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 整合 提升

2010-12-29葛新和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一、激活
  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
  师:一天,小猴摘了6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它的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桃子图片,摆一摆、分一分,并在小组中说一说。(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交流)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这里面有些分法好像有共同的特点,小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能找一找吗?
  生1:我觉得分2份每份都是3个和分3份每份都是2个这两种分法差不多,因为它们分得的每份都是一样多。
  师:我们可以把6分成每份都是同样多的几份,能不能把8也分成每份同样多的几份呢?拿出小圆片分一分。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会分一些物品,能处理一些平分物品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发物品的经验和一定的按群分的能力。因此,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摆一摆、分一分,充分展示不同分法,尽可能地把学生分发物品的经验激活。然后,以“听小朋友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这里面有些分法好像有共同的特点,小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能找一找吗”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梳理、比较和分类,使平均分从分物体的生活现实中分离出来。
  二、整合
  案例:“从整体上理解平均分”教学
  师: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12朵花,小白兔拿来一些花瓶,想把这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可以怎样插?拿出自己的小圆片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
  师: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插的吗?
  生1:我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瓶里是4朵。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谁跟他的想法不一样?
  生2:我是每瓶插4朵,可以插3瓶。
  师:他们的想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却相同,都符合“平均插在几个瓶里”的要求。其他结果你们也能这样说说吗?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3: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地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得的每一份都是同样多,它们都是平均分。
  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关注的只是分得的结果,不关注分的过程,更不会有意识地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为此,我先让学生摆出平均分12朵花的各种情况,充分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在第一种分法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我提问“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谁跟他的想法不一样”,让学生感知“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几份地分”结果相同,都符合“平均插”的要求,促进学生将平均分的两种经验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把握平均分的实质。
  三、提升
  案例:“认识除法”教学
  师:超市里的可口可乐每4瓶装一盒,如果第一小组的12个人每人1瓶,要买多少盒?
  生1:12瓶可口可乐,每4瓶分一份,可以分3份,所以要买3盒。
  生2:3个4瓶就是12瓶,所以买3盒。
  师:能把你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12-4-4-4=0。
  生4:3×4=12。
  师:如果我们全班40个人每人1瓶,那又要买多少盒呢?
  生5:可以从40里连续减去4,一直减到0,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4。
  生6:这样比较麻烦,可以想10×4=40。
  师:如果全年级156个人每人一瓶,那又要买多少盒呢?(生沉默)能不能用一种更方便的表示方法呢?
  生:可以用除法。
  师:对,把156瓶每4瓶分一份,可以分多少份,也可以写成除法的形式,即156÷4。
  说明: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平均分的能力,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几乎还没有除法这个概念。因此,我先给学生呈现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理解了问题的实质后,提问“能把你们的想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征平均分,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表征方式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抽象、提升,“再创造”出除法的表达式,建立数学模型。
  总之,我们要仔细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生活数学”经验中的合理成分,帮助学生对原有的观念和经验进行整合,并加以抽象提升,上升为更一般化、更普遍、更具实效的“学校数学”。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