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
2010-12-26胡德仁刘
胡德仁刘 亮
(1.河北省财政厅,石家庄 05005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石家庄 050061)
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
胡德仁1刘 亮2
(1.河北省财政厅,石家庄 05005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石家庄 050061)
本文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引入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力指数的概念,根据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了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模型,并对2000年-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适度性进行了检验,得出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一贯遵循效率优先的结论。根据模型所测算的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分配的模拟结果显示,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要想实现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应考虑进行横向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能力 均等化 模型
一、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财力均等化的研究基本都是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进行的。齐守印认为只有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使河北省地区间财力差异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即实现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才会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贾康等人在借鉴他国财政均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财政均衡制度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把重点放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安排上面,而非简单地按是否“均等”的结果来评判和导向。王善迈等人认为政府间转移支付应保证各地财力基本均等,使各地能够提供大致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同时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在财力上应略有差距。因为适当的差距能产生激励作用,避免因富裕地区不满和贫困地区安于现状而造成效率损失。王佐云认为一方面要消除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的显著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均等化的适度性,确认存在适度财力差距的合理性。在量化分析方面,马骏采用中国数据建立了一个示范性的均等化转移支付模型,试图说明如何用不多的变量对地区财政能力和支出需求进行测量,并以此估算中央向地方的均等化转移支付额。总的来说,已有文献对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已达成共识,这一点笔者也赞同。但是现有关于财力均等化的研究都是在没有考虑公共支出成本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没有考虑成本差异的财力均等与各地区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此外,以往的研究大部分偏重于对原理和现状的定性分析上,为此,本文研究充分考虑了公共支出成本差异后的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即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并试图通过模型构建来体现财政能力均等化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而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完善提供建议。
二、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理论及模型构建
(一)财政能力的内涵
财政部科研所刘尚希研究员指出“我们通常用人均财力来衡量地区间财力的差距,但这个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距。因为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甚至差距很大,同样的钱未必能提供同样多的公共服务。比如教育的单位成本、医疗的单位成本、基础设施的单位成本等,会因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国土面积、民族构成等因素而不同。即使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相同,由于制度因素及管理水平的影响,同样数量的资金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政能力是财力、单位成本和制度及管理因素的复合函数,仅看财力的多与少是片面的。”财政部预算司的李萍、许宏才认为在进行地区间财力水平比较时,简单地用价值指标对比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受地理、人口密度、社会人文、特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公共支出成本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考虑支出成本差异来进行地区间比较。
对于河北省这样一个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区来说,单纯比较人均财政收入或财力上的差异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仅均衡人均财政收入或财力而不考虑支出需求和成本差异,对需求多而成本高的地区不公平。为消除上述弊端,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考虑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情况下度量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为此,本文引入了人均公共支出成本这一变量,认为财政能力是人均财力和公共支出成本的复合函数。而此前的研究没有这样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测量各地区公共支出成本,本文试图采用河北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的测算结果解决这个问题。
(二)影响公共支出成本的主要因素
通常认为影响公共支出成本的因素主要有各地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
1.人口规模因素对公共支出成本的影响。规模经济是现代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一个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随产量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则其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又会产生更多的内部协调费用,即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增加,当这种协调费用大于企业从市场交易获得生产要素的成本时,企业就进入规模不经济阶段,而当企业通过内部契约代替市场交易来获得生产要素,所节约的交易费用与企业因此而产生的管理成本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规模就处于最佳状态。这就是从规模经济转为规模不经济的拐点。政府等公共组织是否也存在这种随着组织规模增大,其公共支出成本出现从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呢?既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布劳认为,经济学生产者理论中的长期成本曲线呈U型的特征也存在于行政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的规模增长,在初期阶段,会带来降低组织运行的单位成本的效应,但进一步的增长则会因协调控制的复杂性导致单位成本的增加。因此可以假设人口规模与公共支出成本呈负相关或呈U型关系。
2.人口密度因素对公共支出成本的影响。关于公共支出成本与人口密度问题,美国房地产研究协会在其开创新研究中发现,缺乏规划、地域人口密度的蔓延式城市发展模式相对于高人口密度的紧凑型发展模式明显增加了政府开支。Burchell等人(2002)的研究也发现,高人口密度城市能够节约13.4%的道路成本和约3%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Holcombe和 Williams(2008)的研究显示,人口规模不同的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对不同公共支出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人口规模不变条件下,政府公共支出成本的差异是辖区面积的函数(RERC,1974);面积广阔、人口稀少的地区,难以有足够的税收来负担教育、道路、自来水、下水道等公共设施及其运行成本,而由于区域面积大,警察、消防和医疗救护等紧急性公共服务的反应时间就比较长,使居民安全面临风险,因此要保持标准水平的公共服务,单位成本及人均成本就比较高(Esseks等,1999;Sorenson和Essks,1999)。因此,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公共支出成本往往要低些。
(三)对河北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测算的公共支出成本的合理性评价
目前关于各地区人均公共支出成本的测算最权威的依据就是财政部门每年进行一般性转移支付时对各地区的标准财政支出的测算,所谓“标准财政支出”,是指在全省同等的支出效率前提下,地方政府达到均衡范围内公共支出项目均等化所需的支出,它要求考虑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存在的客观成本差异。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重要国策的背景下,本文中所强调的公共支出成本在某种程度上表示各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要的财政支出。因此,本文假定各地区人均公共支出成本=各地区标准财政支出/该地区总人口。
由于没有各地区物价水平的数据,以各地区工资水平代替各地区物价水平,以人均财政收入表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于这些假设,依据河北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2009年进行一般性转移支付时测算的数据,我们可以构建如下的回归模型来验证2009年河北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测算的公共支出成本是否合理。
其中:cbi、rki、gzi、mdi、sri分别表示各地区的公共支出成本、总人口、平均工资水平、人口密度、人均财政收入(表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公共支出成本的数据来源于河北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的测算,各地区的总人口、平均工资水平、人口密度的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09)》。
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上面的模型(Ⅰ)、(Ⅱ)、(Ⅲ)、(Ⅳ)进行回归,可以得到以下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各地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平均工资水平、人均财政收入对公共支出成本影响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人口的平方项对公共支出成本影响均在5%或10%的水平下显著,而且模型(Ⅰ)、(Ⅲ)、(Ⅳ)的拟合程度均接近 70%,模型(Ⅱ)拟合程度也接近60%,得出的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说明河北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测算的公共支出成本是科学合理的,即公共支出成本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负相关,公共支出成本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水平正相关。
(四)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理论假设及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以下三个基本假设来构建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模型。
为达到热氮吹硫工艺的要求,对20×104 t/a硫磺回收装置及尾气处理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在一级反应器进料加热器入口分别增加1条氮气管线和1条工厂风管线,同时,在氮气和工厂风管线上各增加1台流量计,便于准确控制吹扫气量。三级硫冷凝器出口管线上增加1条直接去急冷塔的管线,跨过加氢单元,以免钝化后期含氧过程气进入加氢反应器床层,对加氢催化剂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急冷塔出口增加1条去尾气焚烧炉的管线,用于控制克劳斯系统吹硫钝化压力。具体改造流程如图1所示。
1.基于各地区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基本假设。河北省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的差异较大,仅仅通过对人均财力和影响人均财力因素的测算,很难反映各地公共支出成本方面的差异,无法在河北省实现有效的财力均衡。所以本文引入人均财政收入指数(财政收入均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财力=财政收入+财政转移支付)、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力指数的概念。即: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公共支出成本;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人均公共支出成本;人均财力指数=人均财力/人均公共支出成本。以这些指数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来消除各地公共支出成本差异,这样的测算更符合河北省的实际,更能反映各地区财政保障能力。财政转移支付的口径是指各地区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总表中的上级补助收入,不包括原体制上解和专项上解。
2.基于公平原则的基本假设。公平原则意味着在对各地财政状况(需求与能力)和税收努力统一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各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均等化,一般来说人均财政收入能力指数低的地区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该较高,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与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呈负相关。确保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财力指数大于1,也就是人均财力大于人均公共支出成本,确保贫困地区财政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我们假设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与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呈负相关,用公式表示为Yn=aXn+b,其中,X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Y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由于Xn与Yn负相关,可知a<0。
3.基于效率原则的基本假设。效率原则意味着确保经过转移支付以后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后人均财政收入能力指数与人均财力指数呈正相关(人均财力指数=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从而鼓励各类地区都积极致力于发展经济和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防止挫伤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避免欠发达地区安于现状、坐享其成。我们假设人均财政收入能力指数与人均财力指数呈正相关,用公式表示为Zn=Xn+Yn=Xn+aXn+b=(a+1)Xn+b,其中 Zn表示人均财力指数,Xn表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由于Xn与Zn正相关,可知 a+1>0,即 a>-1。
按照以上基本假设,我们可以根据以下五个公式来构建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模型:
其中:X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Y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Z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力指数,pn表示各地区的总人口,m表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总额,Cn表示各地区公共支出成本。
三、对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适度性的检验
根据上述基本假设,我们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角度对2000年-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适度性进行检验。如果财政转移支付是基于公平的原则,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就会呈负相关。如果财政转移支付是基于效率的原则,人均财力指数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就会呈正相关。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2002年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和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都呈负相关,说明这一时期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原则,但2003年-2008年二者呈正相关,说明2003年后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有违公平的原则。而2000年-2008年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和人均财力指数一直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很高,这说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贯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
四、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模型的应用
按照2008年河北省各县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的高低,对各地区做一个降序排列,令 X1、X2、X3、…、X136分别为相应县市的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令Y1、Y2、Y3、…、Y136分别为相应县市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由于:
两式相减可得
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
那么我们可以分别求得 Y2、Y3、…、Y136,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