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在六届四中全会异军突起的原因
2010-12-26梁科
梁科
王明在六届四中全会异军突起的原因
梁科
王明,有名的党史人物,一生犯过“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所有的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没有或者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很多著作都是照抄照搬文件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或者加以发挥。当他照搬的东西是对的时候,他也能为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可惜的是,王明照搬的大部分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的结论,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是教条主义者不自觉的悲哀。王明终其一生也难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照搬教条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王明在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由一个刚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不久的一般干部,一步登天当上了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掌握了党的中央领导权。他当时年仅26岁,工作经验少,资历浅,什么样的历史机遇把这样一个年青人推上了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的位置?王明是怎样上台的?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国际背景——共产国际的支持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王明上台的国际背景,这也是目前学术界主流的意见。没有共产国际的支持,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资历和威望的年轻人能一步登天。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是难以拒绝共产国际意见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某种意义上讲,共产国际是中国共产党的助产士。在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在活动经费、指导思想上处处依赖共产国际,国际路线也成了中共党内唯一正确的路线。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这种上下级的关系,为共产国际对中共施加影响提供前提。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最先启用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国内干部,在大革命过程中,共产国际和陈独秀都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推卸责任,共产国际把自己应该负的一部分责任推卸到陈独秀身上,并认为大革命的失败是因为像陈独秀这样的干部不能忠诚地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于是倾向于启用像瞿秋白、李立三这样具有留苏背景的干部。这些人由于在国内有工作的经历,总是不自觉地对共产国际的指示加以发挥,形成自己的土政策。特别是李立三,他根据共产国际的旨意加以发挥形成了有特色的“立三路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李立三表现出对共产国际大不敬的态度,说什么我们要忠于国际,但我们更要对革命形势负责。这样赤裸裸地冒犯共产国际权威的后果极其严重。共产国际决定启用留苏学生,觉得这些没有国内工作经验的青年学生肯定会百分之百执行共产国际的政治路线,这就给王明上台制造了历史契机。
王明的国际背景最后就是他作为一名留苏学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经历。在中山大学他结识了米夫,并与之建立了密切的师生关系,米夫成为王明一步登天的重要推手。同时,王明还结识了一批小组织成员,即是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团体。在旅莫支部的斗争中,王明当上了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主席,并在教务派和支部派的斗争中锋芒毕露。这些斗争经历,特别是像后来的江浙同乡会事件,慢慢地锻炼了王明开展党内斗争的能力。在江浙同乡会的事件中,王明更是与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经历对将来王明登上权力宝座起了演习的作用。我们不能认为王明在中山大学的斗争就意味着野心勃勃地想回国夺取中共中央的领导职位。但是这些经历无疑对王明将来通过六届四中全会上台有着意味深长的意义。
二、国内原因——中国国情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
王明上台的国内因素是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包括外部的革命形势和党内情况。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尚处于早年时期,党内理论水平低,很多方面迷信依赖共产国际。自八七会议以来,“左”倾思想一直存在于党内,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到李立三的冒险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反右倾斗争影响下,中国共产党还把反右倾当作党内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左”倾错误并加以纠正,但是一直没有从根源上予以纠正。“左”倾思想左右着这个时候的中国共产党,这在客观上也为坚持“左”倾错误的王明上台提供了思想环境。
当时中国共产党大部分党员由于理论水平低,不能识别王明“左”倾纲领的错误,反而被他那引经据典的教条主义说教迷惑,再加上王明所宣称的百分之百的国际路线,当时党内很大一部分人错误地支持了王明的纲领。
党内另一个情况是在1930年前后陷入严重的党内领导危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领袖,瞿秋白是一个弱势的领导人,他在《多余的话》也认为自己成为中共的领导人是一个误会,并说自己是一个普通无聊的文人,实在难以承担重任。向忠发作为工人出身的总书记,他的作用虽然不像以前一些文章认为那样只是起傀儡作用,但他作为中共中央的总书记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没有多少文化的基层工人来说,还是相当免为其难的。这时中共党内最为年富力强的是李立三,李立三继承了陈独秀家长制作风,包办一切的工作方法很难令人信服。
这样的中央领导是极其脆弱的。当来自共产国际的10月来信对中央进行指责时,党内陷入权威危机。借此机会,王明的小团体也掀起所谓反对三中全会的调和路线的斗争,何孟雄和李求实的反对派也起来反对中央,罗章龙一派则更是活跃。在党内反对派的四面楚歌的围攻中,中央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反击措施。
当然,中央也难以有什么有力的反击行为,衡量政治路线正确与否的标志掌握在共产国际的手中,随着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反对派的斗争就更加有恃无恐。综上所述,1930年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的状况无疑给王明的上台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外部环境是怎样的呢?当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严重,由于李立三的“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各项工作中遭受挫折,损失惨重。外部革命事业的失利更加削弱了中共中央的权威,也给反对派以进攻的口实。
外部的严重挫折也进一步对党的“左”倾思想推波助澜,对敌人的刻骨铭心的仇恨,拼命的冲动和希望革命早日胜利的情绪,使党内更容易接受“左”倾思想,适当的退却和保存实力都被认为是右倾思想。以革命的名义,“左”倾的口号和姿态无疑是更加令人激动的,更加令人信服而追随的。
三、对权力的追求——王明个人的努力
分析完国际和国内因素,我们再来考察下王明的个人因素,历史给王明这样的机遇和条件,王明是怎样抓住这些机遇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王明是共产国际强行推上台的领导人,应该说王明等人也进行不少的努力。他的一些个性,如自命不凡,认为下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他野心勃勃,爱出风头,以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他被捕的时候为了自身安全不顾党的纪律,泄漏党的秘密机关的地址。这些因素对王明的上台有没有影响呢?我们认为是有的。王明在历史的舞台给予的机遇面前还是抓住了机会的。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
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同样是反对“立三路线”,另一个反对派何孟雄的表现就很不一样。他拥护中央的权威,他反对的出发点是为了党的事业,他向党提出自己的意见书,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他按组织章程办事。相比而言,王明的一些行为就与何孟雄大相径庭。王明先于党中央得到了10月来信的精神,就开始向中央发难,并拒绝党中央安排他去中央苏区工作的决定。一个共产党员对组织有意见,命令应当执行,意见可以保留。王明向共产国际写信告状,进行小团体活动,把自己打扮成反对“立三路线”最早的先锋,王明争权夺利、爱出风头的表现很明显。这也许是封建意识里面出人头地的想法,也许是个人野心勃勃的政治野心,或者是莫斯科中山大学那段经历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王明是一个天生的权力狂,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时候就野心勃勃地想当中共的领导人,那是捕风捉影、未卜先知的想法。但是在1930年到1931年的党内斗争中,王明确实在追逐权力的斗争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这和他的个性和性格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四、直接原因——李立三给王明创造的机会
最后,我们应该考察的是王明上台的直接原因,那就是李立三冒险主义的出现。1930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契机,中共中央党校李东朗教授认为,李立三冒犯共产国际的行为是促使共产国际扶植王明上台的重要原因,莫斯科并不是一开始就想重用王明等人,当王明等人回国担任中宣部秘书和《劳动三日刊》编辑这些基层职务的时候,莫斯科并没有提出异议。莫斯科对“立三路线”的认识有一个过程。1930年,当中共中央把6月11号决议呈报给共产国际后,共产国际执委会审看后表示不同意。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决议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并没有点名,更没有说明他犯了路线错误,而是针对他的错误进行了温和而含蓄的批评。周恩来和瞿秋白参加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并奉命回国纠正李立三的错误。
他们回国后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停止了李立三的冒险计划,但没有从思想根源上清算李立三错误的路线,只是认为是策略上的错误。这段时间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又有了新的发展。当中共中央8月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纪录送到莫斯科后,共产国际才对“立三路线”有了全面的了解,共产国际对李立三企图把苏联卷进战争,打乱苏联经济建设的进程的狂妄计划大为光火。李立三利用中国革命对共产国际发号施令的态度更是触怒了俄国人。共产国际一反过去温和的态度,将李立三问题定性为错误的政治路线,并对六届三中全会温和的态度大为不满,共产国际发出10月来信,严厉批评了三中全会。此时,共产国际已不再信任瞿秋白,下决心要启用留苏学生取而代之。王明先于中共中央得到了国际10月来信的精神,联合小宗派组织向中央发难。共产国际的代表米夫也亲临上海。米夫到了上海之后,他否认了中共中央原来通过紧急会议来解决问题的决定,强行召开六届四中全会。这时候,王明的上台可谓水到渠成,只欠东风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26岁王明的上台,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因素,还有他本人的努力和对机遇的把握。而李立三冒险主义的出现,则成为王明上台的直接导火索。共产国际下决心改造中共中央,王明反对“立三路线”的姿态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欣赏,通过六届四中全会王明登上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位置。
王明的上台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处于早年时期,一个思想上、组织上不成熟的政党才会出现党的权力向一个26岁的年轻人集中的现象。对于王明及其路线,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十分详细的分析。这个决议是对王明最后的宣判,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王明“左”倾错误,从此走向全面成熟,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1]王明言论选辑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周国全,郭德宏,李明三.王明评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3]曹仲彬,戴茂林.王明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4]郭德宏,主编.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5]杨春长,王聚英.中国共产党反对错误倾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郭德宏,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7]杨奎松.毛泽东和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8]盖军,于吉楠.陈绍禹是怎么样上台的[J].党史研究,1981(2).
[9]徐保琪.对王明写《两条路线的斗争》与“国际十月来信”关系的一点看法[J].党史研究资料,1985(6).
[10]李维汉.六届四中全会前后[J].党史通讯,1985(11).
[11]李淑.米夫与王明[J].党史文汇,1986(6).
[12]王生杰.王明上台与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关系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7).
[13]袁溥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王明一伙[J].文史天地,1997(1).
[14]韩广富.王明:洋先生扶起的中共领导人[J].党史纵横,1997(2).
[15]安然,荣燕.米夫扶植王明上台的前前后后[J].文史精华,2002(11)
[16]伍小涛,许金华.权威学解读王明[J].党史文苑,2007(4).
[17]张秋实.共产国际、瞿秋白与党的六届四中全会[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22(5).
[18]钱听涛.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冤屈溯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22(9).
[19]熊廷华.王明如何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异军突起的[J].党史文苑,2008(2).
[20]李东朗.王明到底有什么国际背景?[J].百年潮,2008(12).
[2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Z].中共中央委员会,1945.
[22]杨奎松.王明上台记[EB/OL].http:// www.yangkuisong.net/ztlw/rwyj/000103. htm.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