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2010-12-29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0年12期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P43~44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T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发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师: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与18︰30
(2)0.4︰0.2与18︰9
(3)2︰8与9︰27
师: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8︰6=3︰()4 16
()8
(学生口答并说出思考过程,教师小结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称为比例的四个项,两端的两项叫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比例的内项。(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师: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它的外项是什么?内项呢?任写一组比例,与同桌交流一下,你所写的比例的内项、外项分别是什么。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4,学生观察图)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你打算怎样写?(学生交流思路:①分别写出底的比与高的比,再组成比例; ②写出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再组成比例)
师(指着学生回答的几个比例):你能分别说说这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什么吗?
师:观察这些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交流后集体反馈)
师:在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每两个为固定一组,要么同做比例内项,要么同做比例外项,并且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验证一下,说说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验证并小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分数形式的比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结论)
师:数学讲究简约美,因此这个性质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生说,师板书)
3.运用比例的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出示“试一试”:3.6︰1.8和0.5︰0.25。
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怎样判断它们能否组成比例?你为什么将1.8和0.5相乘?乘积相同说明什么?不同呢?如果给你4个数,6、4、18、12,你怎样判断?想一想,应该先怎样分组,为什么?(同桌交流后集体反馈)
师:根据6×12=4×18,你最多能写几个比例?(学生尝试写一写,然后集体反馈,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写出8个比例)
(2)出示“练一练”T2,学生判断,指名口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十T1,学生分组完成,指名口答。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6 1421 4 ︰( )=() ︰5
2()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如果 2A=3B ,那么A︰B=()︰( )。
(3)甲数的3/4等于乙数的2/5,那么甲︰乙=()︰( )。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十T2。
师:这道题要我们解决什么?(学生逐步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完成解答过程)
4.出示T3,根据图中的数据组成比例。
师:你打算怎样有序思考?
师:那么,每两个图形之间又可以组成很多比例,例如A与B,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去进行有序思考?
(1)底的比与高的比。
(2)底的比与斜边的比。
(3)高的比与斜边的比。
(4)底与高的比。
(5)底与斜边的比。
(6)高与斜边的比。
师:你能依次写出一个比例吗?那么,每个比例还可以写出几种形式?每两种图形之间一共可以写出多少个比例?3个图形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分组完成A与C或B和C图形的比例组合,小组互查)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比例的性质有什么用?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