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变化研究①
2010-12-28刘晓清
刘晓清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浙江 杭州 310025)
浙江省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变化研究①
刘晓清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浙江 杭州 310025)
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浙江省统计局自2007年开展的民生指标评价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通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城乡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等措施,浙江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总体不断改善,节能减排指标持续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11市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改善。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的并不多,尚面临不少问题。建议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环境保护,通过继续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一、浙江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的总体状况与变化趋势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民生指标评价报告,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在十个指标中权重最大,包括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万元GDP能耗及环境质量评价等六项二级指标②浙江省统计局《民生指标与权重》。。
从一些主要数据的收集梳理结果看,笔者认为,近年来浙江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总体处于不断改善的进程之中。
一是节能减排指标持续下降。2009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0.738吨标准煤,较2005年下降17.3%,降幅居全国第3位。SO2排放量减至70.13万吨,比2005年下降了18.5%,已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至51.38万吨,比2005年下降13.6%,今年有望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减至16.7万吨和17.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16%和26%。
二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09年末,全省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0年的7.68平方米提高到10.66平方米。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7.3%;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3.2%,其中11个设区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1.2%;设区市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在292天以上;7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全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三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2009年,全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0年的33.2%提高到75.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0年的85.5%提高到95.4%;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表1)。
表1 2000年以来浙江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主要指标一览
二、浙江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主要指标与全国的比较
浙江是全国最早对民生改善状况进行评价的省份。鉴于其他省市还没有开展类似的评价,本文仅依据浙江民生评价的相关指标,对部分省市数据作了梳理,由此粗略分析浙江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状况在全国的大致排位情况(表2)。
表2 2008年部分省市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主要指标比较③ 由于成文时2009年各省区《统计年鉴》还未出版,仅收集到2008年度的相关数据。
从表2看,浙江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主要指标与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的并不多,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在相关省市中列倒数第一(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缺北京数据);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单位生产总值COD和SO2排放总量、万元GDP综合能耗均居第三位;环境质量方面由于资料所限,仅用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比来比较,浙江居第四位。这些数据反映了浙江在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兄弟省市还存在一定差距,与浙江经济在全国的地位相比,生态环境优势还不突出,人居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三、11市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主要指标比较
首先,从2008年民生评价指数中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得分和排名情况看,舟山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其余各市排名变动较大,宁波、温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排位较2007年提前,说明上述地区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方面改善进程比较明显(表3)。从2009年最新评价结果看,丽水、杭州、湖州、绍兴人居环境改善进程得分排位较2008年提前,温州、嘉兴、金华和衢州得分均比上年有所提高,说明这些地区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
表3 11市2007年以来民生改善进程评价人居环境得分排名
其次,从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具体指标看,2008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居前五位的是:绍兴、舟山、杭州、衢州、嘉兴,丽水、台州和温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居前五位的是杭州、绍兴、宁波、嘉兴、湖州,欠发达市和欠发达县市较多的市因为投入有限,这一指标都比较低;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的有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和衢州;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100%的有杭州、湖州、嘉兴;单位生产总值COD排放强度较低的前五位是宁波、台州、金华、嘉兴和舟山;单位生产总值SO2排放强度较低的前五位是台州、舟山、温州、宁波和金华;万元GDP综合能耗较低的前五位是丽水、湖州、金华、嘉兴和杭州;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前五位的是丽水、舟山、衢州、台州和宁波(表4)。④各分项数据根据浙江省委政研室2009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调查汇总形成。总体看,欠发达地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面优势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万元GDP综合能耗则主要与各地产业结构和基础有关,与经济发达程度关系并不大。
表4 2008年11市人居环境和环境保护主要指标比较
四、浙江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浙江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状况的明显改善,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强化环保意识,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十一五”以来,全省新增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小于“治旧”减排量的80%。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2009年共完成省重点节能改造项目260余项,节能约200万吨标煤。积极开展重点减排项目专项督查,探索建立减排激励与制约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减排任务居全国前列,实现了节能进度与时间同步。
二是加大城乡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和“811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各地突出存在的环境问题,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和5个准重点监管区达标“摘帽”,完成了71个市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整治。建成重点公益林2400万亩,废弃矿山治理率达85.5%。加大城镇绿化力度,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连续开展人大、政协与省级相关部门专项执法行动,有效遏制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三是不断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县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和COD减排能力明显增强,40%左右的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2009年底已建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72座,污泥无害化处置及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建成82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16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452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四是进一步强化城乡绿化工作。积极开展“绿化先进单位”、“园林小区”等评比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依托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交通建设等重点工程,通过借地绿化、拆房建绿、河道整治、破墙透绿等手段,努力扩大中心城区绿地面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建成省市县三级绿化示范村3510个,整片推进绿化示范乡镇15个,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1个,城镇人均绿化面积持续增加。
但是,也要看到,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浙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还面临不少问题,如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较突出,环境安全潜在风险仍较高,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仍存在。当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大群众环境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过程性和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省民众的迫切期望,并已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中的重点。
五、浙江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是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节能减排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治本之举。建议下一步要以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各项指标任务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抓好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和改造,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以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为重点,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COD和SO2等的减排任务。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加强餐饮业环境整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加强污染源监测,加大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和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力度,着力提高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率。
二是继续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建议下一步要围绕改善水、大气、土壤和声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对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江河流域和平原河网地区以及水质为三类以下的重点水功能区,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注重流域上下游联动治理,加强对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的保护。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积极开展湿地、沿海滩涂和重要海域生态修复。不断强化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森林浙江”建设,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城乡环保工作不平衡问题,建议要与城乡统筹发展紧密结合,科学规划、建设和保护城乡生态功能区,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同步改善。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加强城镇环境治理,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大力营造城市森林,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支持中心镇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继续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积极开展村庄绿化,不断提高人均绿化面积。
四是加大自然环境资源保护力度。自然环境资源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森林已成为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要继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森林扩面提质,着力推进平原地区绿化建设,加快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钱塘江、瓯江、太湖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确保流域水质不断改善,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海岛水资源保护、储备与利用,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力度,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及入海口水质、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加强气象、地质和海洋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
10.3969/j.issn.1674-8905.2010.10.002
①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财政学会2010年民生调研重大委托课题成果。
牛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