每往上一层就少放一根,如果顶层是12根,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
堆放的钢管横截面呈梯形,可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钢管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但这道题中层数是一个隐含的条件,如果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用铅笔或其他圆柱形小棒代替钢管来堆放,譬如底层放5根,每往上一层就少放一根,放到顶层是2根,可以找到这样的规律:层数=底层根数-顶层根数+1。这道题中,钢管层数为20-12+1=9(层)。这样求钢管的总根数就容易了,即(12+20)×9÷2=144(根)。
四、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发现隐含条件
根据实际问题的叙述情节画线段示意图,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数量关系,而且容易发现隐含的条件,开拓解题思路。
(9)小刚和妹妹二人同时由家去少年宫,小刚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小刚到少年宫门口时发现忘记带乒乓球拍,立即由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少年宫180米处和妹妹相遇。他们家离少年宫多远?
如果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可以发现隐含的条件:当小刚到达少年宫门口立即又按原路返回,行至离少年宫180米处和妹妹相遇,小刚和妹妹两人一共走了两个全程。小刚共比妹妹多行了两个180米,是360米,小刚比妹妹多走360米所用的时间,也就是小刚和妹妹所走的时间是360÷30=12(分)。所以,从家到少年宫的距离是(90+60)×12÷2=900(米)。
(10)甲、乙两人分别自湖的东、西两岸出发,匀速地向对岸游去,游到对岸后立即返回。已知两人第一次相遇距湖的西岸800米,第二次相遇距湖的东岸600米,此湖东、西两岸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借助线段图,就容易发现隐含的条件:两人到第二次相遇,共行了3个全程。由于是匀速前进,根据已知条件“两人第一次相遇,距湖的西岸800米”,可以推知:1个全程中乙行了800米,3个全程中共行了800×3=2400(米)。第二次相遇时,乙行了1个全程加600米,所以,1个全程(湖东、西两岸间的距离)是2400-600=1800(米),列综合算式是800×3-600=2400-600=1800(米)。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