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国内学者的黎学研究

2010-12-26王献军赖文君

新东方 2010年6期
关键词:民族学琼崖黎族

王献军 赖文君

民国时期国内学者的黎学研究

王献军 赖文君

19世纪中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寻找原料和市场,为了扩大殖民地,统治当地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会情况。在长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建立了专门从事民族学研究的机构,陆续组织了一些考察队和探险队,到殖民地和边远地区的落后民族中进行田野调查,搜集到各种文物,建立了民族学博物馆。

20世纪初叶,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引进中国,但译名很不统一,有民族学、人类学、人种学、民种学等多种译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大学堂章程》,将人种学列入国史及西洋史两门课程中。同年,福建籍留日学生建立的闽学会发行《国学会丛书》,将一些日文著作译成中文出版,其中就包括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的民族学专著《人种志》。民国二年(1913),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大学里要开设人类及人种学、人类学、社会学或社会学原理等课程。

随着大学中相关课程的设立和国外民族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国人开始认识和了解民族学这个学科了,民族学在中国逐渐有了生存的空间。但当时的国人对民族学的认识还处在一个粗浅的初步了解阶段,尤其是对民族学中必不可少的实地调查更是认识不够,所以我们发现,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民族方面的调查和采风之类的报告及文章发表,但由于这些报告和文章的作者既没有受过专业方面的训练,又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故此他们写出的文章和报告往往缺陷很大,提供的仅是某一民族的简单知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更谈不上深入。20世纪20年代中叶黄强对黎族地区的调查就是如此。

20世纪20年代中叶,黄强曾是负责设计海南岛公路的技术人员,以后又担任了海南岛的地方官员。他对居住在山区的黎族人进行了十几天的实地调查,亲眼目睹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现状之后,接受过西方现代教育但没有受过民族学专业训练的黄强“因思旧籍所载,时俗所传,诋为犷悍荒怪,不可以教法绳治者,民属虚诬”,所以“将途程所记稍加整理,以贻相知”,只是“聊供茶后酒余谈资而已”[1]。值得一提的是,黄强对黎区的实地调查,是进入20世纪之后对黎族地区的第一次调查。

1926年12月,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在《一般》杂志第一卷第12号上发表了《说民族学》一文,为民族学下了定义,介绍了这一学科的内容和意义,倡导在中国开展民族学研究,对中国民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28年前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等民族学专业机构的建立,是中国民族学学科建立的标志之一。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专门的学术研究团体的建立,是一个学科从综合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主要标志。有了专门的实质性的学术研究机构,才能保证本学科的学术研究从原来的综合学科中相对分离出来而独立进行工作。作为民族学的专门研究机构的出现,说明这一学科的研究开始在中国具有初步的学科地位。

在中国民族学学科建立之后,中国的民族学家们就开始了发展中国民族学的种种努力,包括介绍国外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讲授有关民族学的课程,培养民族学的后备人才,从事民族学的研究,等等。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学的三大研究区域: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和北方地区。

华南地区是中国的南大门,受东南亚及国外的影响较大,曾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中心,新思想和新学说在这里传播较早。广州的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为这一区域的研究中心。同时,又有福建的厦门大学为辅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人类学组亦曾在此活动。华南地区民族学研究中较为活跃的学者有罗香林、朱希祖、陈序经、杨成志、伍锐麟、徐声金、林惠祥、王兴瑞等。海南当时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地处华南,当然是华南地区的民族学家们关注的对象。罗香林、杨成志、王兴瑞等民族学家,都曾对海南的黎族进行过研究或实地调查,他们是民国时期海南黎族研究的生力军,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代表了民国时期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当然,民国时期从事黎学研究的学者也不完全局限于华南地区,像长期在华东地区活动的著名民族学家刘咸也曾对黎族地区进行过调查并发表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实地调查,又称田野调查、田野工作,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和基本方法,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民族学资料的基本来源。民国时期中国的第一代民族学家们,都深知实地调查的重要性,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陆陆续续开赴民族地区展开实地调查,民国时期国内民族学家们在黎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主要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取得的。

最早对黎族进行实地调查的国内民族学家是杨成志。杨成志生于1902年,广东海丰人,1923—1927年就学于岭南大学,1927年任中山大学助教。1928年受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指派与史禄国教授夫妇及容肇祖同赴云南调查,深入滇、川交界的彝族聚居区,进行了中国最早的民族学的田野考察。返校后不久,由中山大学派往法国留学,获人类学院高等文凭和巴黎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1934年参加在伦敦举办的首届国际人类学民族科学大会,并宣读了论文。以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及研究院秘书长、文科研究所所长、人类学部主任、人类学系主任和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教授兼文物室主任等职。他的论著在国外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界有一定影响,对中国民族学的研究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云南民族调查报告》《罗罗族巫师及其经典》《罗罗太上消灾经对译》《广东人民与文化》《人类科学论集》《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海南岛苗黎调查》等。杨成志在1932年去法国留学之前,曾到海南岛对黎族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查[2]。

1934年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山东大学生物学系、两广地质调查所等机构,联合组成海南生物科学考察团,分动物学、植物学、人种学、地质学四组。中国科学社编辑兼图书馆馆长刘咸,获得中央研究院人类学组资助,率人类学组在海南深入黎族聚居地区调查两月余,除测量300余名黎族同胞外,对民情风俗、生活习惯、精神文化、物质文明均有调查与观察,并采集黎族人民的食、衣、住、行、安、乐等方面的各种民物标本200余件[3]。刘咸根据调查资料,先后写成系列论文《海南岛黎人刻木为信之研究》(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1辑,1935年)、《海南岛黎人文身之研究》、《海南岛黎人口琴之研究》(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2辑,1940年)、《海南岛黎人起源之初步探讨》(载《西南研究》,1940年1月)、《亚洲狗祖传说考》(载《华西文化研究所集刊》第1卷,1941年)、《海南岛黎人面具考》(载《华西文化研究所集刊》第2卷,1942年)等。从上述论文中可见他对黎族的民俗、民间艺术和信仰、传说等方面的调查尤为细致和深入,可以说代表了民国时期国内学者研究黎族的最高水平。那么,刘咸为什么能有如此之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呢?这与他本人所受到的教育和具备的学术素质有关,只要看一下他的生平履历,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刘咸(1902—1990年),字重熙,笔名观化、汉士等,江西都昌人,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后留校任助教。1928年赴英国,入牛津大学人类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上海中国科学社编辑部部长兼明复图书馆馆长、上海临时大学教务长和暨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及复旦大学的生物系、社会学系、人类学系教授兼人类学系主任,历任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会员、巴黎国际人类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学杂志》主编、上海自然博物馆学术顾问等。早在1931年就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国际人类学会,在推动中国人类学的早期发展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早年对海南岛的田野考察是中国人类学家较著名的早期田野工作之一。除了上述在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外,他还著有《动物学小史》《印度科学》《从猿到人发展史》《猴与猿》《赫胥黎传》《猿猴学》《世界民族语言手册》《人类学史》等多部著作。

早在1934年,陈序经到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和经济社会研究所之后,设法拨出5000元与岭南大学社会研究所合作,规定这笔款项只能用于广东农村经济和海南岛黎族与苗族文化的研究。这两个项目与南开大学经济社会研究所在华北定县开展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有内在联系,该所想要一个华南汉族的例子来对比。陈继棠主粤时,派黄强任海南专区专员,想将海南建成一个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基地。开发经济,须先了解黎苗,促其汉化。南开大学经济社会研究所虽有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但这两个项目确实有鞭长莫及之虞,需要借助广东的力量,因此热心扶持岭南大学社会研究所。1937年,华南地区的大学系统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对海南岛黎族、苗族田野调查。调查由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和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合作组成:伍锐麟、何元炯代表岭南大学;杨成志、王兴瑞代表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研究生江应梁自费参加;此外还有广州三星电影社李锷参加。按对等原则,筹备委员会主席伍锐麟、副主席杨成志;考察团6人,团长杨成志、副团长伍锐麟,其余为成员。杨成志负责调查总策划和黎苗生活纪录片执导,伍锐麟为司库和总务,王兴瑞、江应梁、何元炯承担主要的调查任务,岭南大学负责考察费用,李锷及拍片费用从电影公司开支,中山大学负责出版调查报告。考察团从中国香港乘船到海口,经文昌、嘉积、乐会、万宁到达陵水,从此入黎区经藤桥到保亭,在保亭的黎寨进行了二十多天的人体测量和经济生活、语言、风俗习惯及信仰等方面的调查。然后分两路进行:王兴瑞、何元炯留在原地继续做4个月的调查;杨成志、伍锐麟、江应梁、李锷深入五指山区。沿途调查各黎寨不同黎族支系的情况,经2个月艰苦跋涉到达白沙县,在白沙南丰、那大一带继续做调查。最后到达澄迈,返回海口[4]。

参加此次调查的在民国时期的黎学研究上成绩卓越的王兴瑞,1912年生于琼海,1929年就读于中山大学文学院,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人类学部,1938年获硕士学位,是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民国时期毕业的总共七名研究生之一,其硕士论文题目是《海南岛黎人研究》,曾先后任中山大学、上海大厦大学、珠海大学教授和广雅中学校长。他长期致力于历史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对海南岛地区的文化和黎、苗族尤有研究,多次赴海南对黎、苗族进行过考察,在黎族研究方面出版过专著《海南岛黎人调查报告》(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出版,列入国立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丛书),发表过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海南岛的汉黎交易》(中山大学《社会学论丛季刊》1932年第3卷第2期)、《琼崖黎人社会概况》(《琼农刊》1934年第3至12期)、《海南岛黎人来源试探》(昆明《西南边疆》1939年第6期)、《海南岛黎苗考察日记》(南京《边事研究》渝版1940年)、《海南岛黎族研究叙说》(广州《南方杂志》1947年第1卷第3、4期合刊)、《黎人的文身婚丧》(广州《风物志》第1期)等。

在民国时期的黎学研究中,罗香林虽然不是专门从事黎族研究,但鉴于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也需一提。

罗香林,1906年生于广东兴宁,1926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兼修社会人类学,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燕京大学研究院继续学习。毕业后回到广东,先后任广东通志馆纂修、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图书馆馆长、香港大学教授等职,一生致力于历史学与民族学的研究,著作颇丰,是华南地区民族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罗香林发表的黎学方面或与黎学有关的成果有:《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年)、中夏系统之百越》(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年)、《广东民族概论》(《民俗》周刊,1929年第63期)、《古代越族考》(《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1933年第1卷第3期)、《古代越族的文化》(《江苏研究》1937年第5、6期合刊)等。

以上叙述的是一批民族学家们对黎族的调查和研究,他们的调查和研究是很专业的,成果也是高质量的,很多著作和论文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与此同时,在民国时期开发海南岛的呼吁声中出现的对海南岛的调查和考察中形成的一系列报告和文章,虽然不是专门针对黎族的,但对当时的黎族多有涉及。这些报告和文章虽多为资料性的,只是对当时黎族状况的一个简单介绍和报道,但仍是民国时期黎族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认识、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黎族所必须要参考的资料之一。

民国时期,海南政局动荡混乱,但如同当时的中国一样,在动荡混乱的同时,也在变革发展和进步。其表现之一就是当时各界人士对海南岛开发的强烈呼吁,这呼吁既有来自政府方面的人士,也有来自关心海南、热爱海南的民间人士。要开发海南,首先要做的自然是调查海南、了解海南,以便制定开发海南的规划。今天,当我们翻阅有关民国时期的海南资料时就会发现,虽然当时在具体的开发计划实施方面没有多少内容,但对海南岛的调查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民国时期以开发海南岛名义展开的调查,既有来自政府层面的,也有来自民间层面的。

来自政府层面的首次调查当为1914年广东省政府派员到海南岛进行的调查。1914年2月28日,调查官员“自琼州循西路,经琼山、澄迈、临高、儋县、昌化、感恩各县至崖县;复由崖,循东路,经陵水、万宁、琼东、乐会、定安、文昌各县回琼州城。所过十三县,记程二千余里,越时七阅月有奇。”[5]此次调查结束后,由负责调查的广东省政府委派调查琼崖委员李寿如给广东省政府写了一份报告,后由粤东编译公司印行,即《琼崖实业》一书。书中对于黎族地区的状况多有涉及。

1919年3月,由广东护法政府政务会议委托彭程万、殷汝骊两人对海南岛的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这是民国时期来自政府层面的第二次调查。此次调查共历时五六个月,作为此次调查的结果,是彭程万、殷汝骊二人所著的《调查琼崖实业报告书》,该书在1920年由广州东雅印务有限公司印行。全书由六部分组成,即交通调查报告书、黎情调查报告书、森林调查报告书、农产调查报告书、矿产调查报告书、盐田调查报告书,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反映当时黎族状况的资料主要集中在“黎情调查报告书”,如该书提出了“现在经营琼地,必从开化黎人入手,成效乃有可期”的观点,还第一次具体地策划在黎苗地区增设县的主张,并提出了“添设五县之计划”和“添设三县之计划”两个具体方案[6],非常有远见,与今日我们在海南腹地黎族聚居区所设的五县一市行政建置,大体一致。

来自政府层面的第三次调查是在1930年,由当时主政海南的广东南区善后委员陈铭枢组织的。他派出善后公署所属的各县市调查员13人,费时8个月,遍历村市,内穷黎峒,外至海滨,足迹所经不下十余万里,调查表册共得百余种,后在此基础上写成《海南岛新志》一书。

来自政府层面的第四次调查是1932年前后由广东省建设厅组织的,此次调查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南岛调查,其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过前人。其成果就是由广东省建设厅所编、1932年出版的《琼崖实业调查报告书》,全书包括农艺、土壤水利、畜牧兽医、昆虫、森林、渔盐、工商、公路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到黎族或黎族地区,对我们今天研究民国时期的黎族颇有参考价值。

来自民间层面的调查主要是由琼崖农业研究会组织的。琼崖农业研究会于1934年1月10日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成立,是当时研究开发海南农业资源的一个重要学术团体。该会的宗旨是革新琼崖的农业,推动琼崖科技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以唤起国人对海南资源及战略位置的认识,促进政府对琼崖农业的开发。琼崖农业研究会于1935年6月组织了“琼崖农业考察团”赴海南考察,着重调查了海南的农村经济、稻作、果树、渔盐、森业、矿产等方面[7]。该会还出版了《琼农》杂志与“琼崖农业研究会丛书”,著名的海南农学家林缵春先生所写的《琼崖农村》和《海南岛之产业》两书,曾作为琼崖农业研究会丛书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出版发行[8]。两书对黎族地区也有所涉及。

在民国时期的黎学研究中,还有一类书籍或文章也是不应忽视的,这就是游记类的作品。夏寿华的《琼游笔记》(《船山学报》1915年第2期)、韩士元的《游野人国——琼崖黎民生活的实地写真》(《东方杂志》1924年第13期)、左景列的《海南岛采集记》(《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年第1-2期)、谢彬的《琼崖游记》(中华书局,1924年)、王实诚的《琼崖纪行》(广州前锋报社,1946年)、田曙岚的《海南岛旅行记》(文海出版社,1936年)等。这类游记类的作品虽然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家所写,但其中不乏有对民国时期黎族民风民俗的真实记录,而且形象生动,也是我们在研究民国时期的黎族时所必须参考的。

此外,民国时期的海南虽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但就总体而言也仍然在进步、在发展,尽管这个进步和发展是缓慢的、不令人满意的。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以近代学术方法撰写的新的海南地方志的出现,这主要有《海南岛志》《海南岛新志》和《琼崖》三部。

《海南岛志》是由当时主政海南的广东南区善后委员陈铭枢组织纂写、曾蹇主编,全书分土地、气候、人民、地方行政等22章和4篇附录,共计20万字,是在百余种调查表册的基础上写作而成。《海南岛志》成书于民国十九年(1930),于1933年1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印行。书中多处涉及到黎族,如在第三章第五节“侨情”中就附录有“黎苗侾岐”,对民国时期黎族的家庭组织、生活状况、风俗习惯、教育等方面多有记述,颇有参考价值。

《海南岛新志》由陈植编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出版,共8万余字。陈植是位林学家,日本投降后,受委派到海南岛从事接收,有感于海南建设之需要,利用抗战前海南岛的调查资料,辅之以抗战时日本人在海南岛调查所得的资料,加上自己的亲身调查,在较短的时间里,以一人之力写成本书。本书分自然环境、行政、社会组织、文化、资源等11章,内容丰富、介绍全面、立论公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多处谈及黎族和黎族地区,如第6章第1节“民族之构成”,第7章第1节“风俗”部分。

《琼崖》一书由陈献荣所编。作者系海南人,曾亲自到海南进行过实地调查,他根据调查所得,并旁览中西书报、琼府县志,以二年之功力于1933年写就本书。本书写成后,曾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史地小丛书》中的一种出版发行。全书约6万余字,分史略、地理概论、政治及教育、实业等8章,其中第8章的标题即为“黎人”,分性情、渔盐、衣食住、婚姻、丧葬、行猎、教育、工作、契约、疾病十个方面描述了民国时期黎族人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虽较为简单,但仍有参考价值。

经笔者统计,在整个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黎学书籍或内容涉及到黎族的书籍共计42部,发表的论文有130篇,仅从数量上来说也是不多的,平均一年仅出版1.1部书、发表论文3.4篇;如果从质量来说更是差强人意,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民族学家的著作和论文质量较高外,相当部分的书籍都是调查报告或游记作品,还不全是专门针对黎族的;相当部分的论文为对黎族的简单介绍或报道,并不具研究性质,所以质量并不高。但考虑到民国时期是民族学这个学科传入中国的初始阶段,考虑到民国时期海南像整个中国一样经历那么多的内忧外患,根本就没有给学者们提供一个安定的学术环境,所以我们对民国时期黎学研究不尽人意的状况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尤其是那些面临着苦难、战火和动乱竟然还能够坐在书桌前著书立说的学者们,而应向他们表示钦佩;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和执着,才使得黎学研究开始起步,并为此后的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黄强.五指山问黎记[M].香港:商务印书馆,1928:1-2.

[2]杨成志.我对于云南罗罗族研究的计画[J].禹贡,1934,1(4).

[3]刘咸.海南岛黎人文身之研究[J].科学,1936,19(12).

[4]王建民,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纪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76-177.

[5]李寿如.琼崖实业[M].粤东编译公司印行,1915:2-3.

[6]彭城万,殷汝骊.调查琼崖实业报告书[M].广州东雅印务有限公司,1920:14-16.

[7]夏军.民国时期海南岛经济规划开发述略[J].民国档案,2001(1).

[8]张兴吉.民国时期的海南[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154.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学琼崖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琼崖纵队何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浣溪沙·琼崖聚仙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琼崖革命历史文献选编》出版
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新探索
——《琼崖革命精神》评介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