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当代弘扬

2010-12-26闵长虹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年11期
关键词:道家儒家中国共产党

●闵长虹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当代弘扬

●闵长虹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当代弘扬,集中体现在彰显“和而不同”的文化魅力,诠释“文化自觉”的精神张力,传承“自强不息”的生命感召力。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文化正在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启迪。

和而不同;文化自觉;自强不息;弘扬

一、彰显“和而不同”的文化魅力

两千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文化理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观,使儒家文化对待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能求同存异,善于从对方吸取精神营养。由于道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的人生主张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相冲突,曾出现过儒家排挤道家的历史时期,但儒家逐步认识到道家的“修身”功能,于是不断从道家学说中汲取营养完善自身。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出家修行”的主张与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德纲常相冲突,南北朝曾经灭佛,但儒家逐渐洞察出佛学的“治心”功能。在儒、道、佛的相互浸染中,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渊源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铸造出辉煌、厚重的中华古代文明,使中华民族在近代以前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儒、道、佛互补的文化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古代中国只有道家学说,只崇尚静、阴、柔,那么华夏文明就不可能具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正是由于儒家学说的主导,尤其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加入,才能在动与静、阳与阴、刚与柔之间寻求平衡,从而在对立面的互补、转化中延续了崇尚变易、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当然,如果只有儒家学说,只过于注重世俗人生,那么华夏文化就不可能具备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气质。正是由于道家学说的存在、佛学思想的传播,尤其是庄子飘逸、超然的自由人格崇尚,才为中华文明注入在世俗中超越、在此岸中憧憬的理想之光。

禀承“和合”文化理念,儒家崇尚“仁义安天下”,兵家主张“自古知兵非好战”,墨家提倡“非攻”,道家追求“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理想社会。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兵家谈起战争,首先关注的依然是战争造成的破坏。中华文明,强调战争必须服从社会道义,不能仅伸张一己之利;军事暴力的运用必须接受人类道德的约束,不能没有节制。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内涵的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精神尤其值得高扬。当代中国,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标榜“普世价值”的西方民主自由,其对外血腥、残酷和野蛮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相比较而言,中华民族的德性崇尚、天下情结、大同意识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因为当今世界需要“君子和而不同”式的合作与交流,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式的包容与宽容,而不需要美国霸权强制下的“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却不能超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这要求当代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既要学习、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又要自觉防范、抵制资本主义的拜物教局限;既要补充分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课题,又要努力克服市场机制对人性的侵蚀;既要脚踏实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又要满怀豪情地向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 “和而不同”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融会古今,贯通中西,在开放、务实、合作的时代精神中提升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注入和谐、和平的内涵,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二、诠释“文化自觉”的精神张力

费孝通先生把“文化自觉”表述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其他的文化能‘有容乃大’,从而达到‘和而不同’。”从魏源主张“施夷长技以制夷”,到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的改良呼唤,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呐喊,“文化自觉”的精神张力一直蓬勃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延伸到中国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终于以集体的形式喊出了 “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在各种思潮的比较研究中,终于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追求民主与科学,谋求中国独立、自由、富强的指导思想,完成了建党的历史任务。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投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富强、民主而战的历史洪流中。

如果说,古代中国对佛学的“文化自觉”,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世俗超越为旨趣的魏晋玄学、地主阶级本位的宋明理学;近代中国对西学的“文化自觉”,在西方民主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资产阶级本位的“三民主义”;那么,现代中国对世界的“文化自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则孕育出人民本位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华民族崇尚“和而不同”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文化自觉”精神的必然逻辑。

儒学确有闪光的一面,其博大精深的和谐思想、大同理想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儒学也确有“糟粕”性的一面,思想上的保守、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使其和谐思想、大同理想更多停留在观念层面。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当代西方文明确有值得借鉴的一面,其理性、自由、启蒙的主张有助于冲破血缘关系的束缚建立个体的尊严;但个人主义的过分张扬、资本利益的无节制扩张、世界霸权意识的无度膨胀正在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没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式的复古心态,也没有“全盘西化”式的民族虚无。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中国人民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践为本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借鉴性地超越西方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传承“自强不息”的生命感召力

“和而不同”的文化魅力、“文化自觉”的精神张力源于“自强不息”的生命感召力。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生命感慨,到《易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感悟,再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感召,诠释了古老中华文明何以顽强延续、从未中断的真谛。

在“自强不息”的生命感召力中,蕴涵着“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绝对的”的朴素信念,为中华文明不断提供“常变常新”的应变机制。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中国共产党人要打破的是以宗法等级压制自由的封建制度,要改造的是以宗法观念约束人性的封建观念,要景仰、继承和发扬的则是祖先在中华民族血脉里注入的“自强不息”的生命感召力。

怀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梦想,承载“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会贯通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从“越穷越光荣”转向“共同富裕”,从“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发展战略转向“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从“搭便车”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人治转向法治,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经济增长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三大建设”(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到“四大建设”(再加上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敏锐把握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情,准确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顺应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民情,以开放、务实、合作的战略眼光谋求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以清醒、冷静、客观的战略思维谋求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以主动作为的战略姿态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08级博士生,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军队政工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晏蔚青

G122

A

1009-928X(2010)11-0026-02

猜你喜欢

道家儒家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