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课堂:让德育蕴含其中
2010-12-29俞英顾尧根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小学数学教学,其知识性和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的,寓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坚持将德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1.结合教材内容,是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重点
我们应该明确,要将德育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教学,更不能喧宾夺主地外加许多德育素材,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因而,数学课中的德育内容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来决定。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断
出示练习题:1路公交车原有乘客36人,到皋埠镇中心小学后有一些人下车,又有若干人上车,这时车上有( )人。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车上现有的人数?
生1:我把下车的人数用字母x表示,上车人数用字母Y表示,所以车上现有36-x+y人。
生2:36-a+b。
生3:36+y-x。
师:这样的表示方法大家都认同吗?
生:认同!
师:在36-x+y这个表达式中,“36-x”表示什么意思?“+y”呢?
生4:“36-x”表示下车后车上的人数,“+y”表示加上后来上车的人数。简单地说,是先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
师:那么,在36+y-x这个表达式中,“36+y”和“-x”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5:“36+y”表示先上来一些人后车上的人数,“-x”表示下车后车上的人数。
师:这两个式子表示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惊奇地):那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6(迫不及待地):不一样,一个表示先下车后上车,一个表示先上车后下车。
生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公共秩序,应该先下车后上车更好些。
师:看来,两个式子都能表示,但它们所蕴涵的意思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到遵守公共秩序。
感悟:知识是创新的原材料,只有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仅从知识运用的层面上来讲,本课已达到所需的要求,但教师却能以这两个表达式意思的比较为依托,打开了学生道德思潮的人性阀门,给数学教学落实德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接受了一次生动的行为习惯教育。
2.注重直观感受,是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关键
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抓住生活中的德育契机,进行最直接的品德教育。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主人公东东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一共有8个小朋友,于是就从侧面又切了一刀,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小男孩,东东就把自己的那一块蛋糕平分给另一个小男孩。
师:这个广告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第一个画面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我想到了1/4。
生2:第二个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我想到1/8。
生3:从第三个画面中,东东把自己的一块蛋糕又平分给了第9个小朋友,让我想到1/2。
师: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3(补充):不是,是东东手上蛋糕的1/2。
师:你们喜欢东东吗?
生(大声地):喜欢!
师:他分出了自己手中蛋糕的1/2,但他收获了什么?
生4:我觉得他收获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生5: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只分出了自己的一小部分,但收获了一个新的朋友。
感悟:思想教育的渗透,从现实的生活实例入手,在生活中找到教育的切入口。“多美滋1+1”奶粉广告的引入,真是独具匠心、立意高远。当师生欣赏完广告后,教师精心预设的两个问题“这个广告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和“他分出了自己手中蛋糕的1/2,但他收获了什么”,将教学层层推进,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产生和变化的同时,让关爱教育同步渗透、同步发展。
3.挖掘生活素材,是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难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知道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的许多材料都可以为数学教学所用,所以在选用材料时,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片断
(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常识,然后对不同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统计并计算出发芽率,填写在书上的表格里)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什么是种子发芽率?
生1:种子发芽率是指发芽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师:怎样求种子发芽率?通过你们的实验、观察、比较,你能发现种子的发芽率与什么有关吗?
生1:我奶奶告诉我,种子发芽率与浸泡时间有关,浸泡时间太短或太长,发芽率都低,浸泡的时间应适当。
生2:我知道发芽率与温度有关,温度高一点,发芽快,发芽率也高。
生3:我爸爸说,发芽率还与种子的质量有关。比如黄豆,粒大饱满、外表光滑的发芽率就高。
师:通过你们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生4:通过这次试验,我知道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5:通过这次试验,我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生6:在实验过程中,我想,如果农民伯伯买到了劣质的种子,损失将不可想象,一定要打击坑害农民的不法商贩。
师:是啊!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对不法商贩的痛恨。我们试验种子发芽率,就是要培育良种,减少损失。
感悟:挖掘生活素材进行德育渗透,需要数学教师多观察生活,尤其要用数学的眼光、德育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德育问题。学生自己选择种子,自己做发芽试验,通过长时间对种子呵护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农民伯伯播种后的期盼、收获时的喜悦,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如果农民伯伯买到劣质的种子,损失将不可估量,打击不法商贩的正义感油然而生。育人的过程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学生心灵深处的震撼。
笔者认为,有效的德育教学,理应创设鲜活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性、道德潜质参与课堂学习,用“心”感悟,通过心灵的触动来感知道德的力量,真正让数学教学达成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有效协同,从而实现数学课程“促进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