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我国现代生态农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2010-12-26刘小力

新东方 2010年6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区域生态

刘小力

发展我国现代生态农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刘小力

现代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对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农业一直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压力大,地域类型复杂,各地气候差异明显等因素,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尤为敏感。今年我国相继经受了北方低温、西南旱情、南北方洪灾,全国夏粮七年来首次减产。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诸如干旱、洪水和热浪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而翻了近一番,对世界粮食安全和亿万人口的生计形成严峻挑战。绿色和平组织主张以实际行动推动积极的改变,保护地球环境,以现代生态农业应对气候变化。

同时,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农业环境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农业资源必将遭到破坏,这将对粮食供应体系保持持续的粮食供应能力以及未来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面对这些问题,现代生态农业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农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在农业发展上大量使用农药和过量施用化肥,使生态农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耕地数量仍逐年减少、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尽管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非农建设占用等因素影响,耕地数量仍逐年减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国土资源报》报道,2008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虽然只有0.03%,但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的“红线”。

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约占67%,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在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沙化面积年均扩大2460km2,草原“三化”(沙化、碱化、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我国一些地区如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已由开垦时的8%-10%降至2%-3%,表土层因水蚀、风蚀而逐年变薄,土壤质量下降。

2.农业主产区环境污染

有关研究显示,我国污染土壤已占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耕地土壤污染,它是我国耕地质量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排污,农田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超高量和不合理使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激素含量高,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受农药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积达1.36亿亩。

3.水资源贫乏、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

水资源贫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同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耕和秋冬种期间用水矛盾突出;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而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五分之一;北方部分地区已出现地下水严重超采。

农业和农村发展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机械化养殖场的迅猛发展则使大量的畜禽粪便不加处理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

农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且不配套。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农村耕地从集体大面积经营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许多地区农田沟渠老化、失修,难于有效进行农田的防旱排涝。

4.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观念落后,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技术标准体系、环境评估体系研究滞后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农业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并相继研究出各种先进农业理论和模式。比如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等,并且将先进的发展理论与模式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由此带来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突破,逐渐成为世界上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观念落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理论研究滞后,环境评估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技术标准制定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多年来,我国农业走过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和高资源环境代价的道路。未来农业发展,必将面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技术薄弱、技术创新不足等困境困扰。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事实上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代价。

二、发展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考

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农业问题理所当然地被世界各国政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应对新挑战的大战略。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新途径,是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环境合理与良性循环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方式。

1.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我国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已经储备了较为雄厚的财力,具备一定的能力对生态农业进行投资。地方政府可集中精力为全国提供最优质的生态环境与农业产品,从而达到中央和地方的双赢。在解决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方面,可采取四种方式:一是国家投资。二是募集社会资金。成立生态治理与保障基金会,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生态治理的主体由少数部门变成多数组织,由少数人的行为变成社会性行动。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生态建设,对生态治理的投资者给予优惠政策。四是引导农民投资。

2.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关键,要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标准与体系,并且能在广大农村普遍推广和应用。建立和健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机制、生态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与标准。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当前,我国市场上的生态农产品虽然很多,但鱼目混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没有认定生态农产品真正价值的判断标准。因此,我们应尽快建立生态农产品管理体系、生态产品质量与监测体系等。逐步实施生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生态农业的安全生产环境。

4.大力发展区域生态农业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重点应突出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布局。区域生态的资源状况是区域生态农业系统建设与运行的基础。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发展阶段性具有相似性: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状况(自然环境本底状况、生物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经济条件、人口状况生产力水平等);区域农业生态的布局可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业内部的各种生产门类进行种类、数量以及不同地区的空间布局。其中区域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包含许多重大的生态建设项目,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兴建沼气、土壤改良与农田基本建设及大中型水利工程等[1]。

5.加快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与综合人才的开发培养

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容涉及面广、科学性强,需要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多方面的人才组合:需要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管理型复合型人才,需要融合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知识领域复合型人才,需要区域生态农业发展专业技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区域生态农业发展人才的智力支持下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1]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

[2]邹玉杰.转型期农民文化心态变迁及其健康发展[J].理论探索,2010(6).

[3]董振华.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6(2):18-22.

武汉市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区域生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生态养生”娱晚年
分割区域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区域发展篇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