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发展科普旅游
2010-12-26刘荆洪
刘荆洪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发展科普旅游
刘荆洪
一、海南科普旅游的意义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必要大力推行科普旅游。因为,海南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辽阔的海域,星罗棋布的海岛,茂密的热带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南科普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科普旅游是在旅游中普及科技知识,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可以拓展海南科普旅游的影响,能够提高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普及对社会的作用日显重要。“天在变,天空变了天体,天体变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了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乡村是疏散了的城市,城市就是密集的乡村。蒸气是疏散的水滴,水滴是密集的蒸气。”这出自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化学家高士其手笔的哲理诗句,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也形象地表达了科学发展和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人类进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与自然不断调整的21世纪,迫切地呼唤旅游与科普活动的结合。
目前,世界越来越重视科普旅游,对科普旅游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著的《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文化,是对大力开发东北科普旅游事业的重要贡献。世界对科普的重视,也表现在科普旅游之风盛行,例如“访黄道婆纪念馆的活动”被上海科技部门列为重点科普旅游活动,最近,海南也在推行科普旅游。
科普工作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科普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技术技能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新时期的旅游活动应与科普结合起来。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是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教文工作者,从国情出发,经过不懈地艰辛努力,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普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与科普结合起来,要把握适度。因为科普旅游宣传的科普知识太深奥,人们不懂;太肤浅的东西,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科普旅游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进行,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科普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环境的小事做起,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对旅游者而言,科普生态旅游应该在大自然中,唤起游客绿色的激情,带来游客绿色的愉悦,引起游客绿色的思考。最后,使游客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要与科普旅游开发一致。例如,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科普特色,建立海洋生态科学馆或海洋科技知识馆。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解决可进入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科普旅游发展。生态科普旅游要让游客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科普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种文化特征的旅游发展。如书画旅游、山水旅游、名胜旅游等,与生态科学旅游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科普旅游依赖于严格的管理,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促进整个旅游文化的繁荣。
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除了政府重视,作为科技界,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应义不容辞地做好科普工作。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科普旅游增长科技知识的兴趣很大。
二、海南科普旅游的内容
(一)海洋科普——发掘海岛形成的原因
海岛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对这个问题一定很感兴趣。在浩瀚的大海中,露出地面的小块陆地像竹笋一样冒出了地面,有的像一座山,这就是海岛。神秘的海岛,在某些海域分布十分稀少,寥若晨星。而在有些海域分布十分密集,星罗棋布。世界上有的国家就建立在海地之上,被称呼为岛国。最大的海岛有217.6平方公里,最小的海岛仅几十平方米,隐隐地漂浮在海面。海岛分为几类,有大陆岛、海洋岛两大类,大陆岛原来就是大陆的一个部分,由于断层与地壳下陷,于是形成了它与大陆之间的海峡,台湾与海南都属于大陆岛。什么是大洋岛呢?大洋岛是指在构造上、成因上与大陆没有关系的海岛,主要是指火山岛与珊瑚岛。海底有许多火山,火山活动时,奔腾而出的熔岩,使大海沸腾,冷却后,形成了一个个海底火山。如果火山从海面露出了头脸,就成为了火山岛。别看火山岛露出海面不高,整个算起来,高大雄伟。夏威夷岛,其海面以下的深度达到4170米。珊瑚岛呢,是由珊瑚虫形成的。珊瑚虫是生长在热带海洋中的一种微小的腔肠动物,它们扎根生长在基岩礁石上,将自己固定在一个自身分泌的石灰质小管子里。珊瑚虫是群体生活,老的珊瑚虫死了,新的珊瑚虫又在老的珊瑚虫的骨骼上繁殖,如此逐渐形成了珊瑚礁,露出海面就成为了珊瑚岛。
在海南旅游,如果能够让游客身临其境,知道海岛的科普知识,使游客体会科普旅游的魅力。
(二)地质科普——揭开火山之谜
火山口凸显热带火山生态形象,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是海南省第一个被批准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雷琼地质公园也是世界级地质公园。2005年12月29日举行揭碑开园仪式,标志着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专家认为,海口石山火山群是雷琼火山的典型代表,其火山种类之齐全,熔岩隧洞之密集,以及火成岩岩层地质剖面之完整和丰富,属国内外所罕有,堪称天然的火山博物馆。
据地质学家考证,琼北火山喷发于新生代第三纪,最后一次喷发是第四纪,距今约1万3千多年。历经万年沧海,大地变迁,这里还完好保存了36座环杯锥状火山口地貌遗址。火山口公园离海口闹市区约20公里,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死火山口之一。马鞍岭火山口因形似马鞍,故名为马鞍岭,其海拨222.8米,为琼北最高峰。周围还有几十个小的死火山口或死火山眼。地下有火山岩洞群,是火山喷发的产物,被地质专家誉为颇具规模的火山岩洞博物馆。石山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富足的火山资源、壮丽的火山景观、神奇的天然熔洞、完美的自然生态、古朴的人文景观,引起了游客的兴趣。火山地质博物馆,真实记录了火山喷发的史实,游客在认识火山的时候,还可以了解各种地质地貌的知识。
(三)生态科普——看海底生物世界
如果说浩瀚的大海十分辽阔,海岛十分神秘,那么海底则是一个更加辽阔更加神秘的世界。与陆地一样,海底有广阔的平原与山地,而它们的高差与崎岖程度不亚于陆地上的高山与平原。大洋底部的地貌有屹立在海底的巨大山脉,连绵万里,突出海底的高度有2000~4000米,成为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说的重要根据。
到海下进行科普旅游,戴上潜水镜,在水下游览珊瑚礁,只觉得眼前的珊瑚五彩缤纷,高高昂首的像鸡冠花,含苞待放的好比芙蓉,掌片伸展有如仙人掌,妩媚无比胜似牡丹,还有的像菊花一般星光灿然,像腊梅一样迎霜傲雪。在鲜艳夺目的珊瑚世界里,有奇异的海洋动物:全身翠绿色的翠斑瑚虾和腹鼓虾,在珊瑚的枝丫中栖息;毛掌梯形蟹、网纹梯形蟹在珊瑚丛间穿来穿去,游进游出。有的鱼如美丽的蝴蝶一样美丽悦目,那是美蝴蝶鱼、丝蝴蝶鱼、带蝴蝶鱼、副蝴蝶鱼。豆娘鱼,全身蔚蓝,游动时,若隐若现,惹人注目。波纹裸胸鳝和豆点褐胸鳝,阴险地躲在珊瑚穴或缝隙中,不时将头伸出来,遇到游近的小鱼小虾,突然出击,残忍地一口吞下。
潜游于珊瑚环礁,有时还会遇到海龟,它挥动四肢,一边笨拙游着,一边左顾右盼。在珊瑚环礁间生活的海洋动物星罗棋布,仅鱼、虾、蚧三类,就有一千多种,海底世界,实在神奇。观赏海底珊瑚、海洋生物和地震陷落的海底村庄;观赏南海千姿百态的热带鱼类和五颜六色的海底珊瑚,感受那种与鱼共舞的感觉。
从海洋科普的视觉,我们知道了,红珊瑚除了被视为有生命的珍宝外,还被认为是有独特功效的药物。400多年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珊瑚可以“去翳明目,安神镇惊”。珊瑚体本身含碳酸钙达95%以上,既是工业上冶炼有色金属不可缺少的良好溶剂,亦是上好的建筑材料,如烧制石灰、砌墙、铺路。
从海洋科普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由于珊瑚的宝贵,人们对珊瑚滥采,几近疯狂。短短40年,海南岛沿岸的珊瑚礁急剧减少,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一半以上!而人们也尝到了苦果。因大片的珊瑚礁被采挖,使海岸失去了屏障,遭受严重侵蚀。十几年间,如文昌市邦塘湾,海岸足足后退了200多米,优美的沙滩消失了,一些建在海边的宾馆、度假村不得不投放石块护岸。文昌有渔民感慨地说:“过去我们出海都能捕到不少珍贵鱼,现在连影都见不着了。”我们用科普的眼光进行总结:惨痛的教训足以令人警醒,破坏珊瑚,等于自毁家园!在现实面前,我们逐渐意识到了珊瑚礁对维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生物科普——揭示红树林等植物的奥秘
如果我们用传统旅游的眼光去参观红树林,只会感觉到红树林壮观的景致,因为我们对红树林的习性、特征一无所知。但是,我们用生态科普旅游去考察红树林,了解红树林,我们就会意识到红树林的珍贵。笔者对红树林进行了科学考察,觉得有必要对红树林进行科普的介绍。专家给我们介绍了红树林,笔者也学习了大量与红树林有关的资料。原来,红树林并非是一种红色的树木,它四季常青,终年碧绿。游人初见红树林时,只见红树的支柱根十分粗大,纵横拱形交叉在一起,直插在泥土里。这些支根不仅能支撑树冠,而且本身亦有吸收氧气。支柱根的表皮有皮孔,里面有相互通联的孔隙。红树的地下根通过气生根得到正常的气体交换,而不致于在淤泥中窒息死亡。因此,红树林特别适宜于海湾泥滩上生长,它以特殊的适应性和极强的生命力,扎根在海滩之上,像一道紧密坚固的海上绿色城墙,保护着海岸免遭海浪侵蚀。红树林以其独特的显胎生功能与形态各异的发达根系,生长在潮闷富含盐分的滩涂沼泽,其独特景观是理想的旅游资源。其主要作用除了巩固海岸防台风外,还可以为海洋动物提供饵料,为鸟类提供生存环境,另外,红树林能够提醒人们防止污染,红树林本身可做燃料染料饲料药品。
海南岛东寨红树林在海南岛北岸,沿着铺前港到东寨港10多公里长的海滩上,生长着一片茫茫无边际的红树林,它像一道绿色长城一般,出没在海水之中:当潮水上涨时,海滩被海水淹没,树干浸泡在水中,只有茂密的树冠飘浮在海面上;退潮后,泥泞的树干露出海面,盘根错节,好像一片原始森林,因而有“海上森林”或“海底森林”的美誉。这就是著名的海南岛东寨红树林。
三、海南发展科普旅游的措施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进行科普旅游,虽然只是开始,但是,前途非常广阔。随着科普本身的大众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科普旅游在海南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举办科普讲座,提高导游科普素质
加强导游队伍科普素质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能够胜任海南科普旅游解说的导游队伍。可以借鉴北京、上海、武汉等科技旅游发展较快城市的经验,举办科学报告会,请院士、科学家、专家做专题科普报告。还可组织系列科普讲座,例如对导游进行人与自然的科学知识教育,举办台风、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讲座,既让导游知道灾害发生的原理,又让导游懂得一些消防、救生的科学知识,这样,即使有意外灾害出现,我们也可发挥导游人员的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点,使导游有效地保护游客与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注重地域特色,普及科技旅游知识
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思想,在景区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科普的示范作用,坚持公益性原则,争取地方科协支持,广泛开展有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要重视旅游景区的科技宣传板、宣传橱窗的设置,不断展示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例如,在航天城文昌宣传航天技术的同时,宣传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在航天事业中的作用,都是游客关注的热点科技问题。宣传科普时,要有地域特点。比方说,海南作为热带岛屿,开展科普教育,内容可以涉及海洋科普知识,包括海洋环境、海洋气候、海洋动物、海洋资源等等。
(三)重视科技兴趣,组织学生科普旅游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根据学生的科技兴趣,分为航天、航海、气象、环境保护若干个科技兴趣小组,指定相关的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帮助和指导,学生科普旅游要注重管理系统化,制度规范化,活动多样化,最终使学生科普旅游发挥应有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科普旅游与科技类报刊杂志、科普书籍的阅读结合起来,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阅读科普读物,善于把握科技书籍的不同难度、不同科研方向,适应不同层面、不同专业的学生阅读的需要。开展“学科普知识,进行科普旅游实践”的活动。
(四)建立科普基地,完善生态指示系统
我们在科普旅游中认识并发现,生命的世界地球地大物博,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近800万种动物,上百万种植物,几十万种微生物。地壳岩层的浅层,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海洋,滔滔的江河,烟波的湖泊,到处都有生命的进行曲,到处都有生命的交响乐。活跃的生命,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圈。生态海南可以体会到这个生物圈的奇迹,在海南建立生物科普基地,是繁荣科普旅游的重要举措。
科普和旅游是科普旅游基地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指示系统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国际知名植物园的指示系统,分为四类五级,考虑了标准性、艺术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如植物名牌增加了引种号,为以后的数字化植物园服务;路牌增加了位置示意图和园徽,体现了人性化和创新文化;重要园区及植物知识介绍牌,继承了原有牌的特点,并将背景进行通透化处理;旅游服务牌和警示牌采用了国际标准,全部采用了中英文或拉丁文等双语体系,材料以不锈钢和木材料为主,也更方便游客的游览。
(五)借鉴先进经验,建设科学标本馆舍
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杨柏龄是著名的化学激光和气体动力学专家,多次到三亚考察,他建议,海南要在“海洋生物标本馆”上做文章,他认为,珍珠、贝壳可以开发科普旅游,植物园、养殖场以及潜水基地等,也可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科普旅游项目。海南旅游要与世界知名旅游景点竞争,就要搞高质量的东西,发展科普旅游。兴隆的植物园树木的标记做得还不太完善,如果都能打上标记,而且有相关的介绍,相信游客会更多,会认为花钱更值。不少人吃过鲍鱼,但很少有人知道鲍鱼是有嘴的,是吃海带的,养殖场如何开发这方面的科普旅游,游客也会很感兴趣。北京科技馆、上海科技馆与旅游界共同进行科普旅游开发,吸引全国广大游客带孩子到北京、上海参加科普旅游。亚龙湾的贝壳馆贝壳资源非常丰富,布局也不错,但在科普讲解、标志和科普宣传方面做得还不够。为了发展科普旅游,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有必要借鉴全国各地进行科普旅游的经验。在上海,访黄道婆纪念馆的活动被科技部门列为科技旅游或者科普旅游重点,黄道婆在海南生活30年,有必要学习上海,将其纪念场所办成科普旅游的地方。
科普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最早的科普旅游作品有《徐霞客游记》。科普旅游融科普教育与休闲于一体,科普教育是主题,休闲旅游为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科普旅游活动中,游客可纵情欣赏秀丽的山水,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游客还可扶老携幼,体会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使家庭成员和睦。总之,科普旅游活动寓科学技术于娱乐之中,寄科普知识于展品之上,集高新科技于一体,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据资料显示,在国外,参观科普旅游的人数每年高达4亿多人次。由此可见,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加快旅游业的开发,加快旅游文化的发展,将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提升到科普旅游,是提高旅游产业品位的必经之路,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措施。
(作者系海口经济学院旅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